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关于历史知识问题诚如前面所举华尔西的“历史哲学导论”中曾指出一样,为探求历史知识的批判原理而作的历史哲学,即是普通所谓批判的历史哲学。其主要课题有四,即是(一)历史与诸科学知识;(二)历史的说明;(三)历史上的真理与事实;(四)历史上的客观性问题。这些课题间常有相互密切的关联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历史知识这—基本问题。在现代作为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大主流的实证主义理论,便特别以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为中心而展开论述的。当然,第三和第四问题也是不可分离的。这里,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的“最近德国哲学中的实在主义”一文的一节,全文分(一)心灵哲学;(二)生命哲学;(三)存在哲学;(四)最近的实在主义。下一期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第三节,论存在哲学一篇。西尼德在西德波恩大学任教,著有《识与知》(1949)等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四句"(catuskoti)说无生为例来阐明天台佛教的解脱诠释学,以三个层次来进行之。首先,在语法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的"四句"的语法来自龙树的中观哲学。其次,在语意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是一种佛性论、关于佛性的哲学诠释,主要是来自《大涅槃经》等如来藏思想和智自己对于中道佛性的领悟,于此进行天台佛学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k)的诠释。最后,在语用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包含两种诠释层次,也就是"解脱体验的诠释理解"与"断惑证真的解脱诠释学",这里的诠释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教理的判教、意义理解的诠释活动,还应该是一种解脱诠释学。在实修实证之中,进一步成为解脱体验的诠释理解和解脱学的诠释活动与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4.
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宗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缘起论与无我论是它的哲学基础。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2 )禅宗生命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3)禅宗心性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4 )禅宗认识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5 )禅宗解脱论的生态美学智慧。研究禅宗生态美学智慧 ,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美学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的哲学方法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树立起了方法论的典范,既联系并通向古今中外的哲学,又影响着现在与未来哲学的发展.其前瞻性的典范意义表现为:(1)寻找与把握不同哲学尤其是古今中西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契合点;(2)充分意识和探求西方哲学在中国哲学中运用的层面、边际与限制;(3)将多种方法进行合理的分布与统合;(4)实现方法论与诠释学的统一;(5)不失哲学的“自性”(中国主体性);(6)永远保持理性批判的开放性;(7)注重哲学方法论的学术性与时代性.这一典范体现了哲学系统的完备性与自洽性,以及哲学理性的内在力量和优美.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及理性原则,不仅关系到未来中国哲学方法论必须正视和处理的关键问题,而且是未来中国哲学方法论的重要借镜与资源.  相似文献   

6.
论真理所处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的位置在哪里 ?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在谬误的对立极上。这种回答遵循的哲学原理是一分为二、两分法。1 982年春 ,我在哲学上倡导一分为三、三分法。在这种哲学原理的指导下 ,我将对真理所处的位置 ,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一、真理在中间斯大林曾经明确指出 :“真理在‘中间’ ,在右和左之间。”① 我认为 ,斯大林关于真理在中间的论断是极其深刻的。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说过两句名言 :“任何真理 ,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如老狄慈根所指出的那样 ) ,加以夸大 ,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 ,便可以弄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生命哲学与通常意义上的生命哲学(即西方生命哲学)基本上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传递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完全可以称之为"生命道教"。曾慥在关注生命、兼收并蓄的态度下辑录的养生专辑《道枢》,其生命哲学的成就主要在于对生命的整体性认识与对生命智慧的全面性涵盖。《道枢》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存在、生命的超越有完整的理论建设,比较全面地对生命进行解读和实践。《道枢》生命哲学最深层的基础在于其宇宙论,其核心在于天人论,"法天象地"贯穿于生命能量和质量提升的整个过程。对脏腑经络理论的认知和把握是《道枢》以提升生命为目的之修炼体系中所不能缺少的生命物质基础理论。而生命超越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解脱意识,为生命解脱,尤其是精神解脱,提供了美妙的超越性体验。《道枢》研究的视域、深度有待开拓,仍然存在诸多盲点和尚未考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运动的开山鼻祖胡塞尔在给一九二九年第十四版《大英百科全书》撰写的现象学条目中指出,现象学的主要特征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描述的哲学方法:(1)一种先验的心理学学科,它能提供唯一可靠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可以建立一种强有力的经验的心理学;(2)一种普遍的哲学,这种哲学能够为一切科学方法的修订提供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9.
哲学已经陷入了困境,这是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的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一是哲学缺少反思,批判性差,处于失职状态:二是充满假大空,粉饰太平,没有实现求真知,捍卫真理的历史使命:三是体系单一,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四是表述混乱,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离现实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0.
