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情感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 情感作为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人与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中形成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而产生的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以外心理体验的结果又对新的社会体验发生定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2,(6):120-122,126
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目标。柏拉图运用理念论设计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拉伯雷把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理解为尽善尽美的人,近代启蒙运动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一种理性的人,马克思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克服了异化的、个性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这是一个调节性的理念。它为人类实践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5.
刘宗碧 《创新》2021,15(2):17-28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特点,在于把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价值的理论对象并由此建立相应的理论范式,这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变革和科学超越的结果.这种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学理上把价值的对象从客体的"实体"转为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按照唯物史观,"主体"作为"现实的人"是生产的,即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价值现象产生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价值的理论对象只能是指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历史事实发生,它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价值事实,对它的认识需要在逻辑上实现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而这个"统一",是马克思通过"主体"内涵的重构和由此建立新的哲学出发点来超越西方传统哲学而实现的.在理论范式上,提出对现实关系的分析就包含了价值关系的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命题是"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因此,"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就是现实关系中的价值向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基于辩证法,从事物内在固有的必然联系的本质规定来看,价值就是人的实践展开出来的未来可能对现实超越(扬弃)的发展关系.唯物史观的各种命题或范畴都是蕴含了价值揭示的理论,它们既在"认识"上揭示了价值的规定,也在实践上规定了人的行动使命.  相似文献   

6.
现代系统论把事物的整体运动及其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其审视的焦点,从而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现代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与系统之间发生关系,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系统,这种新的系统不是几个系统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一种新质,这种被称为系统质或曰关系质,它也是事物的属性之一。系统质具有无限交替和叠加的特点。一种系统质又会同其他的系统质产生出新的系统质,物质运动不止,系统质也就层出不穷。价值(包括审美价值)就是一种系统质,它只存在于事物满足人的需要这一关系中。实物中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只见元素,不见系统,只见实物,不见关系,不懂得价值的本质,因而在谈到社会发展时,或者把它归结为事物的与人无关的自身演变,或者把它归结为某些既决定过去,又决定未来的永恒不变的  相似文献   

7.
儒家人本主义是我们民族对人自身价值反思的产物。它重视人的主体价值,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原则,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儒家人本主义以道德作为人的本质,夸大了道德的作用,因而存在着重群体价值轻个体价值、重道德价值轻生命价值的错误倾向。这种价值观贯穿着整个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关于人本质理论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要搞清楚家庭的本质,首先应当从家庭的概念谈起。家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一产生,本身就包含着两种关系。一方面,家庭体现了人类的自然关系。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有着自己的自然属性,有着自己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类的延续和发展,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这首先是一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家庭又体现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家庭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马克思和恩克斯指出:“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  相似文献   

