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沙翁童趣     
我真的以为不见沙翁就不知何者为“道骨仙风”,见到沙翁不期而然更加体味了生命的力量。拜访文使沙老先生归来,脑海里时时映出先生那飘逸的形象,蓬勃的神态,童真的表情,引起畅想无限。沙翁鹤发童颜,颇有屈原之风,他说:“谁说我80多,也就40来岁吧。”只要谈到老学者,就会很自然地眼前出现四壁书橱,封锁如山的书堆,可文怀沙老的居室却毫无此等压抑:阳台上,一盆枝叶葱郁的盆景遥望蓝天,透著一股勃勃生机。大厅里的家具古香古色,墙上挂著名家手笔字画,显出一派文雅、洒脱的品味。大照片上笑吟吟的文老,双手生动地比划著,银须…  相似文献   

2.
生死课     
李斐然 《社区》2014,(3):62-63
哲学教授王一方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书。这学期一开课,他在台上提问:“我今年55岁,你们今年25岁,你说咱们比起来,谁离死亡更近?”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雷锋     
彭勃 《老友》2012,(8):1-1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牺牲,未满22岁。雷锋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6年的工作、生活时光里,他的言语、行为中闪烁出的共产主义精神平凡而伟大,让亿万中国人民感动至今。“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3次题词;励志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重温他短暂生命的点点滴滴,仿佛能看到他亲切热情的面庞和充满活力的身躯,体会温玉和真金的美好。  相似文献   

4.
岁月匆匆,曹灿叔叔而今已是曹灿爷爷,虽遭遇病魔困扰,他却乐观地打跑“来犯之敌”。在家里,他是模范老公,每年春天,在小院种上两棵豆角、两棵黄瓜、两棵丝瓜……他说:“一棵是老伴儿的,一棵是我的。”老伴儿生病或不开心的时候,曹灿就说:“你赶快好起来啊,不然我不给你那棵浇水。”他是家中的掌勺大厨,他对爱人倍加呵护,  相似文献   

5.
小孙子今年十岁,过生日好不热闹。看到孙子一年年长大,心里实在高兴。可望望老伴头上的白发,摸摸自己脸上越来越松弛的皮肤,顿时又产生“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的感叹———岁月不饶人啊。不过,每当“老”字逼近时,朗诵的那首《何必为年龄发愁》的诗就会悄悄地从我的记忆里走出来,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吟唱:“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有时候我也着急,那是我的祖国还很落后。我曾踏遍人生道路———人民的事业与世长久,谁的生命与它结合,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头。…  相似文献   

6.
余玮 《华人时刊》2006,(7):44-50
高龄曰“寿”,体健曰“康”,劳作曰“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正是因“为”而康因“康”而寿。人有生理的生命,也有学术的生命,若两个生命都充满生机,则可谓不老。每有记者采访他,他总是说:“你们采访我,就是一个考试。我是考生,准备答辩。你们考吧。”每每客人造访,他总是起身亲自送客人到家门口,无论是党政要人,还是庶民百姓,他都这样对待,从不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其德学双馨的风范令人肃然起敬。走近季羡林,宛若是走近一座学术文化高峰——近之,愈觉其高。也有人说,季羡林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相似文献   

7.
他为我摆渡     
父亲出生在一个绝少浪漫的年代,一个黯淡而毫无生气的枯槁岁月。 大概与他的自身阅历有关。他很稳重内敛,他不喜欢我的张扬,我的任性。他常对我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我做到未雨碉缪.  相似文献   

8.
钟志远 《老友》2012,(9):15-16
有人说:“人都退休了,不中用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则认为:作为老同志,如果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人生就更有价值。夕阳无限好,黄昏也灿烂!  相似文献   

