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战国时期,魏国在魏文侯执政时期一度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但自魏惠王以后,魏国就开始走下坡路,霸主地位逐渐丧失,直至最后亡国。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人才济济而又强大的魏国为什么会很快走向灭亡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与魏国的人才流失有着直接关系。一、魏国的人才流失(一)吴起入楚,魏势削弱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兵家代表人物。魏文侯初年,吴起"闻魏文  相似文献   

2.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相似文献   

3.
历代清官廉吏,都十分重视名节操守,形成了“钱财莫为子孙谋,廉品美德后人传”的治家格言。古人十分崇尚以廉治国、以德治家之道,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和家人都管不好,又何以治国、平天下?曾任两广总督、以禁烟而著称于世的一代清官林则徐,不仅治政有道,而且治家有方。他有自己的为官之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有自己的治家之策:“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一语道出了“钱”与“德”、“财”与“才”之间的取舍关系。古代…  相似文献   

4.
<正>说到三国里的人物,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评论者都认为智商最高的当属诸葛亮。在笔者看来,诸葛亮智商确实高人一筹,但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能成为诸葛亮对手的人屈指可数,在这些可数的人里面,司马懿当推第一。但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的表现不如诸葛亮呢?这里面固然有小说作者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司马懿把握的平衡之道,他对此道理解得可谓深入透彻,运用得神乎其神。他完全可以凭借魏国的经济、军事和人才等优势打败诸葛  相似文献   

5.
魏文侯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君主,善于用人,历史上有好多关于他用人的故事,他任用乐羊攻打中山国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话说魏文侯的时候,中山国国君昏庸无道,魏文侯便想乘机举兵讨伐。在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之后,他决定起用平民乐羊为大将,这个人文武全能,是个人才,惟一的问题就是他有一个儿子在中山国当官。魏文侯召见了乐羊,明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意图和疑虑,那乐羊拍着胸脯表示,自己决不会徇私情的,公事公办,并且果断表了态,一定拿下中山国。魏文侯很高兴,便调遣5万人马给他,向中山国进军。战事进行得并不算特别顺利,但也很快打到了中山国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治国之道,也是领导之道。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需要调节、平衡和处理好各种矛盾及其利益关系,一个领导也需要有这种调节、平衡和处理的能力和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正对年轻干部,以"不错"或是"不行"的模糊评价,来简单决定其"上下",是不负责任的。孟子见齐宣王纵论治国理政之事,谈及用人,这位"亚圣"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段话,说的正是选人用人要兼听兼采,才能识得真金、选出贤人。"用多双眼睛看人选人",近日,中央召开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工作座谈会,中央领导提出"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从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切中了新时期年轻干部培养选任工作的要害。  相似文献   

8.
正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养士是在树立私人小恩,是为了一己之私利,并不能为国为民谋求福祉。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大盛,养士甚至已经上升为诸侯公卿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些诸侯公卿更是把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作为展示自己实力和名望的一种手段。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但"四公子"的所作所为高下各异。齐国的孟尝君是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位。  相似文献   

9.
<正>治国之难,在于知贤。知贤之难,在于公正。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干部工作的"风向标",是中央出台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发点。在群众眼里,公信度实质上就是满意度;在干部眼里,公信度实质上就是公正度。干部选任工作要让群众感到满意、让干部觉得公正,必须树立起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治国之道,也是领导之道.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需要调节、平衡和处理好各种矛盾及其利益关系,一个领导也需要有这种调节、平衡和处理的能力和艺术.  相似文献   

11.
近读史书,搜集了不少古人先贤们做人、为官、治国、倡廉之道,本着"以史为鉴"的目的予以整理. 唐太宗巧用比喻倡廉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与他采用许多充满哲理、生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阐述为官、倡廉之道,来教育官员是分不开的.这里仅举三例:  相似文献   

12.
正冯道(882—954),自号长乐老,五代时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沧县西)人,先后辅佐了后唐、后晋、大辽、后汉、后周的12位皇帝。他身处乱世,却官运亨通,从政35年,做了近30年宰辅,可谓是中国官场上的奇迹,被称为"政坛常青树"。当然,他也备受争议。一方面,欧阳修骂他"可谓无廉耻者矣"(《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司马光骂他"乃奸臣之尤"(《资治通鉴》卷二九一),王夫之说他"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跖"(《读通鉴论》卷二十九)。  相似文献   

13.
正公元前205年,刘邦统领汉军兵锋指向黄河西岸被项羽分封的魏国。陈平审时度势进行外交劝诱,成功地说服魏豹加入刘邦阵营反楚,刘邦顺利地突破了项羽设在黄河北岸的第一道防线。陈平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说服魏王的呢?且看:魏王:"陈公今天到此,一定是项王有话要跟我说吧?"陈平:"你有所不知,陈平现在已经投在汉王的旗下。"  相似文献   

14.
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开篇即论述君臣关系:"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可以说,这既是司马光对君臣关系理论上的严正定位,也是司马光对君臣关系感情上的美好向往。然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有不少君臣相得的典  相似文献   

15.
朱屹  杨建新 《领导科学》2012,(33):47-49
贞观盛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也有许多人的功劳,但功劳最大的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就是贞观盛世的第一位宰相房玄龄.可以说,正是唐太宗与房玄龄的珠联璧合,才成就了贞观盛世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三十余年,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堪称唐太宗的股肱之臣.在云谲波诡的宦海中,房玄龄从记室参军做起,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倒翁.房玄龄的人生轨迹给后人一个重要的启示:既工于谋国又善于存身者,方称得上智能之士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那么,房玄龄又有怎样的存身之术与谋国之道呢?  相似文献   

16.
看官     
彭劲秀 《领导文萃》2014,(24):65-67
正如何看待一个官员?民间往往侧重于对官员的直观观感,从官员的言谈举止推断一个官员的贤与不肖,虽难凭一得之愚去盖棺论定某一官员,但直觉其是否一个好官,则往往八九不离十。看他的用人。先贤有言:"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正如《吕氏春秋·求人》中所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所以,看一个官员用什么样的人,基本上可以断定其是个什么样的官。  相似文献   

17.
王存喜 《领导科学》2012,(33):37-38
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句话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交友里边有政治.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想通过交朋友处理社会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乃至促进工作落实、助推政令畅通,不妨学一学孔子的交友之道. 多而不滥——择友有标准 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也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  相似文献   

18.
正古代帝王,只要是真心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无不注重君民关系。他们往往自称是"民之父母",就是想拉近自己与百姓的距离。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告诫,对他们影响很深。他们既"敬天",又"敬民";既"畏天",又"畏民"。遇有机会,就要"示好"于民。明清帝王倡导节俭明太祖朱元璋最欣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语,以为是"治国之良规"。他也能  相似文献   

19.
卫国的贤人如耳曾经与卫嗣君畅谈治国之道,卫嗣君听了既高兴又叹息.身边的侍臣说:"您为什么不让他担任相国呢?"卫嗣君说:"一匹像鹿的马可以标价千金,然而有价值千金的马,没有价值千金的鹿,因为马能为人所用而鹿不能为人所用.  相似文献   

20.
姜汝祥 《领导文萃》2013,(14):101-104
建立机制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对这一纠结的问题有着明确的回答,他说,组织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用人所长,而所谓用人所长,讲的并不完全是用某个人的所长,而是要建立起一种机制,去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他强调,如果公司要求的都是卓越的天才,那天下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持续。为什么德鲁克要这么说?我的理解是,第一,他是用客户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