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 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侗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中曾作过粗浅论述。目前,由于各家说法不一,很有必要再作探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同语族特别是同语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许多共同特点。“在语言学上首先显示出来的是继续操该语言的愿望,这也就决定  相似文献   

2.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发表了之乾同志的《纳西族母系‘衣度’的社会性质问题》(以下简称《性质》)一文,对我们在同年第3期发表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提出了异议,认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不应称为“亲族”,只应称为“母系家庭”。而且,它只是“纳西族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这种新的见解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越”之作为族名,始于商代,甲骨文写作“”。其活动范围自东南沿海至西南地区,支系众多,秦汉间也称作“百越”。不过自先秦至秦汉,越人还有另一个很常见的别名——-一瓯,或写作“沤”,有时也合称“瓯越”。《逸周书·王会解》载,伊尹为四方令,命各部落为商汤进贡特产,正东有“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正南有“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5.
女真,又称女直。作为中国古代民族,史学界的通说——来源于唐代黑水靺鞨。而继续上溯其源,诸家说法纷纭。今仅依孙进已等先生所著《女真史》中的研究成果,从女真先人肃慎族谈起。一、肃慎服饰的材质 《女真史》转引《逸周书·王会解》及其注云:“‘西面正北方稷慎大麈’。孔晁注:‘稷慎,肃慎也,贡麈似鹿’。肃慎、息慎、稷慎有谓都是女真的同音异译。”其中的“西面正北  相似文献   

6.
<正> “‘垒’是何语音译,即条理活,”“含有堆砌和接连不断的意思”。垒是在“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只说不唱的侗族诗歌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侗族先  相似文献   

7.
黚阳地理考     
<正> 古代甘黚阳之始置及其地理,一般认为晋置在今湖南龙山县界,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黚阳云:“晋置,南朝梁省,故城在湖南龙山县境。”光绪《龙山县志》也将龙山县定在晋代黚阳境内。黚通黔,黚阳晋以后逐渐写成黔阳。有的同志还进一步认为,《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疆域“南极黔涪”,“其中的黔正是指‘黔阳’(即黚阳)而言,这是把今湘西酉水以北的地区都当作巴国南疆的。”又由此而得出关于土家族族源问题的结  相似文献   

8.
柯尔克孜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聚居在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其余则散居在拜城、乌什、和田和特克斯、额敏、伊宁、乌鲁木齐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等地。 柯尔克孜族最早始见于《史记》,这里被称为“鬲昆”,《汉书》、《魏书》、《北周书》、《隋书》依次被称为“坚昆”、“纥骨”、“契骨”,唐代称为“黠戛斯”,宋代称“黠戛司”,辽时称为“辖戛斯”,元代称为“乞尔吉斯”,明代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现根据柯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族。  相似文献   

9.
“瓯脱”的含义,因匈奴没有文字、汉文史籍记载又不详,历代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其本义,对匈奴史的研究将具有一定价值。 “瓯脱”一词,首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文云:“东胡玉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吝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 对于“瓯脱”的解释,自汉代以来大约有这样几种:(一)《史记集解》引韦昭曰:瓯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三年八月四日至十一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历史讨论会在湖南吉首市举行,一百四十多位代表出席,收到论文、调查报告等共五十多篇,就苗族的族源、图腾崇拜、楚苗关系及苗族是否经过奴隶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族源方面提出的主要论点有“南蛮欢兜说”、“贵州苗族土著说”和“九黎三苗说”等。持“南蛮欢兜说”的学者认为,古代苗族出自南蛮欢兜部落。欢兜乃三苗部落联盟的盟主之一。古籍记载三苗被舜放逐于三危,欢兜被放逐到崇山,后来欢兜部落成为苗蛮的祖先。据《太平寰宇记》、《慈利县志》、《永定县志》、《直隶澧州志》等史籍,崇山在今湖南  相似文献   

11.
骄傲的芦苼     
“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求,尽管曲调很简单,却能够在侗族地区沿袭上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2.
匈奴语“瓯脱”一词,古今学者多有考订。笔者亦在《匈奴语试释》一文中,简略考释了“瓯脱”的语义及语源。近见《民族研究》杂志先后刊载刘文性同志《“瓯脱”释》和张云同志《“瓯脱”考述》两文,觉得有必要重行考释。为此,搜罗资料,再陈管见,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3.
<正> 1990年《民族论坛》第2期上,笔者发表了拙作《侗族款的名称》,提出“Kuant(款)”是侗语固有词,意为连成片的联盟组织。发表此文意在抛砖引玉,引起讨论。正好,在《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上拜读到《〈侗款〉的“款”字探源》(以下简称《探源》),该文提出,“作为盟约法规的‘款’,决不是侗族所固有,而是好几代封建王  相似文献   

14.
陈新 《民族论坛》2003,(8):17-18
对云南丽江仰慕已久,但近日记者专程前往丽江,却是为着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就是云南丽江大研纳西古乐的发掘人、被称为音乐鬼才的宣科老先生。先生在年近六旬时因一篇反传统的论文而被英国牛津大学破格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丽江怪人的恐惧乐源说震动乐坛“有人说您老是丽江音乐鬼才,是这样吗?!”因为事先有约,虽然宣科忙得一塌糊涂,但他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你这句话有两个错误!”记者话音未落,宣科即刻严肃地纠正道,“首先,你说我是‘丽江音乐鬼才’不正确!正确的说法应该去掉‘丽江’二字!因为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宣…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清初达斡尔族的出名首领巴尔达齐,在一些历史传说和著述中,都有所谓他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惩处。日人池尻登的《达斡尔族》一书在谈到过去达斡尔族社会中产生奴隶的原因时,即说:在康熙时代,巴尔达齐“不顾皇帝给予的厚遇企图背叛,帝愤怒已极,乃杀戮其血缘三族,对他六族赐予‘世世代代为达斡尔人做奴隶’的身份”。在布特哈达斡尔族中  相似文献   

16.
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藏文,是图米·三布扎仿照印度字母符号,根据当时藏语的实际情况,创制的一套藏族人民的共同书面语。它是一种表音位的拼音文字,至今仍是藏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书面语。陈宗祥、江道远二位同志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板屋建筑初探》一文中指出:被图内外学者称为民族的‘南北通道’、‘卫藏走廊’.我国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教派镜史》说,觉囊派所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宗教词典》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空义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汉大辞典》说,无分别智“不染其他  相似文献   

19.
“墟”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本是荒坡土丘、遗址故城之义,可在我国的某一特定区域,它却是一个特指名词:集市。北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说: 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又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即此也。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虚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虚不亦宜乎?吴氏之文,不仅指出了“虚”作为集市名称的使用范围,而且提出了“虚”之所以为“虚”的  相似文献   

20.
文都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都寺,清龚景瀚《循化志》、康敷镕《青海记》等均作“边都寺”。“边都”、“文都”,皆藏语Bis-mdo一词的不同汉语译音,今多写为“文都”。“文都”的本意,说法不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认为,文都是“牛犊山下部”之意,“县境南部的拿郎山侧有一山坡,藏语称‘维啦’,即牛犊山,文都在其下部,由此得名”。按“文都”的藏文字面意思,“文”是牛犊,“都”是三岔口,多指两川或二水汇合处。因此,“文都”似为“牛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