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战国末期的两个军事强国秦赵之间爆发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战役旷日持久,最终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秦国大胜而赵国惨败。赵国惨败的直接原因,除了史家常说的赵括"纸上谈兵"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当时的统治者赵孝成王在识人用人方面败笔较多、失误连连,这直接影  相似文献   

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被革命导师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长期担任地方官.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和财政危机,使他认为必须改易更革,实行变法,才能更好地维持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3.
作为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从藩王到帝王依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广纳贤才,知人善用,组建了众多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体。从治国理论的学习,到治理汉地经验的积累,忽必烈身边的谋士献计献策,帮助他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度过了发展道路上一次次的危机,取得最终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对吏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收到了良好效果。其改革之所以富有成效,与他与众不同的用人观直接相关。一、好人不一定能当好官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非常讲究道德操守,在应天府当巡抚时,放着八抬大轿不坐,却坚持骑驴子上班。这样一来,他手下的官吏颇  相似文献   

5.
印心 《领导文萃》2021,(13):67-69
(一)王安石一生位极人臣,但生活十分俭朴,两袖清风,淡泊如一,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王安石任职宰相时,儿媳家的亲戚萧公子来到京城拜见他,王安石说请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心想王安石一定会备下丰盛的菜肴款待他.时过中午,萧公子饥肠辘辘,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  相似文献   

6.
郡县治,天下安.县委书记虽然级别不高,但责任非同一般,要履行好富一县百姓、保一县平安的职责,我的体会是除了要做到立德、立学、立行外,还必须做到会谋事、善用人.会谋事——定向、定点、定标身在其位,必谋其政.县委书记要善于找准并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开展工作,提纲挈领,运筹帷幄.首先,要定向,即要科学地确定全县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作为县域发展决策的主导者,科学决策是县委书记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只有在工作实践中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和形势,把吃透上情和了解下情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理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大胆创新,才能做出符合大政方针和县域实情的决策,进而科学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7.
门槛思维下组织选人用人应进行优秀程度的首先筛选、成长潜力的再次筛选、利益观念的三次筛选和胆识格局的最终筛选。门槛思维下组织选人用人应用好"封装"减法、"竞争"加法,划定好"入围"基线,发挥好"拔尖"优势。具体而言,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应以树状体系为主,基准指标定限,三级层次筛选,动态调整指标。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许多汉朝文官体系被破坏了,变成贵族体制、贵族政治。唐朝把贵族政治调整为和汉朝相似、具有代表性的中层结构。唐代所用的办法也是回到考试制度上去,回到察举。不过,唐朝将旧时贵族,与考试出来的新贵,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中层。贵族们的子弟考试有相当占便宜的地方,因为他每天可以上学,有家教,有特  相似文献   

9.
正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以军功跻身于晚清封疆大吏之中,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先后两次入主军机,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左宗棠生于书香门第,生性聪颖,少年大志。大理寺少卿潘祖荫给咸丰帝的上书中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毫无疑问,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文治武功,获得了空前的荣誉和地位,成为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  相似文献   

10.
武玉林 《领导科学》2012,(22):53-55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史载,武后命官猥多,而开元中有名者皆出其选(《新唐书·李绛传》)。武后当政时著名宰相有狄仁杰、张柬之,将帅有张仁愿、唐休、郭元振等,而开元年间号称四大贤相的姚崇、宋、张嘉贞、张说也  相似文献   

11.
<正>欲是指人的欲望。欲望是一种概念性东西,大体上相当于愿望、希望和理想。欲望作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人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正是各种积极和消极欲望的存在,才使得领导者能够利用赏罚来激励、  相似文献   

12.
正唐太宗李世民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意思是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如果用错人就难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领导者要深谙选人用人之道,具备识人之智、用人之能、聚人之艺。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戊戌维新,"前人之述备矣"。这场发生在戊戌年间的维新变法,虽犹如惊鸿一瞥,却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史学界在研究戊戌维新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维新派代表人物的塑造、维新派主要的思想内涵、维新派与顽固派之争、帝后集团党争,却很少从施政策略的缓急方面入手。其实,康梁等人在戊戌维新中提出的急变之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急于变革的先声,也有其过犹不及之处。这对于当代变革中的中国,可为后事之师。  相似文献   

14.
据《史记》记载,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漠,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此后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之所以如此,都是“第每一印象”惹的祸。  相似文献   

15.
<正>诸葛亮素以千古智圣和治世能臣的形象赢得万世景仰。他的睿智、忠烈、清廉、勤勉、坚毅和富于牺牲奉献的精神,虽不能说亘古绝无仅有,确属世所罕见,正所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企业家,尤其是那些创业者,都懂得“企业即人”的道理,因而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并且都有与众不同的高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三泽亦不例外。首先,三泽在每年招收新职工时,必定要同每一个报考者谈话,即亲自进行“面试”。他不过分看重笔试分数的高低,而高度重视“入社动机”。他不喜欢听“因为三泽住宅公司是最大的住宅建筑公司”,“因为前辈推荐介绍”之类的答复,而希望考生说“因为三泽住宅公司是一个有个性的企业”等有新意的话。在面试时,他还注意考生是否有绘画和制作之类的爱好。其用意是可想而知的。自幼喜欢动手、…  相似文献   

17.
正诸葛亮的知人善任一向为诸多王朝统治者所称道,随着学界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论述诸葛亮用人失误的文章越来越多。在此笔者对诸葛亮用人的偏执之失进行一些客观的探讨。一、根本原则——兴复汉室,坚定北伐诸葛亮是一位有志向、不偏安的丞相,曾言"才需学也,学需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志之远"或许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出将入相、辅佐君主成就霸业。诸葛亮27岁初出茅庐后的第一件大功是成功劝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随后刘备入川是庞统  相似文献   

18.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谓千古难题。但作为晚清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于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确有独到见解。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鉴之,必能大受裨益。话说,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人在厅外等候。那承想,曾国藩散步回来,从察言观色中已有定论,当李鸿章请他当面考察选用时,曾国藩却直言相告:"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间那位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19.
正长孙无忌是初唐政坛上位尊权重的人物,历仕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先后辅佐太宗、高宗父子登上皇位,为相三十余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宰相,却被高宗贬于黔州,最终自缢而死。分析长孙无忌的仕途生涯,可以很明显地发现长孙无忌在太宗和高宗主政期间分别表现出"有忌"与"无忌"两大不同特点。一、太宗朝"善避嫌疑":"有忌"助其高居相位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之长孙皇后的长兄,"少与太宗友善",常从太宗征讨,武德年间,累除比部郎中,  相似文献   

20.
组织用人在忽略情感的技术至上、忽略精神的物质至上、忽略个性的统一至上、忽略反省的推进至上的"工具观"的误导下,容易使领导者将人视为工具而冰冷地利用,严重挫伤下属工作激情与组织归属感,这就需要重回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确保下属良好社交关系的构建与维系,深度引领指导关系的成型与支撑,多元平衡维度的兼顾与满足,注重情绪感受的尊重与重视。领导者应在管理过程中塑造积极情境、精准回应信息、以正面情绪感染、重塑下属心态格局并增强其组织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