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单位员工面临着职业晋升、成绩评比、人际关系、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平衡状态渐被打破,普遍产生了心理焦虑。单位员工的心理失衡不仅对单位的和谐运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单位领导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将系统探讨单位员工心理失衡的常见表现、主要原因,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一、单位员工心理失衡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单位员工的同质化竞争,指的是在年龄、学历、资历、知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都旗鼓相当的员工为获得稀缺的利益、荣誉、晋升机会等资源而进行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各大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制度的全面推行,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同质化竞争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意为产品与服务趋同性很强的一种竞争行为,如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恶性竞争,造成两败俱伤。这种现象在干部队伍中也同样存在,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学历、年龄、资历、经验等方面条件大体相当的年轻干部在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强度竞争时,可能会因  相似文献   

4.
绩效管理的取向对团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个人的绩效考核是一种必要的管理工具,但同时它可能对团队合作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并实证检验了员工发展取向的绩效考核能够促进员工的合作,进而有利于形成正向的人际互动和提高团队绩效;相反,评估对比取向的绩效考核会增加员工的竞争,从而带来负向的人际互动关系和降低团队绩效.本研究在拓展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如何在团队中有效实施基于个人的绩效考核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员工不同个体特性的行为是助推组织发展的直接动力,这就要求员工在同中求异,即在竞争中避免个体定位同质化、阶段目标同质化、发展路径同质化、亮点培育同质化、行事作风同质化。领导者应鼓励下属独立思考,克服从众心理对自我的影响;洞悉个人优势,准确定位自我在组织中的位置;抓住组织需求,精准培育自我亮点;顺应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我职业规划;熟悉同级者特点,以互补性优势融入团队。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小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但是同质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适合于中小企业联盟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与伙伴合作,结成联盟,相互分享资源,才能更好的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干部年轻化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用自己的热情、才智和闯劲在各自岗位上崭露头角,逐步成长为所在部门(单位)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干部。与此同时,有限的干部上升通道并不能给所有的年轻领导干部提供足够的通过机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年轻领导干部进一步成长的瓶颈,到了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时候。一、同质化竞争与年轻领导干部成长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单位失意者是在竞争中受到挫折和打击的人,可以通过工作动力、社交行为和处理问题方式的变化对其进行识别。单位失意者的"付出无用"、置身事外、出工不出力、不合作甚至拆台等心理行为倾向会破坏单位的组织文化,导致单位效率下降,长久地损害单位利益。对此,单位领导者在招募员工时要在源头上把好关,进行人岗匹配;科学地进行工作设计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失意者进行鼓励和帮扶;创造公平合理的工作秩序;柔性处理单位失意者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单位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竞争。对员工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增强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对单位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本身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政建设单位的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应该在总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充实和完善各项内容,并且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大体相同的年轻干部可能会面临同质化竞争,进而出现恶性竞争局面。轮岗培养恰恰可以为具有不同潜质的年轻干部提供多职位锻炼机会,并通过打造同心圆锻炼模式和提供持续学习机会,促进年轻干部差异化发展,从而规避同质化竞争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由此,本文着眼于轮岗培养的有效设计,力图实现对年轻干部的分流培养,消除同质化竞争的不良影响,锻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年轻干部队伍。一、轮岗培养拓宽年轻干部同质化竞争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通过招考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干部逐渐成为公务员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在职务职级的晋升上,年轻干部具有强烈的愿望、强劲的实力,但也必须承担更为强大的竞争压力——学历、年龄、资历、经验都类似的众多年轻干部形成了同质化竞争。当然,同质化竞争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同质化现象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正效应是明显的。对于禀赋相当、起点一致的年轻干部,处理相同或类似工作时,处在自然的竞争状态,容易比较出学习的能力、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单位员工间的争端主要表现为关系争端、任务争端和过程争端三种类型。关系争端容易诱发任务争端和过程争端,任务争端中容易产生过程争端,任务争端和过程争端又会加剧关系争端。化解争端,应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水平三个方向的单位沟通机制;规范任务争端的处理程序,明晰各部门和员工的任务职责,使过程争端保持尽可能低的水平;利用培训等措施改善员工之间的关系,削弱或减少关系争端;提高单位管理层面对挑战的能力,使其能够审时度势,依据单位员工争端情况及时应对。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拓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认识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在企业中,往往一些员工因为自身的因素,从企业流失出去,就被称作为企业的人才流失,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以测绘单位为例,对事业单位员工流失现状进行阐述,并对事业单位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单位"亚健康"状态有很多表现,但最直观的表现是单位员工的行为。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单位处在"亚健康"状态,那么其员工至少会表现出以下行为特点:一是员工工作努力程度下降,生产率变低;二是员工迟到早退现象多,缺勤率变高;三是员工辞职跳槽现象增多,流动率变高;四是员工惹是生非,越轨行为增多;五是员工主动性自觉性降低,组织公民行为变少;六是员工牢骚多,工作满意度变低。组织行为学不仅关注组织中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单位陷入思想格局僵化的局面,通常表现为:混龄员工之间人际代沟明显突出,单位整体业务能力长期停滞不前,单位员工争夺私人利益观念强盛。单位利益格局固化则表现为:利益分配呈现"赢者通吃"现象,职务晋升呈现"裙带关系"现象,员工能力呈现"落差较大"现象。破解单位思想和利益层面的"中梗阻",应立足意识形态"总开关",增强个体认知的现代性;把准制度建设"对标尺",提升单位工作的规范性;用好单位改革"破墙锤",化解潜在壁垒的阻碍力。  相似文献   

16.
单位员工结构割裂和工作氛围恶化,以及因人际关系引发的新生代员工跳槽现象明显增多,都是代际员工相互排斥的现实表现。为了营造良好的单位环境,必须促进代际员工和谐相处。一方面,代际员工应相互尊重,并适当共享组织权力;另一方面,单位也应重塑组织共同发展目标,有效整合代际员工的认识和能力,实现单位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新员工是单位的新生力量,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员工大部分是充满朝气、意气风发的,但也有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的新员工,由于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心理特点,当原有内心平衡被打破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的现象。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这种状况会导致新员工不能以一种和谐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之中,无论对于单位发展还是新员工个人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领导者应关注新员工的心理状态,掌握其特异性,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解,使之尽快走出心理失衡的误区,以一种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下属之间的竞争是单位日常工作状态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也是保持单位活力的重要因素。竞争能激发活力,也会诱发和激化矛盾。如果对下属之间的竞争调控不当,不仅会使下属之间剑拔弩张、单位矛盾重重,领导者往往也会因此而心力交瘁、丧失权威。下属间一旦出现恶性竞争,整个单位的工作秩序、心理氛围都会被破  相似文献   

19.
辛勤 《领导科学》2021,(2):91-93
在单位治理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者与中层干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都会产生争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为了妥善解决不同群体间产生的争端,一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每位班子成员的意见,平衡好正副职干部的利益诉求;二是单位领导者不宜越过中层干部直接给其下属分派任务,在资源分配上必须考虑每个部门的需求,切实保障每个部门的核心利益;三是明确每个部门的权责界限,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调部门间竞争的"鲇鱼效应";四是完善单位的规章制度并切实执行,善于倾听员工的心声,切实维护普通员工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刘海燕 《经营管理者》2013,(23):211-211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合理的员工福利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忠诚度,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改进企业的成本效率,从而获得竞争中的成本优势。文章对我国企业员工福利管理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