沃勒斯坦认为社会体系的历史演化正处于过渡时期,社会科学是对历史社会体系的解释。社会科学家的职责是讨论可能的东西,分析可能的东西及探索可能的东西。由于历史社会体系是复杂的,因而真理(知识)也是复杂的。社会科学对历史社会体系的解释应该立足于复杂性研究知识背景融合哲学和科学,并采取非线性的思维范式。社会科学应在这种新思维范式的导引下去构建可能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与男性相比,在哲学领域女性偏少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对于这种性别不平等现象,人们提出了众多的假设,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从哲学本身看是哲学无用谬误;从社会环境看是女性不宜偏见;从女性自身看是能力欠缺歧视。应对哲学领域女性偏少的策略有:(1)正本清源:宣扬哲学之用;(2)打破成见:凸显女性成就;(3)揭示真相:女性胜任哲学。借鉴对哲学专业女性偏少的分析模式,可以探讨任何专业中女性偏少或过多的现象、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从而推进专业领域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的一切陈述都是元语言陈述,它们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意义问题和证据问题。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量子论和心理学的例子中看出来。过去五十年中哲学分析运动的成就之一是去掉形式逻辑和纯数学命题的神秘性。逻辑命题和数学命题都不是经验命题,因力经验是不可以去否定逻辑和数学命题的。我们可以把那些被视力科学规律的陈述分为经验假设和约定真理两类。一般说,不可能单从一个陈述的形式来判断它属于其中哪一类,我们必须看科学家实际上是怎样运用的。如果一个科学陈述可以充当一个与纯粹形式真理相对的实质真理,那末它一定要在某种情况下能够通过观察来检验。任何概念在科学上有没有用途,要看它和可观察的东西的联系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依据西方哲学和美学精神,从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角度,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审视了艺术的地位、目的、功能、来源及艺术美的种类等相关问题,指出:艺术与哲学一样是表现真理的手段,具有神圣的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艺术具有消遣的功能,可以医治数空虚的痛苦;艺术来自艺术家"美的预想"而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可分为优美和壮美、古雅及眩惑.王国维立于纯粹哲学基础上的这种"纯艺术"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根本性精神缺陷,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根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许多哲学教科书在论述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时,有这样一种流行观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讲到真理时,也有同样的表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我认为,意识(包括真理)的内容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意识(包括真理)的对象才是客观的。意识的客观性,主要地正是指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意识的对象,即客观物质世界。现将我在这方面的一点浅见提出来,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行,并期望引起进一步深入的讨论。一些教科书所讲的“意识(包括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他们认为:“意识是由各种不同的而又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真理是一元性的,还是多元性的?这是哲学真理论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回答,使得哲学真理论区分出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这样两种对立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立场出发,对上述问题作了“一元性”的回答,因此,马克思主义真理论实质上是真理一元论。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一元论的哲学内涵,才能认识到它的科学性、真理性,也才能真正看清它与真理多元论的对立及其实质。但是,从实际的理论探讨来看,马克思主义真理一元论的理论内涵一直受到某些人的严重误解与曲解。这种情形在国内理论界近几年的讨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近几年的哲学真理论的讨论中,就有一些人或是以“真理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或是以“人类真理的具体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是真理,但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囊括全部的人类真理”等等论断为理由,来否认真理一元论和主张真理多元论。更有少数人将真理一元论与学术自由不相容地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基于莱布尼兹的这种偶然真概念,一个刻画偶真命题的极小非标准逻辑系统LC被给出.基于典范模型,LC被证明在任意克里普克框架下是可靠且完全的.通过增加不同公理,LC被扩张到不同系统;这些系统(包括不足道系统)在相应的“弱框架”下是可靠的且完全的.偶真的逻辑是关于事实真理的逻辑,这些逻辑有形而上学价值,同时它们可用来处理“不可证真理”等一类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世界是可知的这条命题可以有两种理解法:(一)世界上的客体是可知的;或(二)世界作为有的整体是可知的。雅斯柏斯同意第一条,而否认第二条。雅斯柏斯否认科学能给世界提供一张完整的图象或者体系;他的中心论点是,实证论关于科学统一性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在这方面他提出四个特殊论证:(甲)科学思想是知识的一种形态,因而就避免不了主客体的分化;(乙)科学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纯方法论;(丙)由于客体的几个领域互相合并不了,所以那些适合于研究各个领域的方法也就一定有内在的不可合并的歧异;(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是两类不同的科学,把任何科学观点绝对化的做法站不住脚。哲学和科学有区别,但又互相倚靠;哲学对科学的最大贡献是弄清楚科学的结构、限制及其和哲学工作的区别,同时哲学思想又必须利用科学范畴和科学方法的最高发展形式。雅斯柏斯认为,既然科学不能给世界的存在提供一个整个体系,这就等于警告人不要把客体存在和真正存在等同起来。雅斯柏斯和自然主义者对科学知识的叙述不同,他的说法和牛顿的物理学、康德的科学哲学都很相合,但对根据晚近物理学发展的真实科学观则注意不够。当代托马斯主义者将会认为雅斯柏斯给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很有启发;他的这种区别和马里坦区别经验逻辑性分析自然与本体论分析自然,有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哲学教科书在真理标准问题一节里大都引用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一段话:“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但在论述时(包括有影响的哲学专业教材)却只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作了论述,认为实践成为真理标准只是由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的。关于实践的普遍性却弃而不谈。我认为:抛开实践的普遍性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正是实践的普遍性是实践成为真理标准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9.
稳定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如何运用哲学的穗定观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四部分:(一)从哲学角度对稳定作了界定;(二)指出了稳定的层次性;(三)指出了保持社会稳定的三个基本条件;(四)结合实际,指出我国保持稳定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痛苦是人类求索真理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苦难因而承载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智慧是对于苦难的洞见彻悟,是对于人世种种苦痛格外关切,智者有高贵的痛苦。佛教是摆脱痛苦的独特而伟大的不二法门,以苦为师,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修炼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和对苦的解脱。真正的宗教精神自觉到单靠自己去除苦罪的能力毕竟有限,从而发生忏悔心,化出悲悯心,以接受超越的精神力量,便去从事道德文化践履,忏悔是精神超越的条件。"忏悔"来自佛教和基督教,中国文化阙如。武高寿先生在《境界与智慧》一书中,把佛教和基督教联系起来考察,把佛教放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考辨,从提升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扬社会批评、推动宗教与文明对话、厉行法制、倡导社会排忧解难等角度,从超越角度介入社会批判,开拓了研究新领域,首倡作为人学的"文化佛学",关注民生,立足现实,追求超越,是一种关注现实社会人生、世界和平的智慧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