9.
东亮 《新天地》2016,(5):20-21
27年,这对任何人来说都决不能算短的岁月里,因为一句承诺,84岁的乐和敏将邻里之情沉淀为一段生死相依的情谊。不久前,乐和敏夫妇继入选“浙江好人榜”后,又荣获宁波市第四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在颁奖典礼上,乐和敏独自一人去领奖,他在摄像镜头前对留在家里照顾冯大哥的老伴说:“老伴,你辛苦了,我来替你领奖了,我们一起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10.
吴朝金 《社区》2012,(3):18-18
2011年9月底,家住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北城街道濂溪路社区80多岁的游大爷过世了。从重病期间照顾到后事料理,钟安贵一一参与,他说:“我希望以后也有人这样照料我。”和游大爷一样,钟安贵也是一名孤寡老人,只不过,他比游大爷年轻20岁左右。 为什么会由60来岁的钟安贵来照顾游大爷呢?原来,钟大爷正为自己将来能有人照料而存时间呢。濂溪路社区负责人曹兰介绍,钟安贵现在每参加一次志愿者工作,都会在自己的“时间银行”账户中记上一笔,“等到自己需要照顾了,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一种生命需要。若是为了所谓“获取知识”,就闲得无趣了!基于生命需要的阅读,滋养了我整个灵魂。为了“获取知识”的阅读所产生的知识,我几乎都已还给了岁月。哲人说:自觉的、不被强迫的阅读,才是汲取知识的真途径。我九岁左右开始读《山海经》,那是十分有趣的书,之后就是《故事会》,这两种书籍,使我很多年来做着传奇的梦。十三岁那年读完了《林海雪原》,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之后就开始有点瞧不起“小书”了。开始接触四大古典名著,虽然看不太懂,却自以为喜欢着。十五岁那年去念师范学校了。师范三年,我的学习虽然老是“补考…  相似文献   

12.
《人生与伴侣》2006,(3):13-13
他俩都是农村出身,住邻村,她比他小三岁,定亲那年才十七岁,他逗她说:“你还不是成年人呢。”她说:“我比你小,你要心疼我。”他把头点得像鸡啄米。  相似文献   

13.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14.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5.
张晓波 《百姓生活》2011,(10):57-57
辛亥年,爱新觉罗·溥仪年仅5岁,虚龄6岁。这一年的下半年,革命席卷中国,大清帝国的终结,已指目可待。但这位小皇帝关于清帝国最后岁月的记忆,却几乎一片空白,“我糊里糊涂做了3年皇帝,又糊里糊涂地退了位。”溥仪说。  相似文献   

16.
除夕情怀     
冯骥才 《社区》2010,(8):28-28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时光是留不住的,不管我们怎么珍惜它。它还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烟消云散。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18.
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因在风雨中奔波忙碌,无情的岁月已将皱纹刻在他的脸上,黑发中也夹杂了一些银丝。他非常严肃,我几乎没见他笑过。但是有一次,我却看到了他难得一见的笑容。那天,爸爸正在家里干活儿,我放学到家后,兴;中冲地将考试卷拿出来,递给正在做饭的妈妈看。妈妈接过卷纸,高兴地说:“太好了!考得真好。”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热带情·香港意·中国心’……”香港诗人王一桃登上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讲坛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攫住了我的心——望着敦厚、敏锐、热情奔放的“花甲少年”,听着他那声情并茂的讲演,激情的风帆被张扬起来,推动岁月的舢板,载着我随之驶向遥远…… 热带情。自古悲愤出诗人。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王一桃本身就是一首生命的“诗”!“我童年的摇篮是漂浮水母的丁加奴河,/慢悠悠地,摇我堕入梦乡拥抱人生。”1934年,一桃出生于椰风蕉雨下的马来亚一个华侨家庭。他3岁丧父,7岁遇上日寇南侵,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人生。铅黑色的童年扼杀不了小华侨的中国情  相似文献   

20.
寻找精神的家园──论戴望舒诗歌的抒情主体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遥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烦忧》“烦忧”是戴诗中一种最典型的心理情绪。翻开戴诗,除《灾难的岁月》外,大量的诗歌是抒写类似于寂寞的清愁与无名的烦化的。这种“烦优”,是生命的烦优,还是现实的烦忧?杜衡说他写诗“差不多是他灵魂底苏息、净化。从乌烟瘴气的现实中逃避过来,低低地念着‘我是比夭风更轻,更轻,是永远追随不到的’这样的句子,想象自己是世俗的同所网不到的,而借此以忘记。”‘’‘看来,戴望舒是想把诗作为个人灵魂的逃薮,寄托自我的哀越,排遣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