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期沈复的《浮生六记》作为明清自传体笔记,自问世以来便因其中深蕴的夫妻缱绻深情而备受推崇。本文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的文本为根据,以人文状况为背景,通过对文中沈复和陈芸、冒襄和董小宛的婚姻生活,以及士人重情与薄情背后原因的分析,试图以小见大,借芸芸众生的一隅看士人情爱观。  相似文献   

2.
<正>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史通》的命名,刘知几自释为“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清人黄叔琳根据自己读《史通》的体会,认为“书以通名”,还兼有“博论前史,摭掇利病”之义。至白寿彝先生又从《史通》作者遍  相似文献   

3.
在《圣经》汉译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三次高潮,而晚清以狄考文为首的一批新教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主持翻译的《圣经》官话和合译本则达到了顶峰。其目的虽在于宣传宗教,然而由于《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成功的白话翻译,因而在客观上奠定了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其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轫的催化和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4.
《忆鸣诗集》案发于查慎行卒世五十余年后,对清中叶后两浙士风深有影响。慎行牵入诗案的直接原因是为卓长龄《高樟阁集》作序。缘查岐昌所辑《敬业堂文集》流落在外,查氏后人始逃过一劫。诗案发生于浙西,有其历史因素。海宁查氏与塘栖卓氏为世交,查慎行早年从学卓天寅,后与卓长龄及金张等人交笃。明清易代,遗民思潮与江湖士风盛行两浙,造成两浙文化与庙堂专制文化的一种“悖离”,查慎行、卓长龄、金张等人深受沾熏。清廷借《忆鸣诗集》案惩治两浙士子以威劫士气,巩固统治。从这一意义上说,这场文字狱与明史案、汪景祺案、查嗣庭案、吕留良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回忆延安     
长相忆,最忆是延安。宝塔山前枫叶赤,凤凰岭上日光鲜。气象万千千。延安忆,最忆清凉山。演武场上军号响,高歌昂首上前线。热血好儿男。延安忆,最忆杨家山。《讲话》精神传四海,工农方向记心间。文艺启新篇。延安忆,最忆学员连。《修养》时时勤奋读,滴滴甘露入心田。个个志弥坚。延安忆,最忆是枣园。皓月中天人影少,朱总司令荷锄还。习习夜风寒。延安忆,最忆度时艰。箕豆相煎千古恨,江南一叶铸奇冤。革命志犹坚。延安忆,最忆文化砭①。白昼读书无倦意,华灯初上舞翩跹。同志共腾欢。延安忆,最忆延河边。夕照映红河畔柳,将军战士手相牵。革命纵…  相似文献   

6.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然其文体应归属于小说还是散文,学界仍颇有分歧。而文体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艺术表现和内容特征。本文认为“忆语”文在内容上具有纪实性、生活化、文人性、私密性等特点,当属于回忆性言情散文。  相似文献   

7.
从最近十年美国华人报章的发行与广告形势看,在区域水准上,纽约报业是四分天下:《世界日报》为首,《星岛日报》、《侨报》、《明报》次之;旧金山是三足鼎立:《星岛日报》为首,《世界日报》、《侨报》紧随;而洛杉矶则正处于群逐鹿的时代:《世界日报》略为领先,《星岛日报》、《侨报》、《台湾日报》及其姊妹报《中国日报》、《国际日报》和《自由时报》等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8.
一张岱留存的文集中至少有三处提到《水浒传》: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描述了明崇祯五年,越中以祷雨为口实,严选角色表演“水浒”故事,观众之多无怪其然,正如鲁迅所说:“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二是《陶庵梦忆·水浒牌》、《琅环文集·水浒牌序》和《水浒牌四十八人赞》,记述了陈章候(洪绶)应周孔嘉之请,用四个月功夫画了《水浒》人物画像四十余幅,热烈称扬了“章候自写其所学已耳,而辄呼  相似文献   

9.
“清流”是指对朝政实行舆论监督的政治群体,这种舆论又叫清议。晚清时期,人们对于清议大体上有两种认识。比如:(一)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日报上》中谈到,“唐、宋代有贤君,乃始设给谏、侍御诸言官以防壅蔽,而清议始彰”①,“给谏”也就是给事中,“侍御”即御史...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队伍中,胡梅娜同志对编辑学的研究,可谓是成就卓著者之一。自1990年以来,她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论编辑语言》、《编辑形象语言撷要》、《学报的信息载量》、《学报性质摭遗》等十多篇文  相似文献   

11.
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长相思》注:“王云:长相思本汉人诗中语。……六朝始以名篇。如陈后主《长相思》、《久相忆》,徐陵《长相思》、《望归难》,江总《长相思》、《久别离》诸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太白此篇正拟其格”(《李白集校注》第2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瞿、朱校注将“久相忆”、“望归难”、“久别离”当作乐府篇名是不妥的,也不符合王琦的原意。  相似文献   

