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夕阳无限好     
刘苏英 《老友》2010,(6):1-1
古往今来,感悟老年的诗词、名句不胜枚举,其中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最是铭心刻骨。他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道出了多少人对晚景不长的迷惘和留恋啊!也有乐天派反其意而歌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种旷达和自信,同样令人感动。随着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增多,老年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一颗独放异彩的明星。他只活了45岁,却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典丽精工,幽深婉曲,寄慨遥深,独树一帜。当人们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动人心魄的诗句时,谁不心灵震撼?毛泽东最  相似文献   

3.
钟志远 《老友》2012,(9):15-16
有人说:“人都退休了,不中用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则认为:作为老同志,如果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人生就更有价值。夕阳无限好,黄昏也灿烂!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的许多咏老诗,思想深刻,境界高远,读来令人振奋不已,成为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人老了,有人喜欢高唱“日落西山红霞好”,有人却喜欢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对后者,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颇有微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样一改,就变低调为高昂,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人老了,心未老,不服老,立志老有所为,是历代咏老诗的主题。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极受后人赞赏,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  相似文献   

5.
陈良灯 《老友》2011,(8):17-17
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我仰望着天边夕阳上的一抹云。手边的《老友》已读过近半,杯中的香茗正袅袅地飘着香……老伴在厨房“丁丁当当”地精心准备着晚餐,小孙子在客厅专心致志地看图画书。我不由想起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江河日下的年代,因仕途多舛,命运偃蹇,于是他用忧郁和感伤的调子,喟叹世运的衰贫和身世的沉沦,把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和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抒情诗中。透过这些诗作,可以窥见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帝国的影子。这就超出了一己之悲而赋予诗篇以一定的社会容量,使悲美具有了深沉而宽广的内涵。“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读此同声一哭”(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悲美具有多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流光飞逝,岁月催人老。正如李白《将进酒》中叹息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世间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谁人也不能逃脱。然而诗人们在自己老去时,面对眼前的斜阳夕照,反而更加留连贪恋。他们见到日落,自伤暮景无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们面对体力衰颓,坦率地吐露出畏惧和忧虑,杜甫屡次感叹老之将至:“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百忧集行》)“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那迟暮悲凉的情绪溢于言表。辛弃疾写老来体质变化尤为细致真切:“百年光景,七十者稀。奈一番悉…  相似文献   

8.
吴云霞 《老友》2008,(10):38-38
许多人常常在想,自己老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两鬓斑白,坐在摇椅上晒太阳?如果精力允许的话,再出去走走,欣赏一下祖国的壮丽山河,不时地哼着《夕阳红》,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是  相似文献   

9.
“最美小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是的,夕阳柔美、平和、安详、灿烂,携落日余晖,织满天羽锦,在自在中点染黄昏,在静谧中燃烧自己。她于默默中幻化出人生的壮丽,于悄悄中演绎出生活的凄美。一抹就是一首诗,一道就是一幅画。当夕阳绽放出她特有的瑰丽,会比朝霞更加璀璨,当落日喷薄出她最后的余晖,会比黎明更具诗意。因此,她倍受文人骚客青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是诠释了人生的缺憾吗?  相似文献   

10.
许兆剑 《新天地》2011,(8):124-124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李商隐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凄美风格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从爱情关系上,可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大略划分为两类。一是实有其事的,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与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是金诗人元好问对晚唐诗坛别树一帜、独放异采的大诗人李商隐的评论。虽然元氏把李南隐和北宋初崇尚其诗的杨亿、钱惟演等人标榜的“西昆体”(刘贡夫《中山诗话》)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但是此诗却集中表达了人们殷切地盼望解释清楚李商隐诗的心情。  相似文献   

12.
感悟年龄     
许金达 《老友》2012,(2):1-1
日前,我去拜访一位久违的朋友。年近知天命的他对岁月的蹉跎流露出无限的感慨。他说,童年时的许多趣事仿佛发生在昨天,蓦然回首,岁月已把生命之树的年轮雕刻得密密匝匝。他还说:“人生在世80岁也不算太短,但即便能活到80岁,那么我的生命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谈吐间,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总是萦绕在我俩的周围。  相似文献   

