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开林林总总的语文教学杂志,阅读各式各样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文章.充斥在眼前的大都是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评析。流露出对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忧虑和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探讨。这些文章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罗列不可谓不全,分析不可谓不透。指导不可谓不深。诸如“经合并归纳”有14大弊病,“积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7点针对措施等等。切切之情,殷殷之望令人感佩,然而又有多少文章是从我们教师自身的角度来分析来找原因的呢?恐怕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吴平 《新天地》2011,(6):54-55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指“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阅读教学的辛勤之花并未结出理想之果,往往事倍功半。现实迫使我们英语老师在思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作者认为问题的根结就在于缺乏对“阅读”认识。  相似文献   

3.
作者作文是“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阅读则是“披文而人情”。怎样“披文而人情”呢?我认为阅读时要先“沉下去”,然后“浮上来”。“沉下去”就是潜心阅读探究,“浮上来”就是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学”还是一块刚刚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人坚信,“能识字就会读书”,何需研究何需教?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朱熹与弟子讲论读书法时就说过,读书不光要识得文字,更要识得意思好处。“识得文字”属于文化基础,“识得好处”便是体会、理解的问题。马克思也说过,读者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其差别主要不在于识字多少,而在于思维能力的强弱。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读一篇不会典故、没有生字的白话文章,不见得就能吃透原文。阅读活动与思维能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相辅而相成。换句话说,阅读既是运用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特别是老师要求的那种所谓“文质兼美”的命题作文,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即便开了个头,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写不出好文章,哪里还谈得上“倾吐”二字?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但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更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情,感情的波澜冲击我,  相似文献   

6.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课标也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可见.语言理解在阅读学习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人们、常说:“正确理解是充分运用的前提。”其实,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运用”何尝不是促进“理解”的妙方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章多读,意思就能够清晰明了,妙处自然心领神会,运用也就得心应手了。但如何读呢?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贯彻“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呢?笔者认为,按照课堂学习流程,阅读教学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相似文献   

8.
“只见树木,不见林”这句话贴切地反映了中国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通病,即只注重逐字逐句地阅读,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段落与篇章结构问题,这样的阅读只局限于对文章的词与句子的理解上,不能做到把全文融汇贯通,甚至误解作者原意,更谈不上阅读速度的提高了.针对学生的这种弱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英语段落是文章的基础,训练学生阅读英语文章就应从训练阅读段落开始.在阅读中,向学生说明英语文章段落的作用及特点.英语文章段落的作用之一在于帮助作者与  相似文献   

9.
试论《红楼梦》的意蕴陈功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曹雪芹在万分感慨中留下了自信是带有独创性甚至有神秘性因而令人难以理解的“味儿”.他的巨著问世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解味”,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然而,这些理解往往是历史...  相似文献   

10.
也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送审稿原文是“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层次”,现改为“文章的思路”.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三:一是因为当前阅读分析时的某些程式化、教条主义的繁琐哲学至为严重,老是机械地把文章切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又分为若干层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这样的分析学生无法把握所学课文的脉络.无法理解或根本不去理解课文作者的思路,对文章的理解局限在字、词、句段的低水平层次上.只是为了一个”考”字,匝背离了大纲的要点.这是改文的针对性.二是因为思路既是文章的命脉,又是作者思维过…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写错别字,与教学方法有关,更与教育指导思想有关。多年来,舆论没少抨击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主宰着学生的命运、老师的待遇、学校的声誉、官员的政绩,谁肯真心抵制?事实上,包括家长在内,各方力量都在向考试“靠拢”,阅读不再重要,写字不再重要,生生把鲜活的语言文字教“死”了、学“死”了,出现错别字不过是个“副产品”,“正品”则是那些并无多少实际用途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2.
超市货架上五光十色的食物包装上面的文字说明,有多少真实的信息?有多少水分?有多少虽然合法却不可信的描述?我们在购物之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标签上的“障眼术”。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还初次提到了探究性阅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摒弃教师一手抓的现象,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学生的权力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六步法”,即一看、二听、三找、四讲、五读、六总。一看。遇到一篇新文章,先组织学生自看。篇幅短的可通读全文,篇幅长的则要分段阅读,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这一步骤姑且称为“粗读”。例如高一语文第一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对高中生来讲这篇课文篇幅不长难度不大,我们安排10分钟给学生“粗读”。二听。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特别留意生词的读者,并且对重点实词、虚词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5.
达尔文说:“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将终生受用。作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自读文章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几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常听到学生抱怨:语文看看都懂,考试却顶难。如何才能有效地自读课文呢?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一、明确这篇文章的具体目的语文课本的选文大多是流传久、影响大、文质皆优的名篇,可供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在读文前,首先要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做到心中有“纲”。学习目的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的笔下生情呢?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作文时,只有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吐真言,抒真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这种“个性化”行为,一味地“讲”,一味地“塞”,结果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难以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巾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松绑”,放开他们的手脚,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去感悟。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做呢?本文就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时尚慢生活     
李凡 《社区》2012,(23):64-64
最近常被问。“买车了吗?”我点点头。“什么牌子?多少钱?”对方立刻坐直,身体前倾。“凤凰。340元。”“自行车呀?”失笑,坐回原样。“自行车不是车吗?”“是的是的。”问者有的大度地笑,有的则反问我,“有房有车的车难道是自行车?”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围绕阅读目标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能力的阅读模式。它具有阅读目标的指向与现实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性,探究结果的开放性。参与人员的全体性与层次性等特点。它以课内探究为主。探究阅读的疑难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故而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重在授之于“渔”,并落实在行动。斯宾塞曾在《教育论》中指出:“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要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要引导他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1,(2):8-8
你知道吗?为了我们1分钟的健康生活,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精密的部件在准确地“运转”,多少复杂的化学反应在交织地进行?它们之中有许多还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之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