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历年人权白皮书表现出,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优质化,实现了从“赋权”到“赋能”的历史性跨越。这反映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实践特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法治化水平;以发展促人权,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可行能力和实质性自由。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不仅体现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的现实享有,更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具有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政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民族平等的实现,最终体现在我国少数民族法律地位的变化上,辛亥革命以来的所有宪法及宪法性法律最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从对相关宪法文本和条文的分析,既可以对我国少数民族法律地位演变的真实历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可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宪政历史的发展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法律规范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帮助他们融入到主体社会,是解决民族矛盾与创造和谐社会的前提。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通过专门条款规定禁止民族歧视,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特性,促进少数民族的各种机会。这些规范在保障我国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民族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少数民族法律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法律的执行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通过透析中国民族法制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作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障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寻找完善我国民族法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制建设文/黄凤祥谭传位图/邱焰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制建设,既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法制建设乃至整个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以及国家依法管理散杂居少数...  相似文献   

5.
欧洲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使少数民族人权问题成为维护国内稳定和地区安全的重要问题,受到欧洲各国的普遍关注。欧洲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历史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二战结束以来,围绕建立少数民族权利的欧洲标准和制度框架,欧洲各国在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方面开展合作,并通过欧安组织、欧洲委员会和欧盟等3个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政策、法律和工作机制,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欧洲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模式。欧洲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实现了少数人权利保护的道义责任和价值追求,其制度与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论少数民族人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心 《民族论坛》2001,(4):41-42
当前,国际社会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矛盾与斗争交织存在,交互发展,其中,人权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权的保护问题,是现代各国和国际关系中最复杂、敏感的问题,日益为当今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本文拟从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两方面对少数民族人权的保护作些探讨。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的内容  所谓少数民族人权就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的少数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享有自己的文化。虽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保障所有个人享有参加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是国际社会少数人权利保障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由此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表明了对少数人权利保护的鲜明立场.这种保护既有一般性的平等保护,也有关于对少数人在政治参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特殊保护,因此成为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重要国际法依据.中国遵守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则,坚定地履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国家义务,在保障本国少数民族的权利方面进行了长期而且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力度,以实现共同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国家义务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进行逻辑分析,对受教育权保障进行思考与探讨。少数民族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侧重于城市教育,加上少数民族所处地区偏远,经济水平低、自然环境恶劣等,使得少数民族农村义务教育处于劣势。保障少数民族农村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有助于少数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认识国际人权立法与实践中关于少数民族人权的特殊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少数民族人权特殊保护的涵义、少数民族的特殊权利、少数民族特殊保护中的国家义务、少数民族特殊保护的限度、少数民族特殊权利的限制和克减等内容,从国际人权立法与实践的视角展开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全面保障少数民族人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是权利的最一般形式,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理念的认知,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权理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全面保障少数民族人权的理念,是较好地解决民族问题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1.
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广泛流传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东西。广西壮族人民也非常喜欢舞龙运动,对于壮族舞龙运动的渊源,我们根据人类学、考古学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后,对西北的建设颇为重视。当时出现了许多开发西北的可贵思想,今天看来,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关“开辟创世”和“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传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中原的女娲、伏羲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型神话系统和以珠江流域的盘古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南方型神话系统。本文通过对《述异记》最早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阐明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而求为广西勾漏令,后止于广东的罗浮山修道、炼丹、著书,在《枕中记·众仙记》中首先把盘古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盘古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便把原秦汉文献所载北方远古神话无开天辟地之神给予填补,加以整合使之衔接,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中华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盘古神话也就随着道教渐渐在北方流传开来。而中原一带有关盘古神话故事表现为再生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充满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也正是导源于葛洪把珠江流域原生型的盘古神话加以整合使之道教化的混融性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连续三年对箐口村哈尼族的"苦扎扎"(六月节)仪式的观察基础上,描述了该项仪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变迁,认为"苦扎扎"仪式在表达祈福消灾意愿时,特别强调社区中个人的生活目的及生存意义必须与有意义的神圣秩序系统相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妇女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已在改变着仪式的某些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神圣与世俗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确定及变化都是制度文化建构的结果.制度文化在规约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为人们在其间能动地进行创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辽代梁国王石鲁隐术里者是秦国太妃之夫萧和的第三子萧孝诚的第三子,汉名萧知微,其妻是惕隐司仲父房查懒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衮别胥.在出土的契丹文铭文中有自阿古只以来历代子孙的详尽记载,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这些墓志的出土,可将萧和一系六世子孙中之一部分厘清,对研究辽史和契丹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做好民族工作,是涉及全局的大事;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任务和基本经验;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实现五个"统筹"的重点、难点大都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些学者认为,菲律宾的伊戈洛人与中国的仡佬族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就是仡佬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徙过去的.本文认为,他们之间虽然有一种同源关系,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不是同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20.
甘南夏河是安多藏区的宗教、文化中心,以藏传佛教著名黄教寺院拉卜楞寺为中心,这里云集着各个教派的大小寺院,也是藏传佛教觉姆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据笔者调查,目前在拉卜楞寺周边建有三所觉姆寺.本文在对其中两所女寺尼僧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尼僧群体的出家原因和不同原因所占的比例,并由此认为,安多藏族女性剃度出家原因已经从生活所迫为主演变为自愿选择为主,同时探讨了该现象形成的社会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