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中国崛起以及日本对中国崛起的矛盾认知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基本格局.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低点,但现在乃至未来的长时段内,中日关系仍是一种“竞争中合作”的关系.撞船事件平息后,中日之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日本大地震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中国在这次中日关系调整中将占据更多的主动.考虑到日本的灾后重建与经济恢复离不开中国,日本民主党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态度和中日之间的权力变更,在未来,中日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将会进一步加深,政治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军事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竞争有可能加剧,但不会演变成大国对抗.  相似文献   

2.
日本侵华战争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但战争遗留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屏障.我国学界对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未停止.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新史料的不断涌现,中国学界关于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学术史角度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中日关系背景之下,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它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影响正在不断提升。笔者阐述了环境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的历史轨迹,从国际趋势和中日自身的经济、政治、环境需求分析了其作用不断增强的原因及其对中日关系发展未来的影响,并提出将环境合作作为推动中日关系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尽管上世纪上半叶中日两国间发生的一些不快及其引起的对立情感还在逡巡不去,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双方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但也还存在某些问题.本文从中日关系中一个特殊因素--日本对华的海外发展援助(ODA)的角度研究中日关系问题,试图寻找两国长期合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政治大国的追求是以往日本的总体目标,但对国家全面的外交战略的研究和思考,是在小泉纯一郎执政的时候.2002年11月28日,日本提出了一份题为<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新时代、新视野、新外交>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将日本放在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分析,全面分析了当今国际形式的特点,提出了日本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任务.进入小泉时代,中日之间的矛盾成扩大趋势,这不仅影响日本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民党国会议员古井喜实作为日本阁僚级的保守政治家,在中日复交前积极主张对华友好,为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入展开尤其是备忘录贸易体制的维系身体力行,对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井的对华活动根植于中国对日本的市场拓展和安全保障具有难以替代的意义这一对华观之上,这也从根本上规定了古井对华认识及其实践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作为日本阁僚级的保守政治家,田川诚一在中日复交前积极主张对华友好,为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入展开尤其是备忘录贸易体制的维系身体力行,对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田川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的所有行为的主要精神基础则建立于中国之于日本国家利益的增进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认识之上,也正是这个基于现实政治需要的对华观,从根本上规定了田川对华认识及其实践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东西方尖锐对立的50年代,周恩来着眼于中日友好的长远,从中国外交战略和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中日关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建立中日贸易关系,并设计了备忘录贸易形式,形成了把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联系起来,以民促官,把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衔接起来,以经济影响政治的格局。此后又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以政治影响经济。由此形成了中日之间经济关系发展推动政治关系发展,政治关系发展又推动经济关系发展的良性结构。周恩来是中日贸易关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是相互间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两国政府为推动相互间的经济合作作出了许多努力。中日经济合作的三大支柱是贸易、投资和政府间的资金合作。中日贸易连年攀升,是中日关系正常化时的200倍,日本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然而,随着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许多问题开始呈现出来并制约着两国的经济发展,如何推动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政治互信是摆在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自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贸易方面,台湾已丧失了单独与中国大陆通商的资格,沦为中日两国间商品贸易的转口地,且两岸间贸易多以走私的方式进行,闽台尤其如此;在投资方面,来自台湾的资本投向的主要领域是贸易商行和黑色娱乐业,是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服务的。本文认为,日据时期的闽台经济关系实际已成为当时中日关系的一种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朝建立前,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大多采取开放、鼓励政策,中日关系的发展较为顺利。但明朝建立后,朝贡贸易和倭寇问题构成了中日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倭寇问题更成为中日关系的核心。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倭寇的不断侵扰成为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云  喻常森 《国际论坛》2012,(4):25-29,80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几经起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认知差异或者政策误读所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日本的实力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必须重新调整思维,深入了解和倾听彼此的关切。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据此考虑,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第一手的访谈记录,从经济与军事、中美日三边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等多个关键视角,展示和分析当前日本知识界对中国崛起的观点论争。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对台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日本不断提升日台关系 ,加深介入台湾事务 ,助长了台湾岛内外的“台独”势力 ,为中日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受到了历史情结、日本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国内政治、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对此 ,中国在对日交往中既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坚决反对日本插手中国的台湾问题 ,也要积极增强与日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成因。国内保守势力要求"正常国家化",走军事大国的道路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国内因素。东亚权力格局变动,日本恐惧中国崛起,要求发挥军事作用,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外部环境因素。随着美国实力衰弱,日本不相信美国保护,开始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此次钓鱼岛争端,中国准备不足,威慑不够,造成中国处于被动的局面。打破僵局需要中国制定合理的周边外交战略,以此构筑新型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周边国家,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东亚安全格局需要日本积极参与。但日本的右倾化尤其是安倍的反华路线损害了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困局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当前要维护战略机遇期,面对日本挑衅,要做好两手准备,首先是军事准备,其次是各领域的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笔者主持国家清史工程有关清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项目,与课题组的成员一起,查阅了大量中日文档案及文献资料,力图发掘新资料,对有清一代中日关系史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本文着重对清代初年中日关系史的开端问题作以新的探研.  相似文献   

16.
1919年,以《大阪朝日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纸对中国国内的社会动态进行了密集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华态度经历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过程:从—开始积极倡导“日中亲善”,到巴黎和会后对中国强硬批评;从五四运动期间感到愤怒和失望,再到五四后期对中日关系表达深切担忧.日本报纸的这种态度变迁,与日本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对华政策与外交形势密切相关.在政府的严密管控下,日本报纸一方面通过倾向性报道配合本国的外交方针,同时亦反过来试图影响政府的对华立场.有关这一历史事实的解读和分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以及改进对外宣传方式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日关系及对日感情,学者在各个领域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21世纪大学生的对日感情所进行的调查却并不多。作为将来中日交流的主体,为适应21世纪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通过调查这个团体的对日感情并做出相应分析,希望能有助于把握将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也能够帮助探求与此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战后中日关系与法德关系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法德在短短10多年间顺利实现了从宿敌到盟国友邦的历史性和解,而中日不但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反而陷入困境。德日不同的民族心理、对待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对共同利益的不同认知以及中日之间互信与交流机制的缺失是法德和解与中日关系困境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所在。中日关系要走出困境,必须在日本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共同利益,建立有效的互信和交流磋商机制,同时继续重视民间交流。  相似文献   

19.
国内有人主张要用"新思维"审视中日外交,并认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即使有,也可以搁置起来,国人不必揪着历史问题不放,要抑制中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期得与日本的合作,以制衡美国.作者对中日外交"新思维"与历史问题的主要方面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发展中日友好不应该也不可能绕开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是中日两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美国因素、经贸问题、台湾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中日间应本着信任与合作的精神,冷静、理智地面对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的障碍性问题,使中日关系在未来得到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