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由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主持的"亚洲展望规划"东亚地区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日本的海滨小城大矶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东道国日本外,还有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的学者,以及联合国大学副校长武者小路和负责规划的官员内田孟男等二十余人.讨论会的主题为"国家和文化变革".参加讨论会的中国组由五人组成.他们是中央民族学院林耀华教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沈冰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尧光、孙越生、魏章玲.会上宣读和讨论了9篇论文.中国组的  相似文献   

2.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镰田茂雄不久前在日本出版了《朝鲜佛教史》,作者对过去一些学者的传统观点——认为朝鲜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支流——进行了纠正,指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镰田茂雄为了写这部书,从1970年开始,历经18年,每年都访问南朝鲜,涉猎和收集有关  相似文献   

3.
日本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始于16世纪基督教的传入。当时,意大利尚未完全统一,意大利的传教士只能混入葡萄牙或西班牙传教士中间来到日本。鉴于此,日本学界认为,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未受到意大利的影响。意大利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始于明治维新。明治时代东京外语大学设意大利语专业。最初,学意大利语旨在贸易,并非为了研究文学。欧洲的正统教育是,必须学拉丁文和意大利语。由于教育的差异,受希腊与拉丁文的古典文学影响很深的意大利文学,没受到日本的充分理解。明治时代,日本主要通过英文来了解意大利文学。在日意比较文学方面,关注较深的是但…  相似文献   

4.
皮俊珺 《社科纵横》2008,23(2):169-170
师从著名国文学者芳贺矢一的冈崎义惠所大力倡导的日本文艺学却是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反命题."日本文艺学"的提出在日本国文学界甚至文坛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几次围绕"日本文艺学"的大的论争.身为国文学者的他为何会"离经叛道"地提倡和推崇"日本文艺学"?这与时代因素、冈崎义惠本人的文艺、美学素养和国文学背景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980年1月24日,莫斯科大学附属的亚非国家大学德米特里·勃斯科林斯基(毕克生)副教授访日时在日本中国研究所介绍了莫斯科大学有中文系,专门研究中国语、中国文学、古代中国史、哲学等.此外,还有亚非人民研究所,研究中国、日本、朝鲜、越  相似文献   

6.
美国、日本、法国、西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所谓"新批评"派、"美学"派等名目繁多的反动资产阶级文艺思潮,通过南朝鲜的出版报道部门和大学讲坛等不同途径涌进南朝鲜,广泛传播.它们无论贴着什么样的标签,无一不是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美学,是早就风靡一时的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变种.这些流派表现在创作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类.自然主义是以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以色情文学为主的创作方法;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7.
1963年,来自英、美、日等国的100多名学者在希腊人D.哥斯坦切诺斯的主持下集会,成立"世界居住学会".此后,该组织每年在希腊举行一次年会.1973年以后,年会改为在各会员国轮流举行.会员主要是土木建筑、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世界居住学会为一世界性机构,出版月刊《人类居住科学》.日本居住学会于1975年5月在东京专科大学正式成立.现有会员100多人,主要为日本的世界居住学会会员和对"居住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  相似文献   

8.
朝鲜史学界根据业已取得的成就,按照金日成主席关于"出版一部规模宏大的朝鲜史"的指示,于1979-1980两年内出版了《朝鲜全史》三十三卷中的前十五卷.据朝鲜史学界的介绍,《朝鲜全史》阐述自人类发生、发展阶段直到现代朝鲜人民为实现独立自主而斗争的全部历史.参加编写这部著作的基本力量是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其他部门的学者、大学教员等也为这项工作作出了贡献.据《朝鲜全史》的"出版说明"介绍,这部著作阐明了过去未能加以全面研究的历史问题,系  相似文献   

9.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金明善教授的日文版学术专著《中国人的日本经济论——走向经济大国之历程》,于去年末在日本东京谷泽书房(社长冈田道枝)正式出版。日本报刊指出:“这是目前日本第一部中国学者著述的日文版日本经济专著”.为此,日本学术界友好人士特意组织“庆祝金明善先生著作出版筹备会”(石卷专修大学木伏良明教授任筹备会代表),邀请著者赴日参加记念活动.金明善教授已去年12月赴日本东京出席记念会,并做了学术讲演,还应邀日本《新泻日报》发表了东北亚经济和我国开放政策的长  相似文献   

