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核电项目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是核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核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具有风险认知的"心理台风眼效应"、冲突的非直接利益性和风险的窗口期效应三个特征。可从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风险沟通机制和构建信息公开机制方面入手,预防和治理由核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峻,邻避类公共设施在各地非建不可,但政府现有决策模式经常触发邻避风险,造成邻避冲突。以H县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为个案,深入分析邻避风险生成中的政府决策诱因,提出实现邻避风险源头治理的政策建议:再造邻避项目决策程序,推进开放决策,加强风险沟通,建立邻避设施补偿机制,注重舆论造势与引导,创新邻避项目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邻避冲突除了民众与政府二元主体,还存在着地方政府之间、领导干部之间的冲突。领导干部之间的邻避冲突从本质上来说是领导干部避责的表现,是针对收益与责任不对等的一种对抗。在以领导干部为主体的邻避冲突情境下,冲突时间往往是在邻避项目决策与建设之前,非激进的温和拖延手段是领导干部常用的冲突方式。应积极化解领导干部之间的邻避冲突,促进各方利益平衡。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共项目选址要兼顾各方,避免产生冲突;领导干部应提升责任意识,积极解决矛盾;上级政府要完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利益补偿。  相似文献   

4.
<正>一、"邻避"冲突事件及其政策影响公共问题无小事,上升到政策问题的公共问题更是与公民利益息息相关。近几年,环境污染型"邻避"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这些矛盾和冲突基本上表现为化工厂、垃圾处理厂、核电站等项目修建过程中因环境的污染、潜在的风险、规避的困难而引发的群体性对抗事件。"邻避"是台湾学者对英文Not In My Back-yard(直译为"别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网络通信发展载体的基站数量在城市地区迅速增加。然而,我国城市巨大的人口密度与基站的建设分布产生了一些邻避冲突问题。文章从邻避治理角度对我国城市地区基站建设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应对当前我国城市地区基站建设问题的建议,以解决我国城市地区的邻避冲突事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从而解决邻避危机。  相似文献   

