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文信息》2007,(3):72-76
从杭州向西,越靠近安徽油菜花就越多,而石潭村是安徽最大的油菜花海洋。另外,到了徽州,一些古民居周围的油菜花也很有特色,有“世外桃源”美称的安徽黟县,明清古民居群有三四处,村了依山傍水,古宅幽深,其民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如维吾尔族的建筑,蒙古族的毡包,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等。徽派建筑从精神内核到形态、特征是汉文化圈重要建筑流派之一。为充分体现徽派建筑与汉文化圈其它建筑流派的区别,特将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民居建筑与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福建土楼和江南水乡民居作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8,(2):37-37
我市徽州民歌、齐云山道教音乐、徽州漆器技艺、徽州绿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派盆景制作技艺、徽派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等八项徽州文化特色活态文化入选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门口舞入选相关扩展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4.
《徽州社会科学》2005,(4):44-48
为加速黄山市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继承和弘扬徽州建筑文化,努力营造我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清新明快”的人居环境,由黄山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土地局、市房管局协办,黄山市建筑学会具体承办,于2003年开展了面向全国范围内的“21世纪徽派民居”设计竞赛活动。本次竞赛活动共收到来自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5.
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建筑形式,完美的融合自然而备受世人推崇。黟县的西递与宏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足以印证了那句至理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黄山市沿革于古徽州,是徽文化和徽商的集中发祥地,境内至今保留有大量徽派古建筑、古民居,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这些古建筑和古民居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集中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格和特色,是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具有很高的价值。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创造性开发利用,促进黄山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是我们的现实使命和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7.
《徽州社会科学》2005,(4):60-64
徽派建筑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徽派建筑工艺是徽州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何传承文明,保持地方特有建筑风格,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创造徽派新建筑,不少专家、学者和建筑师、规划师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由于徽州山区的地理环境,使建筑物与山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更为近来注重“人居环境”探讨与研究方面提供了真实的例证。近年来,在徽派建筑形式的继承和发扬方面,  相似文献   

8.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美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的徽文化灿烂夺目。徽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刻书、徽派建筑、徽派雕刻、新安医学、徽剧、徽茶、徽漆等代表了各自领域的精粹;朱熹、戴震、程大位、朱升、王茂荫、陶行知、胡适等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名字成为徽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充满特色的徽州村落文化、水口文化、宗族文化、契约文化、徽州方言、徽州棚民等文化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有着悠长的历史意味和文化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9.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9):26-26
2007年8月17日至18日,回良玉副总理一行专程赴徽州婺源,考察了徽州古村落江湾、汪口等地和婺源县博物馆,回良玉副总理在谈到徽州文化保护时说: 婺源是徽州文化的集聚地之一。要重点抓住三特,印突出特色,做出特色和打好特字牌。要突出抓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提升发展层次,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打造婺源特有的山水文化品牌。要通过立法,严格保护古居民、古村落,并严格审批新建设项目,形成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0.
徽州区岩寺镇阴山巷57号“进士第”大门坊,是建于大明正德丙子年(1516年)的典型徽派建筑物。该大门坊四柱为水磨清缝砖砌就,花卉、鳌鱼、狮子、怪兽采用高浮雕砖刻,画面凸出,栩栩如生:“进士第”笔力遒劲,上下款识清楚。该大门坊有部分损坏,但整体结构完整,稍加修缮,加以保护,就能长久保存。为子孙后代计,为中华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中国器乐在配器上的一个特色——“乐器人化”。这一特色表现为两方面:一为类比,二为借鉴。前者探讨乐器与人的关系,提出”乐器=人”的命题;后者探讨“洋”与“中”的关系,核心是“洋为中用”。尤其后者,为中国文艺提供了新信息,这一特色的深层文化因素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戏曲的“角色化”成分。  相似文献   

12.
第九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期间,以“徽州文化大观园”为栽体,相对集中展示徽州民间工艺,并组织”徽州民间工艺大师“评选活动。全市各区、县及市直有关单位共推荐申报参评艺人42名,工艺项目涉及罗盘、歙砚、徽派砖雕、木雕、石雕、竹雕、徽派版画、徽墨、漆器、根雕根艺、瓷绘、毛笔等徽州民间传统制作工艺,相对集中展示了徽州民间工艺的精华,基本上反映了本市徽州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动态。  相似文献   

13.
近日,华东某大城市的一些报刊刊登了大量图片和消息,报道该地建成一个生态休闲公园。该公园与众不同的是,从黄山市的休宁、歙县、屯溪等地整幢“搬来”了12幢徽派建筑,这些建筑不是普通民房,都是具有一定历史和建筑艺术的徽派精品,其中有一座还是“宰相府”,门前石碑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气韵生动,精致典雅,原汁原味,例如大型立体木雕“刘备招亲”,细腻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房屋构件(牛腿)琴、棋、书、画四件套,让人大开眼界,既使在原产地徽州也难得见到如此精品。屋檐的滴水,兽面瓦每一块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徽州区是我市成立后作为“古徽州”域名的唯一传承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境内保存徽派古建筑300余处及众多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这里沿袭下来的徽派建筑风格,注重依山傍水,择形而建,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互为融合,不仅成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更彰显着浓厚的徽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把“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普遍真理”,一贯高度重视,积极实践。 他把从本国实际出发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致力于走自己的路,在从基本国情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始终密切注视新情况、新问题,把基本着眼点放在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上,持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深化。 他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作为“结合”的根本要求,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活生生的中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代化、具体化。 他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结合”的基本出发点,并列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最善于总结推广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新创造,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深深植入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他把正确开展反倾向斗争作为实现“结合”的根本保证,坚持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既防“左”,又防右,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他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是反“左”反右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一、民居研究活动回顾与展望我国民居研究工作比国外起步晚,德国百年前就调查民居,出版《德意志农家图集》巨册;日本也较早的重视民居研究。我国正式列为专题研究当自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营造社”的《山西民居》开始。解放后继而多次开展过古民居调查研究,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把成果及时整理成书。改革开放后全国对民居研究工作全面铺开,并成立了各种研究组织,学术活动也较频繁。  相似文献   

17.
一 依托着雄奇秀美的黄山、山与云齐的自岳、如诗如画的新安江画廊这样的绝佳自然环境.数千年来栖息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们用劳动、用智慧、用心血、用生命建成了“桃花源里人家”美丽和融的“徽州”,铸就了“徽州文化”的历史辉煌。以传统徽派古建筑为突出特色的徽州古村落点缀在徽州水秀山青的大地,绘出了一幅幅清丽朴雅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8.
黄山短波     
4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保护和弘扬徽派建筑风貌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宏鸣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9.
黄山市前身为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耶县,至今已有2300余年。境内自然景观幽美秀丽.名胜古迹珠联玉缀。悠久的历史渊源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新安文化.形成了徽商、徽菜徽剧新安画派、徽派金石、徽派版画、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派建筑等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徽学与敦煌学、西藏学一起被公认为我国地域文化研究上的三大学派。  相似文献   

20.
“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印记中的徽州,粉墙黛瓦犹如掩面的琵琶,掩映在群山绿翠之间;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诉说着古老的过往;精雕细刻的门楼,彰显着先辈的辉煌。徽州区——让我们体味到了徽州过去的悠悠古韵,看到了徽州今日的富裕繁荣。眼下,一幅“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的壮美蓝图在徽州区大地正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