12.
杜预对《左传》的注释,首先创造性地确立了经传合一、比义而解的整理与注释原则;其次治经广摭博洽,重书例归纳的注释经书内容;最后对《左传》书例的归纳,是杜预经学文献整理研究的又一大贡献。他以简驭繁,约简精洽的注释风格,使《左传》研究走出了单纯字句训诂的困境,奠定了两千年来经学书例和治经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一部禁毁小说《剪灯新话》摭谈薛贞芳,林风关键词:禁毁,异端,教化,流传中国的第一部禁毁小说是明朝初年的《剪灯新话》。这是一部典型的才子传奇小说集。它虽然没有稍前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以及稍后的《金瓶梅》、《西游记》、《三言》。《二拍》有影...  相似文献   

14.
晚清清流作为权力争斗的调节器和社会矛盾的平衡器,具有准集团化倾向。他们追求“内圣外王”之道,议论朝政、针贬时弊,以张民意忠君上自居。陈宝琛在其一生的“立言”阶段,作为清流健将与张之洞、张佩伦关系最为密切。他既有不媚时俗、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等清流人物共有的风骨,更有学西学、新内政的鲜明个性。他主张以知外情教育皇上,改总理衙门为“通商院”。他熟悉边疆形势,在外交上善于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在中法战争中他与清流同仁力主抗战,并积极参与南洋事务。但清流作为“言官”,手中既无实权,自身又长于言而短于实践,一当权力争斗调节器作用消失,清流党的消失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5.
忆明珠(1927-),原名赵俊瑞,山东莱阳人。1946年入伍,1953年转业。1957年开始发表诗作。1958年调江苏仪征文化馆工作。1980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著有诗集《春风啊,带去我的问候吧》、《沉吟集》、《天落水》和《忆明珠诗选》等,散文集《墨色花小集》、《河上珠小集》、《落日楼头独语》等,另出版有含诗、文、书、画的综合本《中国当代才子书·忆明珠卷》。以上所引,为高洪波主编《中国悲情诗精选》中《泪水啊,慢慢地淌》一诗的作者介绍,在第198页。该书入选作品“几乎都是名家名作”(执行副主编刘莹语),看来书的要求是很高的,但…  相似文献   

16.
官定本《周易注疏》为王弼注,王弼注以其简明,切近《易》旨,优胜于诸家,而独享尊荣。对照诸家训释,王弼注亦有较多地方值得商榷,本文摭得几则,指出其瑕疵,以期推进《周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忆君王]     
依依官柳拂宫墙。楼股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此词调名本为《忆王孙》,因谢词中有“记君王”句,故改此名。创作此词之时代背景,据《鼠璞》卷下载:“旧传靖康渊圣狩虏营,有人作《忆君王》词云:(见上)“语意悲凄,读之令人泪堕,真爱君忧国之语也。’测此词产生于靖康(1127)之后,为怀念被金国俘去的宋徽宗而作。柔软的宫中杨柳飘拂在宫墙上。作者入手先写物,睹物仿怀,以物寄情。那么这句应该是:宫中的杨柳条爬在宫墙上,好像在思念北去的君王。“依依宫柳”,活用了《诗经·小雅·采该脚的“杨柳…  相似文献   

18.
一在编写《汉语大辞典》的《酒泉子》这一词条过程中,发现《大汉和词典》及《中文大词典》皆因《辞海》(1936年版),释义为“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下引两个例证:一、“[词谱]按《花间》、《尊前》及《阳春》诸集《酒泉子》词,诸家大同小异者二十二阕,约计不过五体。有前段间入仄韵,后段换仄韵者。有前段间入仄韵,后段即押前仄韵者。有前段全押平韵,后段间入仄韵;后段全押平韵,前段间入仄韵者。有全押平韵者。有全押平韵,结又换韵者。至《词律》所收潘阆‘长忆孤山’与‘长忆西湖湖上水’ (一说作‘湖上水’),按《湘山野录》,本名《忆馀杭》,且与《酒泉子》  相似文献   

19.
李悝造《法经》,“商鞅传之,改法为律。”从出土的《云梦秦墓竹筒》看,秦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工律》、《徭律》、《军爵律》、《置吏律》、《效律》、《除吏律》、《游士律》、《捕盗律》等等,可知秦是确乎称“律”的。汉高祖因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肖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也是以“律”称的。汉后历代有《魏律》、《晋律》、《梁律》、《陈律》、  相似文献   

20.
忆云 ,是清后期词人项鸿祚的字号 ,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 ,其主要内容是抒写词人内心之“愁” ,但各卷“愁”之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大抵甲稿以青年男女的相思愁为主 ,乙稿以抒羁旅之愁为主 ,丙稿则有身世之感 ,家难之悲 ,尤多光阴易逝之忧 ,丁稿是词人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及两试进士不第后所作 ,其内心更为悲凉 ,或抒离愁或写别恨 ,或叹身世如浮萍或感华年已逝、青春不再 ,或悲功名之难博或伤人事之不可测等。其词“幽艳哀断” ,很有特色。项鸿祚以“凄苦”之音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