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府政务微信服务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信息服务工具,从平台建立以来就受到公众的重点关注,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便捷性、针对性以及回应性等特点,整个政府政务微信服务平台已经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发布以及为公共提供服务的主要政务载体,并为政府塑造公众形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怎样充分利用政务微信服务满足用户日常的诉求、拉近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各地方政府在不断探索中。文章通过分析地方政府政务微信服务能力,探究能够提升其服务能力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举措     
《领导文萃》2014,(7):136-136
正北京市:开通首个政务微博微信"双微"发布厅2014年1月,"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在腾讯网上线运行,标志着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双微服务",通过微博、微信,及时为市民提供咨询和服务。首批加入微信"发布厅"的政府机构包括近80个部门,几乎涵盖了市民衣、食、住、行、教育、安全、医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领导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3.
政务微信的出现为政务信息公开以及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途径,既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也是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中的利器。然而,政务微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逐渐制约着政务微信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各级部门要从意识上重视政务微信的发展,对政务微信的功能进行整合以及从制度规范三方面入手来推动政务微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4,(3):16-16
——2014年1月14日,“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在腾讯网上线运行,标志着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双微服务”,通过微博、微信,及时为市民提供咨询和服务。首批加入微信“发布厅”的政府机构包括近80个部门,几乎涵盖了市民衣、食、住、行、教育、安全、医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董立仁 《决策探索》2014,(10):27-28
近两年,随着我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应用与快速发展,其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加强,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信息发布、政民互动、为民服务的公共平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目前政务微博微信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主、客观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务微博微信水平,为公共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正能量,不仅是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值得理论工作者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气象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取得一定进展,如对防雷行政许可做出重大调整,搭建政民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扩大信息传播,做好政务公开等,努力构建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部门。  相似文献   

7.
正据初步统计,我国的政务微博的公共账号已经达到了25万,而政务微信公共账号与之相比在"量"上仍有不小差距。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和民生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微信公共账号的建设,下半年,网信办将通过下发文件和指标等形式,争取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再开通6万个政务微信公共账号。  相似文献   

8.
《秘书之友》2014,(9):47-47
刘鹏飞在舒隧书工作》2014年第7期绳《务微信:网络问政新利器》一文中指出,微信公共平台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等优势。通过用户自主“关注”“订阅”,信息可直达用户的手机桌面。目前,微信已逐渐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新平台。政务微信的发展,为政府工作带来了诸多好处。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中,明确将“政务微博微信”列为“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之一.到2014年底,全国开通政务微信的部门已达6000多个,其中公安、旅游、交通与文化教育等职能部门占绝大多数,而政府应急管理虽然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却未能在政务微信领域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以截至2015年3月8日搜到的仅有的以各级政府应急办名义认证的18个微信公众平台为例,通过比较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在政府应急管理方面的作用和存在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软件程序,逐步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医院图书馆已将微信应用于日常服务中。本研究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在服务中的实践为例,对累计关注人数、图文点击量及阅读和转发人数、发布内容进行了分析评价,对微信群的发展进行介绍和分析。最后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建立规范、加大宣传、完善内容的微信服务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社会带来了新的、颠覆性的机遇。目前,在我国"互联网+"也正在与多种传统行业相结合,同时也给政府政务服务、电子政务方面带来了新契机,"互联网+政务服务"也成为目前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化产物运用其中,能够有效提升政务效率。运用"互联网+"思维可以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1,(36):22-22
县级政务公开政务服务试点即将启动 9月5日召开的全国省际政务服务工作交流会议透露.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在100个县(市、区)开展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试点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把《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基本目录》中的内容在县本级通过电子政务平台进行公开.实现电子监察全覆盖。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4,(33):20-21
正6月25日,全国首个省、市、县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浙江政务服务网开通运行。浙江政务服务网是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察、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省市县统一架构、三级联动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行政权力全流程监督,逐步形成服务规范化、体验便捷化、建设集约化、资源共享化的覆盖全省的虚拟型"政务超市"。甫一推出就获得线下线上如潮的好评:"真没想到政务服务网还可以像逛淘宝一样,服务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各种各类的档案机构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借此开展公布档案工作动态、宣传档案文化、提供档案服务等工作,本文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总结了当前档案微信公众号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以档案微信公众号的服务情况为研究重点,根据WCI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档案微信公众号,具体分析它们在档案信息服务、档案办事服务的建设情况,从而了解目前档案微信公众号的服务概况,为优化档案微信公号服务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动态     
《领导决策信息》2008,(22):24-24
晋州"一网办公"经验向全国推广围绕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河北省晋州市共投资840多万元,将42个部门的2173项行政权力组建为集信息发布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一体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顺利运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乡镇政务服务分中心,实现了政务"一网办公"。  相似文献   

16.
时政资讯     
<正>《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公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总体架构。国家加快建设一体化在线平台,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国标准统一、全流程网上办理,促进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并依托一体化在线平台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二是明确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全国首个网上政务大厅一经推出运行,就在公共行政领域掀起了一场广泛讨论的热潮。本文阐述了网上政务大厅及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网上政务大厅的运行服务模式,给出了网上政务大厅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要以公民服务为中心,公开并约束行政权力以及政府对公民具有回应性和强调公民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从近几年启东市的具体实践来看,该市在优化服务平台、深化简政放权、提升审批效能等方面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提高启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应当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转变服务观念、注重顶层设计;二是加快资源整合、完善服务内容;三是健全审批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加大宣传应用,提高群众参与。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27日-28日.第六届全国省际政务服务工作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对全国各地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拓展政务服务范围、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创新政务服务机制等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在国务院"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推动下,各地智慧政务建设在规划设计、多渠道服务、服务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但也存在地区间理念和能力差距明显、责任和激励机制欠缺、智慧政务服务的深度和一体化程度不够、共建共享数据服务存在多重压力等问题。可以完善数据开放和整合机制,以"一张表工程"推动智慧政务的业务整合和组织创新,政务供给方式从以政府供给为主转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创立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等,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