13.
丁锐 《山西老年》2014,(12):51-51
我国古代不少诗人、词人因其所作名篇佳句脍炙人口而获雅号。唐代诗人刘象《咏仙掌》一诗,吟咏华山奇景仙掌峰:"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擎亦不成招。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此诗自然淳朴,想象奇特,刘象得号"刘仙掌"。唐代诗人程贺《君山》诗云:"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  相似文献   

14.
吕刚作为学院派“中间代”诗人,其诗集《秋水那边》表现出独异的风格和诗学追求。巷四《中国诗人》中的诗作,分明受李商隐《贾生》等咏史诗和杨练“历史——文化诗”的影响与启迪,追求象征与意境化相融合的诗学境界,成为一组言近而旨远、借古以喻今的“寄托”抒情之作。  相似文献   

15.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文学家江淹从此句领起,写下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别赋》。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诗中叹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正因如此,古人常有临别赠诗的习惯。历代诗歌中写离情别绪的不计其数。这类诗,大都或托酒以将意,或写一时之景以兴怀,或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若无真情实感,就难免矫揉浅俗,流于老套;虽有真情,若无高超的技  相似文献   

16.
在骆一禾众多的诗歌作品中,《大黄昏》一诗不容忽视。于1984年4月创作的《大黄昏》一诗,不仅是第一首直接以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象——"黄昏"来命名的诗歌,更是从文明视野俯瞰华夏文明的发展,饱含诗人深刻的文明思考和忧患意识,展现了骆一禾关于"文明黄昏"的思考,以及其对诗人形象与使命的期许和寄寓。骆一禾以独特的意象群构筑了其诗歌王国,自成一体,相互映照,使其诗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解性和对话性。《大黄昏》一诗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骆一禾早期作品的微缩和集合。此外,这首诗之所以重要,不仅是由于它为我们进入骆一禾的诗歌世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更是因为这首诗凝聚了其重要的诗学观念。《大黄昏》在强烈的生命感受之中展现了对"燃烧"的强调和对"修远"的暗示,使其在文明意识之中也包含着骆一禾本人对诗歌本身的认识和期待。  相似文献   

17.
小孙子今年十岁,过生日好不热闹。看到孙子一年年长大,心里实在高兴。可望望老伴头上的白发,摸摸自己脸上越来越松弛的皮肤,顿时又产生“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的感叹———岁月不饶人啊。不过,每当“老”字逼近时,朗诵的那首《何必为年龄发愁》的诗就会悄悄地从我的记忆里走出来,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吟唱:“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有时候我也着急,那是我的祖国还很落后。我曾踏遍人生道路———人民的事业与世长久,谁的生命与它结合,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头。…  相似文献   

18.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一曲《锦瑟》,千百年来不知醉倒了多少人。这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又是最难讲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众议纷坛,莫衷一是。宋刘颁、明胡应麟、清施润章说锦瑟是令狐楚家婢女名,因而《锦瑟》一诗是爱情诗。南家胡仔说是写一种叫锦瑟的乐器。清朱鹤龄说为追怀诗人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因而是悼忘诗。清梁章矩、吴法伦说是李商隐伤玄宗而作。清吴乔说是为令狐而作。哪一种说法对,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虽然一度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但却掩盖不了日益没落的事实。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敏锐地感到了这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现象的存在。诞生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小说《歧路灯》虽然没能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弊端,但它在为挽救日益没落的封建社会寻找灵丹妙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歧路灯》是作者为扭转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命运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但由于小说是一部封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跳蚤》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智斗"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对话关系,而作为这场"智斗"的见证者——"跳蚤"——则体现和强化了诗人"活在当下"的时代情绪。倘若把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互动式"对话"同贯串全诗的跳蚤意象结合起来思考,则不难发现:《跳蚤》一诗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深处互不调和的两种道德观念激烈斗争的外化表现。毋庸置疑,诗人的这种灵魂双声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