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与社会》2011,(2):14-15
据悉,“十一五”以来,日喀则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扩内需、保增长、促和谐、惠民生”的重要产业来培育,旅游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五年来,全地区共接待闰内外游客36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47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已由2005年的3%上升到2010年的8%。  相似文献   

2.
自从去年国务院调整节假日制度以来,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日前,我们对桂林市“黄金周”旅游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2011年11月26日,以“携手浪漫白鹿共享财富盛宴”为主题的白鹿镇招商推介会在彭州启动,此举标志着白鹿旅游度假产业发展已迈入实际运营阶段,开启了白鹿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四川历来是富庶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被古人誉为“优游天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公元669年5月“自长安观景物于蜀”。写下了“入蜀纪游诗三十首”,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地、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在他之后,诗圣杜甫入蜀,带着中原人的文化眼光,忽然感到蜀中是山川习俗迥异的“别一世界”。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盂入蜀,还写下了这样的观感:“入四川更惊其人工生产:入其野,桑麻遍野,井井有条,其农之勤可知。入其市,人工制造的物品,陈列满场,且发运他省者相望于道。此等绝妙未经开辟的舞台,如加点缀,即可成为一东方的巴黎。”  相似文献   

5.
《四川统计》2014,(7):10-14
2009年,我国开始“智慧旅游”试点建设。江苏、安徽、上海等多地竞相试水。 《四川省2012~2015旅游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把“为职能部门提供电子政务、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商务营销、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服务”作为全省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建设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已进入秋季,但来海北州的旅游人数却比往年热闹。今年,形容海北州旅游最为恰当的恐怕就是一个“火”字。1至7月,全州旅游总收入达8785.26万元,比上年增长34.4%,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效益两旺。  相似文献   

7.
2014年9月底,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在峨眉山市举办,本次博览会重点围绕“交易性”、“专业性”、“国际性”,力图将此次博览会打造成国内外旅游产品及服务交易平台、国内外旅游行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四川旅游产业展示平台。 据组委会介绍,本次旅游交易博览共吸引境外2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旅游产品采购商和国际旅游组织代表,以及来自国内20个省(区、市)旅游业界嘉宾和超过1500家国内外涉旅企业的到来。为561家境内外旅游产品采购商及完成注册的912家旅游产品供应商提供了为期两天共计20个轮次的“1对1”洽谈。  相似文献   

8.
2002年“十一”黄金周又在旅游业大发展,全国出游人数突破8071万人,同比增长26.2%和旅游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22.4%的创记录表现中落下了帷幕。在过去的7个黄金周中,以旅游为龙头,交通、商业、餐饮、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租赁、房地产以及相关服务业全面增长,旅游一项前7个黄金周累计国内出游人数高过4.6亿多人,实现旅游收入1831亿元,市场再一次明确告诉我们一个确凿的事实,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个极为耀眼的增长点。从山西来看,旅游业也呈现出了和全国一致的良好发展态势。“十一”黄金…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旅游业日益受到各地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旅游统计却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指标体系,统计的范围和统计指标的设置已远远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旅游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用以全面反映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结构和变化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旅游产业的界定长期以来,按照传统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旅游业”仅指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的经营活动。显而易见,这一界定是无法涵括旅游业的真实内涵的。如果说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务是旅游…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章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使其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使其越来越成为章丘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章丘市旅游产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小泉城”特色.大力实施以泉水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八五”时期,我区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五年间,全区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促销力度加大,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大幅度增长。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已经形成,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八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取得的主要成绩五年来,我区旅游入境海外总人数96.84万人次,比“七五”时期增长十多倍;国际旅游收入2.59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约为1400万人次,收入约为16.5亿元人民币。1.国际旅游跃上新台阶。随着对俄蒙边境旅游的开通,我区国际旅游发展迅猛。入境旅游…  相似文献   

12.
’97南京旅游业硕果累累南京市统计局黄明华1997年是南京旅游业快速发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国际旅游再创佳绩,国内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产业规模扩大,产出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海内外来宁旅游者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和旅游总收入首次...  相似文献   

13.
郑涛 《山东统计》2006,(3):17-18
近年来,我市立足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确立“三孔、两城、四山”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开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恢复建设明故城,开发建设杏坛剧场,有效整合“三孔”、颜庙、周公庙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大力开发工业、农业观光旅游,打造《杏坛圣梦》、《祭孔乐舞》等演艺精品,积极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产品成果喜人.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文化旅游、演艺、休闲娱乐、旅游产品生产、信息、广告、新闻、出版、印刷、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伴随着济南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步伐,旅游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以2000年旅游人数(731.9万人)和旅游收入47.5亿元)为基期看,到2005年旅游人数达到了1451.3万人,五年发展速度为198.3%,平均每年递增14.7%。旅游收入2005年为118.7亿元,五年发展速度为249.9%,平均每年递增20.1%。2001年济南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位居全省第三;2002年我市旅游人数仍保持在第三位,同时由于旅游人均花费的提高,使旅游收入在全省上升到了第二位。2003-2005年济南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双步人全省第二位次。  相似文献   

15.
《四川统计》2014,(4):32-33
攀枝花境内矿产资源富甲天下,水能资源高度富集,气候资源独具特色,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中国钒钛之都”等称号,成功跻身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相似文献   

16.
花飙 《中国统计》2002,(3):33-33
股票投资(投机)作为证券投资中的一种大众化投资品种,已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风风雨雨,我国投资股票的人已达6千多万,日常生活中谈论股票的多了。牛市中大家眉飞色舞地描述自己如何赚钱,熊市里心情沉重,愤愤不平、饱尝套牢、割肉之苦。 一些善于思考的人提了很多问题:“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投资能力如何?”“我们对股市运行的过去与未来有没有一种大概的、基本的定位?”“国外股市,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我们了解多少?”“我们投资股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我省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活“黄金周”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我省“黄金周”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黄金周旅游近五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年“春节”、“五一”两个黄金周,全省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6000多人次,旅游创汇850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数接近4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1亿元。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南京市以开展’98华夏城乡旅游活动为契机,加快发展“大旅游”步伐,加大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力度,针对旅游市场出现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市场的促销力度。为减少受亚洲金融危机打击严重的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出境旅游迅速下降的负面影响,南京旅游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拓展多元化、多层次客源市场,相继主办了第二届南京国际梅花节、’98南京周边地区第三届旅游交易会,组织赴浙江宁波开展“金陵游”南京旅游展示会,并在全省首次开通“旅游假日列车”,充分发挥南京历史文化名…  相似文献   

19.
《四川统计》2013,(11):41-41,48
2013年1~9月,全省旅游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呈现稳步发展和结构调整并存、三大市场维持“两高一降”格局的特征。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010.94亿元,同比增长19.4%。  相似文献   

20.
在本期专题之前,我们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的杜晓教授并不相识。在查询“川红”(四川外销“工夫红茶”)兴衰资料时,我们发现杜晓教授一直看好“川红”发展,并用行动支持着在低谷期的“川红”产业,比如与四川林湖茶业合作,亲自设计研发方案,经过3年时间成功开发出林湖“川红名茶”,既还原“川红工夫”传统的“橘糖”甜香,又富有天然“花果香韵”。按国家标准对照来看,这一产品已达到甚至超过国标特级品水平。兼任国家茶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四川)(筹)主任的杜晓很忙,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请他写篇“川红”产业发展过程和现状的文章,他迅速又爽快地答应了。从这两个细节,我们认为,他亦是“茶人”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