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含蓄”作为古典词学的审美追求和创作追求,普遍地体现在令词和慢词的创作欣赏中。但是词论家往往强调其在令词中的独特地住。这是由于篇幅短小的令词,对于那些能够表达词作主旨或情感抒发最为强烈的词句,往往采取“含蓄”的处理方式,以引发读者的想象;而习惯于铺叙展衍的慢词,则往往容易将主旨抒发得较为直接鲜明,而在词作的其他词句中或加以“含蓄”的表达方式作为点缀,以增加朦胧曲折之美。这在整体上看,便造成了许多令词通篇含蓄蕴藉,慢词则略显直露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知足     
张峰 《百姓生活》2010,(1):18-18
“知足”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人生天地间,是需要有知足的心态的。《老子》四十四章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因贪得无厌而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因追求不止而遭遇危险,这样的人生才能过得平平安安、长长久久。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4.
峪铭 《社区》2010,(29):55-55
人生是一次航程。这个航程不一定要读书。若扯起风帆,飘飘悠悠也可以到达人生的彼岸。但你很吃力.有时还把握得不好。若将你的帆船再配上动力系统,那就是读书。读书会使你人生之舟行得更直,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陶潜《挽歌诗》三首,是凭籍了魏晋佛教“三世”神学想象才得以突破我国千百年来的《诗》《骚》传统,于现实人生之外另辟出一“幽冥”鬼世界来。抒写其前所未有的奇思妙想,使之成为了千古绝唱的浪漫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主旨试图显示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中的美学维度。本文通过考察认为,冯先生“人生境界”理论中的“天地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的不可思议的性质从根本上要求一种与之相应的“负的方法”,这种“负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审美还原”。在冯先生的理论中,通过“负的方法”所成就的是一种“风流”人格,这种“风流”人格其实就是一种人格美  相似文献   

7.
《关雎》主旨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诗经学”史上,“强制解读”现象相当严重,就《关雎》主旨而言,“还原本义”还得从深究其关键字句入手。正确解析“雎鸠”“荇菜”“流”“芼”以及“左右”“琴瑟”,方可还原《关雎》之情歌恋曲场景。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已然形成了《关雎》文化考古中的“《关雎》文化堆积层”。基于对文本解读习惯与动机的理论剖析,通过对《关雎》主旨迷案的认真清理和重审,可以结案判决“恋情说”“赞美说”“讽刺说”“贺婚说”四大类主旨说之得失是非。  相似文献   

8.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重妙悟、倡兴趣、标举盛唐“气象”,极崇李杜,亦激赏孟浩然,独于王维很少涉及。拟从严氏理论与王维诗歌的离合入手,浅论《沧浪诗话》不论王维的原因:在根本上,严氏的用世之志与王维诗中佛理禅意具有隔阂;在风格上,严羽推崇雄壮之美,激赏李白的豪迈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而对王维诗“不落人间声色”处,则有意排斥;就人生体验看,严羽身处季柬,布衣一生,其个性气质、人生境遇与身处盛唐、“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王维迥异,而更接近于“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  相似文献   

9.
亚洲股市将进一步萎缩,金融风波将扩散,而经济恢复将远比迄今所想象的更缓慢和痛苦。乐观主义者或许认为,这是一次货币和银行危机——是一种能够承受的房地产泡沫。可是,情况比这更深刻得多。“亚洲模式”本身就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废名小说《桥》中有一种“直观典故”的人物语言现象,即人物援引典故对典故原意全然无知,凭字面驰骋感觉和想象,这些典故原意无不与深情、哀伤有关,人物的无知美丽想象与原典的深情、哀伤构成情感反差的互文性.这种语言可称之为“贞操”的语言.废名小说还有一类“贞操”的女儿,她们天真“无情”,与此相契,小说主旨是通向“性真情空”的心灵境界.“废名精神”缘于作家在二三十年代对苦闷人生的审美超脱.“废名精神”以新文学书写中国文人谈心论性的传统,从知识分子切肤的个人关怀出发上升至对人性和生命的终极追思,为新文学注入了形而上品格和超越性情怀;“废名精神”展示的文章之美和言近旨远的趣味,经京派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促进了京派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艾青在其《诗论》中指出:“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自己的想象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院成’的艺术。”陆机在《文赋})中则认为诗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现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见,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歌创作是如此,诗歌教学与欣赏也是如此。试想,没有“瞻言而见貌”的直接想象,怎能对诗歌形象得到逼真的直接感受?没有由此及彼扩散式的想象,怎能领会诗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没有在上述想象中自然激起的聚合想象,又怎能沉浸…  相似文献   