6.
郭菲 《决策》2014,(5):74-75
茂名PX事件让"邻避"这个词再次引起关注,所谓"邻避",就是在城市化推进和城市建设中,居民反对某些市政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市政设施建造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趋频繁。纵观国外历史,"邻避"现象几乎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而同时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公众对邻避风险的认知受其知识状况、邻避风险特性、伪科学谣言、媒体传播状况、政府信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众对邻避风险的认知与实际风险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及对应的风险行为选择是邻避冲突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重构风险认知的途径,从强化科普教育宣传、提升政府公信力、完善邻避决策的公众参与、发挥媒体积极作用等方面综合施策,以消减公众风险认知偏差,有助于更好治理邻避冲突事件。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鲜有针对我国邻避运动抗争逻辑的解释框架,而已有的立足于农民抗争问题提出的解释框架普遍解释力不足,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依势抗争框架可以深入解释我国邻避运动的抗争逻辑。所谓依势抗争是指民众依据情势进行抗争,具体来讲包括三方面内容:整体抗争形势解释了"为什么邻避运动中街头抗议已然成为常态",政府维稳态势解释了"为什么理性抗争成为民众的抗争策略",抗议过后局势以及政府与民众维稳共识的存在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抗争失败的情况,同时抗争失败与抗争成功的案例在抗争周期和抗争强度上差别不大"。上述三个方面恰恰是邻避运动抗争过程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邻避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品而不断兴建,但其负外部性和成本效益的不对称性引发了公众抵抗甚至激烈的邻避冲突。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邻避设施的概念、分类,采取文献计量法分析了2007—2015年邻避设施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发现污染型邻避设施更易引起邻避冲突,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该类设施中公众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机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11.
以M市P垃圾焚烧项目事件为例,在把握事件发展动态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探讨邻避事件中的风险演化问题。研究发现,邻避事件各风险要素之间并不是环环相扣的链式反应,而是形成了风险叠加效应。在演进前期,主要表现为敏感群体的环境风险放大;在演进中期,主要表现为媒体的风险传播和社会动员;在演进末期,主要表现为风险人群与政府的博弈。其中,演进末期是决定邻避冲突是否爆发的关键。风险人群的组织化程度、行为是否保持理性和克制、政府能否恰当应对,均决定着事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在我国一些地方,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尤以邻避类环境冲突事件为主。邻避冲突事件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公众的情绪因素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公众的情绪会受到公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认知、社会信任、从众心理、社交舆论等因素影响,因此,邻避冲突的防治,不仅要重视对公众情绪的引导,还要善于从情绪影响因素入手,对情绪进行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3.
邻避风险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难题。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邻避设施所致的风险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反映出传统的单向度管制型行政模式的失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政府垄断决策、压制抗争的治理方式已呈现应对无力的困局,亟须转变治理模式,革新治理手段,以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参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一个理想图景。赋予协商过程以规范性,使平等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优化行政决策模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由单维管制治理模式迈向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是缓解邻避矛盾、缓释邻避冲突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邻避风险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难题。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邻避设施所致的风险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反映出传统的单向度管制型行政模式的失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政府垄断决策、压制抗争的治理方式已呈现应对无力的困局,亟须转变治理模式,革新治理手段,以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参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一个理想图景。赋予协商过程以规范性,使平等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优化行政决策模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由单维管制治理模式迈向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是缓解邻避矛盾、缓释邻避冲突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公共设施包括邻避性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公民意识的逐渐增强和对个人利益的不断重视,使得明显带有负外部性影响的邻避设施建设和运营遭到了极大反对。文章以大同市二电厂为例,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文献研究的方式,对周边居民对电厂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信任因素、程序公正因素、风险知识因素、情境因素、年龄对周边居民的态度有显著影响。对此,文章从提升居民信任水平、促进程序公正、科学普及风险知识、合理规范情境因素、精准开展宣传教育多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邻避设施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兴建,其选址又因毗邻民众反对抗争事件的发生而受阻.邻避设施选址体现了空间规划属性,因此可在空间理论中探讨.从空间正义视角来看,邻避选址困境是因未平衡和兼顾各主体利益而造成空间分配正义失衡、未保证利益相关者参与而造成空间过程正义失衡所致.所以,空间正义视角下的邻避设施选址要从对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多样化的补偿来实现空间利益分配正义,从具体规定公众对邻避设施选址决策的参与程度、参与阶段、参与方式等操作性内容来实现空间过程正义这两个层面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7.
邻避冲突是民众与政府认知分歧和行为不合作的一种外化表现。主体差异、价值冲突、认知模式、利益分配等因素对民众与政府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分歧—对立—共识"体现了主体认知变化和双重建构的过程。摆脱邻避冲突的困境,推动主体从认知分歧向共识转变,需要推动主体价值观念变化、政府与民众之间双向信息沟通以及决策过程改变。  相似文献   

18.
以2009—2018年中国典型以闹取胜式邻避冲突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及多案例研究方法,建立邻避抗争归因模型。研究表明:心理—偏好逻辑是诱致以闹取胜式抗争的内在驱动力,制度—选择逻辑是导致以闹取胜式抗争的外在推力,资源—工具逻辑赋予了以闹取胜式抗争的决胜条件。由此,破解以闹取胜式邻避抗争需要破除引致邻避问题的心理性障碍,消解内因积弊;破除加剧邻避问题的制度性障碍,排除外因故障;构建良性对话机制,多元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正茂名PX事件,成为再次翻倒PX的又一张多米诺骨牌。尚处于"科普"阶段(茂名官方语)的这一项目不但引发市民的群体性聚集,甚至引发了一场"科学保卫战",《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高调介入,从澄清PX毒性概念入手,竭力遏制"邻避效应"的蔓延。回看厦门、宁波、彭州、昆明、大连等地的PX事件,信息不公开、政府公信力缺失造成的"塔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邻避型街头抗议活动对于社会稳定而言是正面促进还是负面冲击?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泾渭分明的观点。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应该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发现,邻避运动中的政府与邻避设施承建单位、民众与环保NGO分别组成的两大次级联盟存在建立倡议联盟合作框架的基础性共识,即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基于事实层面研究发现,邻避型街头抗议活动的抗争策略为典型的依法抗争型,利益诉求导向为典型的就事论事型,民众抗争行为是典型的积怨发泄型。所以,邻避型街头抗议活动实际上是正面促进了社会稳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