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凉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经》广为流行,所宣扬的地神造像也随着佛教东传,对云冈石窟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神造像虽然在云冈石窟雕像的降魔品中并没有出现,但其形象在云冈石窟早、中、晚期洞窟中都有所表现,且雕刻成熟,运用自如随意,为以后地神的雕刻传承提供了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云冈石窟代表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造像特色,龙门石窟是其延续和发展.这两处石窟清晰显示了佛教造像这一外来艺术逐渐汉化的过程,也是我国由北到南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理想造像样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雕刻是将佛经故事以石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经典作品,在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拟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传播技巧和传播方法进行新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龙门石窟景区环境人为破坏的五个方面 ,分别提出了窟区和景区的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5.
须弥山石窟,这座1400多年前开凿的艺术宝库,曾得到明朝皇帝英宗的赐名;这里的一个弥勒大坐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这里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堪称北周造像雕塑精品,中国罕见——  相似文献   

6.
今年三月,经国务院批准,报纸上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二项“石窟寺”处,名列首位的即中外称誉的巩县石窟(北魏至宋)。 巩县石窟共有五窟,三尊摩崖大像,一个千佛龛和二百五十五个小型佛龛,共雕刻石像七千七百四十三个。  相似文献   

7.
荆三林著《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全书二十万字,一百零五幅照片,于1988年2月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七篇,详述了自石窟艺术的传入到今天的发展历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分别讲述了中国佛寺在中世纪政治经济上的地位和发展,石窟艺  相似文献   

8.
根据分形的原理,编程实现了一系列复杂2D分形艺术图案,这些图案变化灵活,易于掌握和实现,可以直接保存为矢量图,在各种雕刻软件上都可以直接读取,加工成为美观实用的雕刻产品.  相似文献   

9.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位于13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这里,香山和龙门山分东西两方对峙而立,伊水自南而北从两山间穿流而过,此形如同一座天然门阙,春秋时称伊阙。隋唐时期,因龙庭所在都城南门正对伊阙口,称龙门。龙门石窟,就开凿在伊河两岸这长达1公里的山体崖壁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动画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在国际动画界享有"中国学派"的美誉。从传统的艺术宝库中挖掘有用的动画元素,并在制作中加以诠释,是当今中国动画创作体现民族特征的重要手法。大量优秀的动画作品都借鉴和应用了图案这种艺术形式,本土图案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动画的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发掘、借鉴中国传统纹样、戏曲脸谱图案和石窟壁画图案等本土艺术形式,张扬民族风格,是中国动画创作发展与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也是皇室意志以及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龙门佛教艺术与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密切相关。北魏龙门石窟气质清秀、风格迥异,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特色和人们的审美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背景和南北人员交流等,对北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审美文化中可以洞察南北绘画美学精神的传导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敦煌石窟历史悠久,其壁画保存了自北朝至宋元时期大量的服饰图像和资料。因敦煌壁画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唐代服饰美学的重要资料。以唐代的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材料,从服饰的色彩和形式等方面探析敦煌壁画艺术中唐代服饰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昙曜五窟"是北魏王朝皇家石窟营造的开始,也是云冈石窟艺术的代表。它蕴涵了平城帝都文化的精髓,全面展示了北魏帝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底蕴,是北魏帝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昙曜五窟"在理念上与大同城市文化相通,成为今日大同城市文化的名片。  相似文献   

14.
飞天是云冈石窟造像中数量颇多的形象之一,本文根据云冈石窟雕凿的分期分别论述了早期、中期和晚期飞天的基本造型、装饰部位和服饰种类与特点,通过头饰、上衣、下裳、装饰品及飘带的样式演变,论述了云冈石窟飞天的特点、演变脉络,认为云冈飞天是印度歌舞形象与中国道教天仙及儒家礼教影响下的妇女形象相结合的中国式飞天,完成了由印度飞天向中国飞天的演变,佛教飞天的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是在云冈完成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的飞天雕刻是这种风格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韵文由字数、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格律,其美学趣味在总体上以中和之美为主,然而各阶段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其发展规律是,先秦格律以阳刚美为主的美学趣尚,汉魏六朝格律以阴柔美为主的美学趣尚,唐宋格律以中和美为主的美学趣尚,元明清格律对阳刚美趣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血雨腥风,魏晋南北朝的文士们完成了从积极参与到达观随遇,从人世的失落到山水的逍遥之转移。宗炳论山水时的"坐究四荒"其实质就是以玄对山水,即以超越于世俗之上的虚静之心对山水。而唐王朝的盛世强音,呼唤着士人们纷纷从山林走向朝堂。宋代更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身居庙堂的文人士大夫前所未有的多。这导致一种普遍的审美立场的转变。从宗炳的"坐究四荒"到郭熙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反映了山水画的审美从隐逸立场到士大夫立场的转变。相应地,山水画追求的理想意境也从"无人之野"转向"可居、可游"之境。  相似文献   

17.
岭南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是岭南古代小说的源头,滥觞于西汉初年,成熟于东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尚有余音。其内容包括岭南的远国异民传说、山川湖泊传说、动植物传说和奇珍异宝传说。在创作意识上,由两汉的“实录”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的“尚虚构”,再发展到唐代的“有意为小说”。在艺术上,两汉叙事粗陈梗概,语言质朴;魏晋南北朝叙事完整,语言渐趋优美;唐代叙事生动曲折,语言华美绮丽。  相似文献   

18.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阳清凉山东南麓的修定寺唐塔,塔身布满装饰结砖雕,四周雕有24串组合结饰。塔基残雕砖中,发现北魏末或者北齐的砖雕上雕有多种组合装饰结,以图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证明"中国结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到来,台湾学者陈夏生所认为的唐代出现的十字结、双联结、二耳酢浆草结在北魏或者北齐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当时结艺已经是独立的装饰物,并有多样复杂的组合装饰形式,该发现对绳结历史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0.
楚辞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楚辞丰富的内容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以深远的影响,从神话传说、仙人、鬼魂到采摘花草果实等方面,后者对前者都有着广泛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