12.
世声论点     
《山西老年》2010,(12):64-64
●很多年轻教授想着怎么评上杰出青年等奖项,到了四五十岁又想着当院士。他们看到的是物质好处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发现科学精要时内心的快乐。——数学家丘成桐对中国年轻学者的科学精神表示担忧●活得无趣,证明想象得太美;想象得太美,证明经历得太少;经历得太少,因此活得无趣。——先大胆去幻想,再勇敢去经历,人生就有趣得多  相似文献   

13.
智者曰:“书是我们生命的盐。“这个比喻平凡而又发人深省。盐,食之有味,又可洁物、防腐,能给人更新、更健康的生存意味。几乎没有一个识字的人可以说他终生不读一本书,也几乎没有一个读书人可以说他从来未受过某一本书的影响。好书的思想光辉历经千年也照样熠熠生辉,而在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艰难探索深刻思考的好书又何止万千!随便捧起其中一本,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智慧的光芒。有大师曾言:“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因为读书,人生得以扩张与延伸,而与高尚思想为伍,使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与那个世界相交,现实的世界显得混杂纷乱,书  相似文献   

14.
莫言小说《红高粱》采用“作者叙事情境”——“编辑者全知类型”叙事情境:“我”作为叙述者,以父亲的视角追述了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要叙事方式,从外部聚焦,这样既可以表现小说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使“我”的高密祖先身上敢爱敢恨的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可以在文中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评论,从而使小说的叙事变得多样化,强化了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反映 ,是一种“生活化”的形式追求。它不仅使曹禺剧作在戏剧形式上产生了飞跃 ,更使其内在意蕴变得深沉浑厚 :它使曹禺剧作中弥漫着对“人生琐事的悲剧性”的揭示 ,从而赋予其剧作以浓烈的哲理意味、复杂的文化意蕴与普遍的人性观照。而“生活化”所营造的平静舒缓的节奏 ,更使观众获得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但自近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它主要讨论精神自由的问题。本文在考察“待”字含义的基础上,从“自由说”商榷、《逍遥游》的结构、《庄子》一书的整体内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庄子.逍遥游》的主旨。笔者认为“致福”有待于得“道”,才是《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就是求“道”的心路历程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17.
常常地,会看着杂志中某篇文章怍者的名字发呆,忍不住想象对方的样子,想该是个温和婉约的女孩,有着纤细的手指,在电脑的键盘上敲敲打打下自己的心思。也会想象和我一样看着这些文章的读者,想象不出他们的容颜,却能想象出心里荡漾的感动和欢喜。因为真情,是我们内心不变的温暖。2006年《人生与伴侣》以“真情”为主题,将有更多更好的文章奉献给读者。更有“恋爱中的宝贝”、“情书大赛”、“爱情故事接力”等栏目。给恋爱中的你一个全新的情感平台。栏目主持海宁在这里等侯你。来稿请发至cat1213@126.com。参赛作品请注明“参赛”字样。  相似文献   

18.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19.
新编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由于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变化,使它更科学、更合理、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试用本好教好学,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从一批中学的调查中,发现这册新课本对于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学生是可以学得生动活泼,并有发展余地.而一般的农村中学,对“测量”、“力”、“运动和力”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一生都在为解决人生和中国问题而奋斗。前者本应在他清静无为的禅坐功夫中得偿所愿,但对后者的牵挂使他将人生志愿暂搁一旁,专心致力于复兴中国的事业。事一日不能成,则志一日不可续。本文力图从文化的角度再现梁漱溟对人生的选择和对社会的思考与实践,并据此对他进行“志”与“事”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