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的社会褒"利他",而贬"利己",往往视两者为对立的两面。殊不知,在特定条件下,两者是统一的。墨子:"义者,利也!"就是这个道理。亚当·斯密:"个人的功利计算在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
赵法生 《领导文萃》2013,(15):23-24
市场经济在一个社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市场经济从来就是有毒的,不仅我们的先人认识到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精神教父亚当.斯密也认识到了。他说,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但他们却通过看不见的手无形中促进了大众利益。人们为斯密发现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所吸引,却忽略了他思想的重要前提:市场是以人性中的恶作为动力的,每个市场经济中的主体都是自私自利的。自私有意插花,利他则是无心插  相似文献   

3.
对于利益的追求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自利的欲望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是人类的个人基本动机之一,而且这种动机强烈而持久"(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7页)。亚当.斯密认为,正是这种"经济人"的自利性才使得市场经济发展有了内在动力。因此,只要是合法的利益并以合法的手段予以追求,就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公共管理者作为活生生的人,有着普通人的本性,自然也有其自我利益追求的动机,但因其占据公共职位,执  相似文献   

4.
《国民的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关于国民财富的研究,其目的是富国裕民。通过对《国富论》的阅读和知识点梳理情况下,初步得出"民富"应先于"国富","国富"基于"民富"的结论,以期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国与民普遍富裕的根源在哪里? 工业革命的"国富论"与信息革命的"国富论",结 论惊人地相反!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在沿着财富的反方 向走,只有盖茨叛逆性地与亚当·斯密背道而驰,终于找 到遍地黄金没人捡的新大陆,横扫六合,赢尽天下。 去年7月16日,微软帝国的财富超过5000亿美元,相 当于世界第11富国,位于加拿大和西班牙之后。而盖茨个 人的财富达到466亿美元,超过许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 值。盖茨成为第一个富可敌国,且有资格、有兴趣谈论 "国富论"的人。他的《以思维速度经营》中,隐藏着一 个惊人的秘密:盖茨从自己的致富实践中,得出与亚当· 斯密《国富论》正好相反的根本结论。这是盖茨财富的根 本来源。  相似文献   

6.
有一首歌曲叫《都是月亮 惹的祸》,听起来让人觉得好笑,怎么把本来属于爱情自身的事归罪于月亮?这多少有点像小孩子自己摔倒却怨地不平,不过仔细一想也自有它的道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探讨中国经济与企业的兴衰,就不能从市场、制度、人、环境等经济的自身找原因。找谁呢?套用上面的歌名就可以找出一个结论——都是文化惹的祸。 大家都知道文化的本身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文化作用下社会积累结果之一的物质财富是有多少之差别的。搞经济的都承认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要说这只是只“右手”,即文化。汪丁丁曾说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商业组织的"社会脱嵌"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可是这些反思大多只触及了商业组织局部性问题。实际上,商业组织令人失望的社会表现根植于其自利主义制度逻辑之中,而非是局部性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商业组织"社会脱嵌"问题,采用德行制度逻辑替代自利主义制度逻辑是可行道路。在回顾了哲学、积极组织行为学和积极组织学术对德行的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德行制度逻辑相比于自利主义、社会责任制度逻辑在商业组织场域的优势,指出采用德行制度逻辑替代自利主义制度逻辑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最后,针对现有文献对德行替代自利主义的制度逻辑变革过程鲜有讨论的现状,本文建立了多层次、多进程的制度逻辑变革模型,对"谁将变革"、"如何变革"和"为何变革"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的含义最初把"经济人"假设引入经济学,并使之成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西尼尔区分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并且指出,经济学的基础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一般概念,这几个概念是前提,也是公理,不需  相似文献   

9.
正职场总有这样的人,无论是上班工作,还是下班聚餐,只要和同事们在一起,他就在不停地抱怨,抱怨老板,抱怨上级,抱怨同事,抱怨下属,甚至抱怨自己。我把这样的职场人称为职场"怨妇"。这里的"怨妇",并不仅指女士,也包括男士。职场"怨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抱怨别人;第二种,既抱怨别人,又抱怨自己。不停抱怨别人的人,相信我们在职场上都碰到过。在这种人的眼里,上下左右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相似文献   

