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对人才特别重视.他曾经说过:"吸引人才的手段,不是高薪,而是企业所树立的经营形象.要求职者有诚心,肯苦干,不一定非用有经验的人.公司应招募适用的人才,程度过高,不见得就台用."这席话,对于广大企业家特别是四川企业家,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应该是特别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正常听人说某领导很有"领导样",也听到过有人说某领导没"领导样",还有人说当领导就该有"领导样"。大概每个人心里和眼里,都有一个自认为的"领导样",用以评价领导干部。"领导样"究竟是什么样?《聊斋志异》里的《夜叉国》曾刻画过这样一类"官":"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则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寥寥数笔,一个铺排造作、高高在上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封建官僚抖派耍威的样子,千百年来为民众所诟病。然而,今天个别官员身上,还有这种官僚做派,甚至在权力的任性之下生出诸多变  相似文献   

3.
张鸣 《领导文萃》2014,(24):37-40
正在晚清重臣中,张之洞属于跨世纪的人物,从19世纪活到了20世纪,因此有照片传世,还不止一张。照片上的张之洞,是个一把胡子的干巴老头,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什么讨人嫌之处。说他是"可人",当然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此老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做学问,言外之意是李鸿章为官有道,会做官而且能做官、做能官。但是,如果跟张之洞  相似文献   

4.
汪强 《领导文萃》2014,(22):65-67
正一"官不聊生"是个新出现的词。最初说出这个词的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她说:"为官者一方面要殚精竭虑地为民众服务,无疑会筋骨劳顿、心志疲苦;同时还得面对百姓、媒体的监督,自然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筋骨劳顿、心志疲苦,再加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还不是官不聊生吗?"龙应台任过台北市文化局局长,是当过官的人。也许她在当官时"筋骨劳顿、心志疲苦",感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即使如此,最多也只能说自己当官不聊生,而不能说官不聊生。理由很简单,一个老百姓或极少的老百姓不聊生,不能叫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5.
正彭真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干部要做到多谋善断,决定问题要"八面树敌"。彭真所说的"八面树敌",自然不是要我们在为人处世上与人为恶、以邻为壑,把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而是告诫我们,看问题做决策  相似文献   

6.
王少斌 《经理人》2004,(11):82-83
今天,余工提出了要把星艺建成智慧和民主的企业,我非常欣赏,实际上,很多企业一开口就是要做什么国际巨头,要做多大多大,多好多好,但是,却很少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对星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企业规模,而是企业的使命和性质,以及我们的企业在未来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7.
正在今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反馈汇总情况中,干部群众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反映了14个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的一些主要问题。其中,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多发、"一把手"频频涉案、"小官巨腐"等尤为突出。"小官巨腐"的背后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而是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8.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为官要有一个"怕"字.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怕"字.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官有所畏".  相似文献   

9.
廖保平 《领导文萃》2012,(10):83-87
谈到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新政,有一种论调是非常有市场的,那就是"民智未开"。这并不是什么新论调了,早在清末,当时的改革者就对这个问题有着十分深入的讨论,即便时至今日我们的见识未必能超越当时激进派的思想。在这里,我侧重说说"官智未开"。难于被肯定的"官智未开"官智未开是相对于民智未开而被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民智  相似文献   

10.
曹任何 《决策》2008,(4):36-37
官员透明化不是要将官员的各种活动信息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而是意味着官员要改变以前那种"神秘化"的倾向,可以说官员透明化的过程就是官员的"去神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决策探索》2010,(2):48-48
中层领导,就其位置,处于上层和下层的结合点上;就其身份,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官”和“兵”的统一;就其工作,专业性较强,不是杂家而是专家;就其职责,比较具体:布置、检查、总结、反馈——都要亲自考虑、亲自动手。根据这些特点,要做好中层领导的工作,有其特定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2.
正有的领导干部总是能得到同级、下属和群众、舆论的肯定、欣赏和褒奖,甚至上级领导、组织部门和竞争对手都高度评价、不吝赞美;与之相反的是,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官居要职,旁人见到他也会礼让三分、客客气气,但明显是基于官场的惯例"做样子",并不是真的对其"竖大拇指",而是在心底里充满了不屑和鄙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都源于前者身上体现出了让人尊敬、钦佩、艳羡的"霸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魅力,而后者却只显示出了令人生厌的"官气"。那么,怎么才能培  相似文献   

13.
刘智强 《领导之友》2014,(5):45-46,55
正有人说,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卓越不是优秀,而是优秀中的最优。追求卓越,不仅是智慧胆识,更是一种高贵品质。作为党委办公室干部,这一点同样适用。我们必须追求卓越,立足更高的起点、坚持更严的标准、付出更多的努力,用品格和实绩赢得组织的信任、群众的认同。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必须"。  相似文献   

14.
李程 《领导文萃》2014,(11):38-40
正"治国"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看来,社会能否实现和谐,主要取决于为官者。为官者的修为与和谐社会为官者要能够领悟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道的品质就是"法自然",效法事物本来的样子。"法自然"要求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而是要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官者担负了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只有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把社会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官者要有宽广的胸襟。老子说:"上德若谷",即拥有最高德行的人的心胸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那么开阔,那么宽广。又说:"知常容","常"指道的规律性。为官者要学习道的品质,就要具备像道一样的胸襟。为官者要领导一个国家或地方,会遇到各  相似文献   

15.
领导论丛     
正考核标准应核标准应"量体裁衣"才文举乡镇考核应以实绩为先。设定乡镇指标的具体评价标准时,关键是要走出"一切拿数字说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误区,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实效作为评价的首要依据。部门考核应以民意为重。当前,一些部门在改革中出现了"工作总结中说下放了很多权力,但基层群众和市场主体感受却不明显"的现象。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是改革评价标准的偏差和评价主体的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围绕公众满意度设定考核标准,并把职  相似文献   

16.
承包制正面临着挑战。这主要不是指历来就有的种种非难,而是指由于承包制不完善,确实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承包制的前途和命运。 “万岁说”、“取消说”,怎样评说?承包制到底要搞多久?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各执一端:一种观点是“万岁说”,一种观点是“取消说”。 照我看,承包是不能万岁的。因为承包制的基本前提,是把企业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无不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不仅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亲力亲为,在生活中更要注意个人形象,做好表率作用。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却对自身的独特性产生了错误认识,不是严于律己、亲民爱民,而是认为"当官的"就要高于人民群众,追求高消费、高物质的生活,言行举止多有不当,甚至出现藐视人民群众的言行。周恩来同志是我国的开国总理,他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在生活中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当代领导干部借鉴和学习,周恩来精神对当代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大庆 《领导科学》2002,(10):30-30
一个领导干部要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形象,不是靠其地位和权力压出来的,而是靠其自身内在素质和实际行动塑造出来的.那么,领导干部如何加强自身形象建设呢?  相似文献   

19.
省部声音     
正蒋建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专项行动要坚持治标治本一起抓、"苍蝇""老虎"一起打。不是喊打,而是严打;不是有选择性地打,而是有犯必打;不是只有一个部门打,而是多个部门联手打;不是仅有政府部门打,而是发动群众都来打。不打则已,打就狠打,痛下杀手,打出效果,决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中宣部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题座谈会上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当省长、商务部部长,还是当重庆市市委书记,在中国政坛上他都是出镜率比较高的官,但绝不是脸谱化的官,而是一个不多见的有着强烈个人魅力的高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