9.
论理性创造     
理性创造是主体在认识基础上运用想象所创造出的观念,它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相应的物质形态的原型。同时,理性创造是知行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的意识只有上升到理性创造,才具有指导创造性感性实践活动的意义。因此,理性创造是精神对物质反作用的体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唯一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的任何意识都还原为认识、否认人的创造性观念的独立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11):116-119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总体观,认为历史的实体也就是历史的主体。他把人类理解为历史主体,把实践理解为解决历史之谜的钥匙。在他看来,总体性的辩证法是认识社会历史唯一科学的方法,因为它能够达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而也是认识资本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历史总体是总体性辩证法在历史领域的表现,是历史不断实现为世界历史的过程,这是一个既具有现实性又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对道德进步的标志和标准内涵的确立以及几种伦理学观点的简略分析,提出:确立道德进步应该是标志与标准的深刻同一,它表现为每个人在道德活动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这决定了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又是道德的接受者和规范的对象。同时,标志和标准的同一性还表现为道德是外在性与内在性、约束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就是说,道德作为主体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历史必然的自觉创造,是人的内在本质和需要的表现和确证。因此,道德进步就是人的道德主体性的深刻觉醒、全面确立和日益增强。它决定了新时期道德的主流,其意义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道德是人类确立自身和评价他人的重要工具。道德是由教育、传统和习惯形成的人们能够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在人类历史上,道德始终作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调整着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然而,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关心集体公私兼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在这种经济条件下,要求人们对公共事业极度关心,以个人…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马毅 《学习与探索》2006,(2):192-194
文化的主体是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知识的系统化。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它是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是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社会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客观实在和外观显示。文化既产生、传承于社会,又能动地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道德反思与道德体验 文学创作与道德探索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但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许正是基于此,理想主义者一方面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达成道德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道德来规范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然而,文学与道德之关系决非轻易即可构成内在和谐的.事实是:当文学过分受制于道德时,文学的生命表现会失去生活本身的感情力量;而当文学失去了道德的约束时,文学又会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变得颓废,缺乏信心,没有灵性与希望.要想使文学真正能够自由地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生命情感,展示人类的精神想象力,同时又能促进人类的道德生活,表现人类的高尚情杯,就必须从生活和创作本身出发,不断重建文学与道德的新型美学关系,即通过文学去探讨道德,确立新的生活秩序.文学与道德的美学关系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它永远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自由开放的,它要求作家必须亲身去感受生活,体察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发现生活的美,创造生命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哲学三大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人的社会实践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它通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揭示着人的本质;实践会产生“异化”现象,但“异化”最终又会被实践所克服,从而使人的本质实现复归;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会通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关系的普遍发展不断地获得解放、获得发展,最后迈进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历程。马克思哲学的上述三大学说是人类思维的宝贵财富,它将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美是什么,我认为只能向人类本身去寻找。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也是符合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形式之一的现代控制论观点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审美现象本来就是在人类本身的群体组织系统中起调节作用的。不向人类系统本身寻求美的本源又向哪里寻求美的本源呢?在我看来,美是人的某种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现。人是整个自然史和社会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在人类作为一个族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的漫长的生存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本质有两个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的自然本质,即人的生理构造,人的各种自然特性和自然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和各种社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类本体的审美延伸,是人对自身本真生存的歌唱;文学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存价值的定向实现,是人的生存之美的自由创造。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实则是人类与文学的关系的具体化,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审美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性显现。从人的本体论方面看,审美心理结构是作家的本体内容和他的艺术生命构成;从创作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上看,又可以看作是作家用之于创作、成立于作品的主体体结构,文学作品便是这种结构的对象化、语符化。  相似文献   

18.
论创新思维的几个重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类社会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社会生活日益多姿多彩.人类由作为自然界的奴隶到逐步认识并学会利用、控制、征服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同时也逐步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这种发展、进步、无论其形式是渐进的还是飞跃式的,从本质上讲,主要不是通过量的变化,而是通过质变,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的.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社会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古今哲人不懈求索的斯芬克斯之谜。对它的沉思,不仅经历了踟蹰徘徊的漫长过程,而且伴随着血和火的历史。在这荆棘丛生的领域中,马克思独辟新径。他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成为人类自我认识的宝贵财富。 黑格尔曾说过:方法,是一切哲学体系的灵魂。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考察,只有从方法论的高度,才能把握其要义,领会其创新,才能将它作为探索的指南。而不是真理的终结;才能把它看成是人类不断自我认识的科学,而不是当作奉若神明的信条,然而,在马克思浩瀚的文海和迅疾的思想进程中,要确切地把握其中所蕴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刚 《唐都学刊》2003,19(2):54-57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 ,通过实践建构起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身心关系 ,当这些关系中的主、客体处于彼此适合的状态且最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时 ,就是所谓的“合理状态” ,理性就是对这种合理状态的观念把握和实现。与三类关系相对应 ,理性分为工具理性、规范理性和人格理性。道德理性包含了规范理性和人格理性 ,决定于工具理性。道德理性的实质内容在规范理性层面表现为权利平等、公平分配和人民主权。在人格理性层面则难有通约的实质标准 ,因为这是一个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私德领域。通过理性要把握的“合理状态”是一个价值事实 ,所以它不是认知的 ,而是反省的 ,并把通过反思的“价值事实”作为道德推理和证明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