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提出"潜规则"概念的吴思先生说:"所谓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干部激励"潜规则",亦即在组织正式规定的各种激励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存在的某些不成文的、一般人(局内人)难以或不愿明确概括但又获得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激励规则,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组织人的行为和现实的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干部仕途升迁、业绩考核自有一套标准,但在长时间的公众印象中,公职意味着"铁饭碗",进入公职行列(尤其是进入领导职务行列),只要不出"问题"就旱涝保收、只升不降。正因如此,降职被视为"出事儿"的代名词,干部能上不能下变成一种潜规则。公职人员的上与下,考验政治治理的法治化与决策机制的监督特  相似文献   

3.
读来读往     
《经理人》2009,(2)
对于所谓的"潜规则",其内容谁都明白,它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还要厉害,谁不遵循这种"规则",谁就会受到这种"规则"的排斥、惩罚。所以,一般的企业都很惧怕这种"潜规则"。然而,你必须要学会它、"尊重"它,不然就根本进入不了你想进入的这个"圈"中,即便是进去也会发现自己无法生存,很快就会被这个"圈子"抛弃。但是,"潜规则"迟早会被其他途径逼出真相。—黄苏/上海  相似文献   

4.
正干部提拔任用,历来是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然而,一些地方仍存在干部提拔任用中托关系、递条子、"打招呼"的不良现象,它传递的是一种庸俗的官场"潜规则",必须坚决纠正和刹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5.
虚晃一枪     
关注职场文化破解“潜规则” 一 这一天吴高仁"坐大位".他一个远方堂姐娶儿媳妇,虽然吴高仁只是政协研究文史的一个科级干部,但在他的家族也是"显赫人物",当天身为嘉宾的他坐在首席接受众人的恭敬. "喝高"的他回家倒头就睡,醒来后52个未接电话让他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6.
<正>干部激励的手段表面上看略显单一,主要有薪金激励、职位提拔晋升激励、荣誉嘉奖激励等手段,但是由于其中的"显规则"与"潜规则"都能够大行其道,因此,要保障激励的公平与有效,就有许多内容需要研究、需要挖掘。干部的薪金主要与行政级别、行政职位挂钩,因此显性激励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主要是职位的提拔、晋升激励,但是这种显性的晋升激励有自己难以回避的短板,即基层干部最多,层级越朝上,领导的职位数量越少,虽然我们鼓励每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各项改革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这些工作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广大干部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科学合理地配置干部激励资源,不仅关系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热情和创业激情,还关系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一、干部激励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激励资源是能够激发人的动机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因素,是物质资源和管理过程的优化组合。激励资源是一种存在于组织内外的柔性资源,且有赖于管理者对其开发、获取和利用。干部激励的有效性依赖  相似文献   

8.
正换届选举是换届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选举工作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整个换届工作的成败。在选举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硬目标",就是实现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的统一,选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但在有的地方,为了进一步体现团结统一,把领导干部特别是上级派选的干部"全票当选"作为"软目标",用以衡量组织意图是否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决心整治所谓的"关系网"、"潜规则"。干部怎么用,由组织部门考察,听取群众意见,党委集体决定,按程序办。谁再打招呼、递条子,就要曝光,让大家来监督。现在,用人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某个干部优不优秀,群众眼里有杆秤,领导心里也明白,但到实际任用时,结果却与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大相径庭。这其中作祟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仿效安利公司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对学生干部实行利益终身享受制,打造学生干部"明星",满足其个性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邱炜煌 《领导文萃》2013,(13):24-26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净化政治生态,先得找到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笔者以为,当下的政治生态,应根治以下"常见病":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买官卖官是最大的腐败,"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已成为一些地方干部升迁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2.
正干部"带病提拔",是指干部在提拔前或提拔过程中存在违纪违法行为,但组织未能发现或查实,最终使该干部得以提拔任职的情况。从实际看,"带病提拔"的干部虽然在整个干部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却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广为诟病的不正之风,也是当下极具危害性的腐败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不仅会严重打击廉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钟摆怪圈",是指人的心理行为像钟摆一样在两种极端状态间左右交替摆动的现象。当前,基层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跳出干部激励的"钟摆怪圈":当用常规的利益和待遇激励基层干部时,他们容易"为官乱为"——虽然拼命工作,但要么对企业吃拿卡要,要么热衷于用项目来搭天线、走关系;当用理想信念激励和纪律约束时,他们又容易滑向另一极端,"为官不为"——以怕踩红  相似文献   

14.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黑马现象",是指一些人没有经过固有的干部培养选拔程序或是出乎多数人的预料得到提拔任用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不一而足."黑马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它的存在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也各有利弊,本文将根据各种类别的"黑马"试作阐述. 一、竞争成就"黑马"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一批年纪轻、任职资历尚浅的干部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通过竞争走上了领导岗位.由于竞争性选拔要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来最终确定人选,不到最后一刻谁都难以预测究竟会"花落谁家",因此竞争性选拔的结果往往出乎大家的预料.通过竞争性选拔,成就了一批平时并不为组织和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黑马".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少数部门和单位,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与现行组织人事工作规章制度相背离的"潜规则"呈现蔓延之势。所谓选人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吏和"为官不易"日渐成为干部管理的新常态,一些潜规则逐渐被打破,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刺激没有了。在干部队伍风气大为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不作为、不担责的消极苗头,从严治吏和干部激励似乎正在形成一对非此即彼、你伸我缩的"矛盾体"。完善从严治吏新常态下的干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得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用人"潜规则"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2009年5月召开的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再次严肃强调,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用制度和机制遏制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8.
在基层调研时,听到干部反映,有些干部在工作上只会"点菜",不会"下厨"。意思就是说,少数干部只会提想法、提做法,真正付诸实施时便不会操作了,或者不愿操作了,这种现象当引起警惕。"点菜"是一种能力,说明了心里有谱、有思想,这是一种工作思路的体现。但只有思路和想法不行,再好吃的佳肴只放在图纸上是没用的,只有经过厨师的精妙加工才能呈现出来。因此干部要学会"下厨",就是在具体工作中,拿出落实的措施,拿出有效的办法,推动工作思路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33):32-32
遂宁认真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崇尚实干"用人导向的重要指示,大力推进崇尚实干用人导向的具体化,引导激励各级干部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全市干部在"5·12"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为轻灾支援重灾、夺取抗震救灾和又好又快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20.
姜洁 《决策探索》2013,(9):34-35
一名干部,如果在任上创造了很多显赫的"政绩",但一旦工作调整,原来的"政绩"多半成了"半拉子工程",这样的干部算不算好干部?与之对比,有的干部在任上虽然没有拉升太多GDP指标,但却为当地民生做了很多实事,为了保护环境阻止了重污染项目的上马,"政绩单"也许不那么炫目,这样的干部算不算好干部?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要用好干部,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考察干部,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