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业生产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活动,土地等自然资源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最普遍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自然资源禀赋不能被看做是既定的因素而忽视其作用。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农业自然资源匮乏对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都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进而影响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和进程。在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由资源型农业向科学型农业的转变;选择合适的农业经营方式,着重扩大农户外部经营规模;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换取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謇与民国初年的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謇在出任民国北京政府农商总长时期,十分重视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开创了近代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新阶段.他把改造传统农业与工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欲求制造额之加多,必先扩张其原料之数量,并改良其品质"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奖励发展工业原材料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用科学方法改良和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率;以现代的方式促进农垦事业,发展经营性农业等有力的措施,并通过制定有关法规使这些措施经济化和法制化,为此后的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改造传统农业事业所继承发展,从而使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出现新的气象,指出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土地改革完成后 ,为发展工业 ,毛泽东领导中国走上了一条改变农业经营方式 ,使小农经济向集体经营、规模发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对中国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为今天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农业要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经历一场从观念 到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大变革。必须以制度和科技创新为基础,搞清楚中国农业的真正比 较优势所在,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 所有权的前提下,在法律上承认农民土地承包权是一种财产权利,促进中国农业新的突 破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对此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农业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建设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先机械化再集体化的道路;主张依靠科技,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乡村工业化等途径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社会化:衍生逻辑与推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农户兼业化、农业商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但尚不健全且存在较多问题,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此,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线,深化政府涉农机构改革,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处理好多方关系,促进其向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德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70年代,德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力获得突破性发展。其作法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建立起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及成功经验,对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市民化意愿、满足农民市民化诉求。农民市民化是农民扩展自由、拓展选择集以提高可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民市民化为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创造条件。农民市民化的规模和速度需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财政承担能力相适应,农民群体分化速度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群体分化的动态均衡。因而,在农民群体分化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分享。农民市民化和农民职业化是农民获得发展以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所以应注重实现农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10.
从农业发展的内部动因——资源禀赋入手,以弗农·拉坦的实证研究和农业发展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美国、日本、法国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探寻各国农业资源禀赋和现代化路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提出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要依据土地、劳动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应完善农业经营组织方式,优化政策环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结合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特点和各地的实践探索,设计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初20多年中,在淮南盐场出现的垦殖大潮,是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张謇是淮南垦殖的开拓者、垦殖大潮中的主流派、新型垦殖模式的设计师.淮南垦殖具有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两重性,是张謇将西方农业近代化模式引入垦殖的结果,这是淮南垦殖成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丰碑的根本原因,也是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西北开发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不仅是一位爱国将军,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提出开发西北的一些设想,认为开发西北是复兴中国的基础,开发西北要革除私心,一致动员,借鉴美国的西部开发,同时要注意交通、环境、民族等问题。这些设想虽在当时由于缺乏现实条件难以实现,但是其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全方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现代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是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业,是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和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衡量标准的历史性、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实现模式的民族性以及涵盖内容的全面性等特点。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北洋政府时期,全国性的农业行政管理工作先后隶属于农林部、农商部等中央农政机构,省、县也设有实业厅、农业科等相应机构.在农业近代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上述机构制订、实施了种种促进农业改良、发展对外贸易的农业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农业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为加快我国农业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 ,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一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家庭承包制,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合中国实际的农地产权制度。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空间只能沿着这一方向推进:一是在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寻求更有效地实现形式;二是在家庭经营不变的基础上探求农地资源有效地配置方式和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地利用形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辽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提出21世纪初辽宁高等农业教育战略发展 ,并阐述了实现战略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具体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激进的农业现代化实践,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当年决策层有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观努力,然而其实践结果却表现为农业现代化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相脱节。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地区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 ,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以及湖南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并从资源建设的原则、开发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提出了由政府调控、各信息机构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教育及其学科的历史回顾、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初,其发展已近百年。新中国建立后, 1949 ~1966年,是民族教育的起步阶段; 1966~1976年,是民族教育遭受重创的阶段; 1976~1984年,是民族教育拨乱反正、逐步恢复的阶段;1984~20世纪末,是民族教育的学科建立阶段。纵观新中国建立后民族教育的发展,虽然在总体上经历了曲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历史进入 21世纪后,显然,中国的民族教育以及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都已经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并必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