10.
亚洲汉文学主要是指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古代渤海国、琉球国等地区的汉文学。20世纪亚洲汉文学研究试图打破民族、学科壁垒,进而对亚洲汉文学进行通盘考察和科学、系统的描述。亚洲汉文学研究的出现,是20世纪亚洲汉学研究的重要动向,也是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日益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大学学术体制及学术规范的强势导致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实践严重脱节,特别是在新诗研究界出现了诗论家与诗评家的职业分离,缺乏学识渊博又人格高尚、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创作的诗论家和敢说真话又会说行话的诗评家.诗评家既要坚持艺术原则,又要"与时俱进",适当更新诗歌观念.今天诗评家应该过四关:学识关,诗评家应该"专家化",有金字塔式的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特别是雄厚的理论基础;修养关,诗评家应人格高尚,能够在广告时代和权力社会抵制住各种诱惑;学理关,诗评家应该"学者化",强调必要的学术规范,重视缜密的思维和理性的表达;感悟关,诗评家应该"诗人化",具有对语言、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感悟能力.就是说,很有必要提出"文学学者作家化"、"文学学者读者化"和"文学理论家适度评论家化"的口号.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中日韩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是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建所30周年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之一。来自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山东工商学院、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早稻田大学、东京经济大学、佛教大学,韩国国立保健社会研究院、京畿大学、庆南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代表及其他学者共40余人与会。  相似文献   

13.
加藤周一是战后日本著名学者和评论家。他虽治医学,但其主要建树却在社会思想、文学、历史和文化等领域。他的有关论述,尤其是他的“杂种文化论”以及近代化学说等,在战后日本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19年,加藤周一出生于东京的一个医生之家。加藤的父亲毕业于东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与日本的经流交流与合作,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持召开的“中日沿海经济发展比较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天津举行。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大阪市立大学、亚洲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及神户神荣石野证券株式会社的实业界人士和来自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15.
89年秋天,我作为东京大学的外国人研究员和国际基督教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赴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访问。11月14日下午,到京都国立博物馆拜访了馆长上山春平教授。上山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活哲学、思想史、政治学等,视野广阔,学识渊博。早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系,曾任该校教授和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日本的思想》、《辩证法的系谱》等书,在日本学术界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6.
亚洲史学会第十次研究大会于 2 0 0 1年 3月7~ 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亚洲史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团体。它于1 990年 3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并举行了第一次研究大会。此后 ,每年都举行一次这样的会议。其会员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亚洲国家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 ,也包括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从事亚洲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学术研究的学者 ,总人数达数百人之多。学会的宗旨是加强对亚洲古代史和考古学等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史学研究 ,促进各国学术界之间乃至学者个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2012年12月28—30日,"古典戏曲辨疑与新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隆重召开。会议由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求是学刊》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的50余位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会。  相似文献   

18.
为了纪念安东尼奥·葛兰西逝世50周年,1987年11月28—29日,在东京意大利文化会馆举行“安东尼奥·葛兰西和当代”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由日本中央大学、东京大学、神奈川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等校教授发起,由日本社会思想史学会、意大利葛兰西研究所和东京意大利文化会馆共同主办。第1日与会人数多达300余人;第2日分组讨论也有250余人。其中主要是日本学者,从国外邀请的只有5名代表:意大利的葛兰西研  相似文献   

19.
据日本《读卖新闻(晚报)》1979年7月3日报道,日本学者安藤彦太郎、浅田光辉、菊地昌典、冈野加穗留、津村乔、山内一男等五十余人,定于8日在东京明治大学召开"比较社会主义学会"的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韩国现代文学先驱李光洙在东京留学时所写的杂谈《东京杂信》为中心,讨论其由日常生活观察所形成的日本东京印象,考察了他对于新文明的想象。李光洙从十余种角度观察日本,分别为中小学校、留学生、技工学校、体育教育、繁忙生活、清洁、经济的意义、勤劳且俭朴、家庭预算、福泽谕吉、求知与读书等,凝结为两部分即为教育与城市生活。其中,李光洙感触最深的乃是日本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各类职业教育,无论是主体学校、还是个体受教育者,都呈现出蓬勃繁荣,朝气进取的状态。在城市生活方面,李光洙感受到新时代日本人的快节奏、高效率、勤勉务实等的风貌,这既体现在家庭方面,也体现在个人身上,即方方面面的东京生活都呈现出积极的气象。从李光洙的东京观察,可以体会到他对朝鲜民族落后于人的愤恨之情,对本民族向上、向前,紧随时代的殷殷期待,也可以体会他对朝鲜民族悲惨命运的隐隐感叹。理解李光洙对日本新文明的想象,可以理解他由于被殖民所造成的民族痛苦情结,亦有助于理解该文对于朝鲜民族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