10.
张佩铭 《领导科学》2012,(12):30-31
所谓做"心"的主人,就是指在大是大非或尖锐复杂的矛盾面前,头脑清醒,心平如镜,把好理智大门,掌控命运之舵,作出正确抉择。可以这样说,善做"心"的主人,不仅是政治练达的表现,也是心智成熟的体现,它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只有善做"心"的主人,才会活得自尊,活得轻松,活得从容。因此,如何抓住"心"的缰绳,从容驾驭自己的人生,应成为每个领导者在新的形势下认真思考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博文集萃     
正再好的关系也会死于这四件事一、随意评判他人的生活。你可能根本不懂别人的幸福,而你眼中的幸福,在对方看来兴许是一文不值的。当你用自己的眼光去随意评价别人时,你已经突破了人际交往的底线。二、自私自利,目中无人。自私的人往往心胸狭窄,心中只有自己,而不能出现别人;往往嫉贤妒能,不能包容别人的缺点,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无意的触犯与伤害,不能以淡然开朗的心态对待问题;往往目光短浅,难成大事。如果目中无人,即使命运再眷顾  相似文献   

12.
正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烦恼"大多来自于我们的贪得无厌,希望鱼和熊掌能够兼得。看见别人锦衣玉食,想要;看见别人啸傲林泉,也想要;看见别人洒脱不羁,想要;看见别人温柔体贴,也想要。我们的内心似乎永远不知满足,唯独忘了一件事:有付出才有回报。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奠定遮一地位的是他写了一本名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书,也就是我们说的<国富论>.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一些官员在谈论改革的时候,很多时候都预设了一个前提,意指的都是"改别人"、"革别人的命"、"动别人的利益",而很少有指向自己利益的。改别人时,很多人都异常积极,雷厉风行说改就改,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会裹足不前,成为改革的阻挠者。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人都在喊改革,可"深化改革"却  相似文献   

15.
邵晓 《决策》2013,(7):90-91
"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人在职场谁不干点取悦别人的事?取悦他人很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再自然不过的,更有人专门研究出职场中取悦他人的技巧,美其名曰"职场取悦术",甚至有人为学不会取悦他人而惶惶不安。直到有一天,忽然有个美国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从亚当·斯密开始,主流经济学派把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自由竞争市场当作增进社会福利的最优机制。但是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有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耗费。寻租理论就是以研究非生产性竞争活动为主的经济理论。"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产生至今还不过几十年而已。然而其理论影响力却遍及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乃至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本文旨在介绍寻租理论在经济学各分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小邓最近心理失调。每次看到总监与其他同事谈笑风生或表扬别人时,总会有一种说不清是不安还是嫉妒的感觉:为什么领导总是更欣赏别人,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地位是不是不如别人?这种现象被称为"职场攀比症",是"孔雀心理"在作祟。他们在职场中处处争强好胜,生怕在任何方面落后于别人,尤其在意领  相似文献   

18.
正心理学家在研究为何有些人看起来总是暴躁不安而感到压力无所不在时,发现这些暴躁的受压族心中都有着一些共同的态度及信念,包括:我的紧急状况优先于其他任何人的紧急状况;我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有权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在我需要时,我有权享有我想要的权利;别人应该体贴地对待我,否则他们就是心怀恶意的坏人;这个世界应该让我觉得快乐,不该让我感到痛苦。而这些"以我为先"的想法,会大大降低一个人的挫折忍受力,而且在遇到不顺遂的状况时,会引发许多不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1.信仰缺乏。没有信仰就容易把价值观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仰望别人的成功,感觉自己很卑微;仰望别人的幸福,慨叹自己的不幸;羡慕别人的得志,愤然自己的失意;羡慕别人的快乐,放大自己的苦痛。2.爱攀比。当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相似文献   

20.
一、公平理论原理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965年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中提出的.公平理论主要是在比较中探讨员工做出的贡献与所取得的报酬之间的比值是否平衡的问题,注重研究利益分配(特别是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