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德孝 《北方论丛》2012,(3):135-138
受索绪尔符号学的影响,巴特、列斐伏尔、鲍德里亚等消费社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涵义发生了转变,它超越了经济学意义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占有,成为一种对意义关系的占有,即符号性消费。他们进而将对消费社会的符号学批判纳入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畴之中,试图开创"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提出的"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等范畴,颇具时代性,但试图将"符号的批判"替代马克思的商品逻辑批判,尤其试图消解使用价值的现实性,则是其理论舛误所在。  相似文献   

2.
博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是对建立在商品的符号消费基础上的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理论,是批判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支点.这一批判的符号理论,首先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视域下对物品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其次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及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广告图腾的符号学批判.  相似文献   

3.
当代产品的符号化是消费社会产品的基本特征,它表现为当代产品的消费主要不是对物的消费,不是对产品实用功能的消费,而是对产品符号价值的消费,通过对产品的使用而显示社会区分与联系是产品符号价值的重要内涵.产品的符号化是当代消费文化的一种表现,消费文化鼓励以"非效用性"的态度对待消费产品,将产品的符号价值视为产品的主要价值.当代产品的符号化具体表现在产品作为等级符号、个性符号和时尚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闫方洁 《北方论丛》2012,(4):137-140
早期的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法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首要法则。符号建筑在差异原则基础上,同时具有超强的意指性和永久的流动性,这使它顺利成为社会权利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平台上的所有物品都幻化成了符号,符号与消费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谋,符号消费为人们制造了平等、晋升和关切的幻觉,成为一种更加稳定的、无意识的资本主义社会调节机制。通过符号学的解读,鲍德里亚触碰到了消费社会权力再生产的隐蔽机制,同时他也显示出强烈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消费意识形态的生成与建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它对当代社会心理与国民性格及精神已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西方消费意识形态的理论及实践为参照,分析了当代中国消费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与条件,并通过对消费意识形态内涵的探讨,进一步论证了它对国民生存方式及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文章同时分析了消费意识形态作为隐蔽的霸权的内在秘密,提出了趋向生态文明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6.
鲍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并指出商品形式已被当代社会符号形式所取代.波德里亚认为,传统社会资本家的社会控制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而现代却是通过对待号的全面垄断来实现社会控制.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符码的控制进而操控整个消费环节和流通领域.于是,提出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来代替经典政治经济学,这对于全面理解现代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歪曲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社会在经济现象形态方面表现为消费经济的活跃,需要进行符号经济学批判。当代消费经济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是将各种商品都转化为符号体系的过程,这既是资本的进一步扩展、资本增值的实然逻辑,又是技术理性的渗透、媒介信息的传播,还是物体系的形成、拜物教的深化。消费经济及其奢侈文化从大都市扩散到世界各地,推动了当代商业的发展。当代消费经济令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围绕人的不再是实际物品,而是众多意义,需要用结构主义符号学分析其运行机制,采用艺术性变革的方式消除消费异化。艺术能够建构具有救赎作用的乌托邦,不应只为了满足感官刺激,而要通向真理之路,唤醒人的创造潜能,改造消费社会的不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也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滥觞.它肇始干罗兰·巴尔特对大众文化的符号学批判,经由昂立·列斐伏尔对消费体制的城市社会学批判,成熟于居伊·德波对消费景观的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大众文化理论的奠基者,巴尔特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充斥于巴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流行神话,由此揭开了对消费社会异化现实批判的序幕.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昂立·列斐伏尔则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批判思路转向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日常生活",认为它是一个"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而要摆脱其束缚,就必须诉诸总体性的都市文化革命.而情境主义国际代表人物居伊·德波,则以列斐伏尔的思想为起点,进一步剖析了消费社会的异化本质与表现--"景观社会"的内在分离,他指出:要战胜消费体制的管控,就必须走同对生活的艺术化改变道路,以实现对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的超克.  相似文献   

9.
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成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在于开发者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及其符号价值.文章基于符号学理论,从旅游者动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系统、象征交换三个方面,以羌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为例,对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及其符号价值体现进行了探讨.只有以符号开发为工具,以民族文化为资源基础,才能使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广告批评者认为,传统消费文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广告对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的出现起到了催生和促进作用;广告是一种消费文化,它瓦解了社会价值的正常结构和秩序;现代广告把商品消费变成了符号消费,消费者日益通过广告所倡导的消费来进行身份认同.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偏重于广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当代中国特殊的商业文化语境,也忽视了广告文化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由于商品客观物质性的隐退和表达自身文化意义的需要,符号学方法的解码功能便具有了分析当代消费社会内在逻辑的重要价值.鲍德里亚成功地将符号逻辑运用于对物的存在方式的分析,即在物的功能化时代发生了从物到符号-物的转变,进而带来了使用价值的没落以及消费意识形态对人类需求的控制,并通过对物的符号意义的消费来保持身份、地位区分的不平等社会结构.鲍德里亚指出了现代世界的功能化特征,对有用性、需求和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使用价值拜物化.鲍德里亚将符号逻辑引入现代商品价值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波德里亚在其思想发展早期,借鉴符号学、精神分析、日常生活批判等理论并引入社会生活的符号维度,在马克思异化批判基础上,对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在波德里亚思想发展的这一阶段,符号是作为批判中介与分析策略引入的,却蕴涵实体化、自主化、本体化的张力。波德里亚思想的后期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符码由方法论层面向本体论层面逐渐倾斜的过程,波德里亚也逐渐由社会生活符号维度的客观分析者转化为后现代符号内爆社会的话语书写者。  相似文献   

13.
“符号化生存”从两个维度解剖着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一方面,“符号消费”表征着当代人的需求转向,即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到对商品所蕴含意义的追求;但另一方面,“消费符号”系统又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符号消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作为一种社会后果,“符号消费”不仅侵蚀着现代文明的精神底蕴,并且导致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危害.鉴于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符号消费”的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14.
消费意识形态的出现是现代性文化和生产型社会转进的必然结果。在当代社会,信息化与消费化相辅相成,文艺消费更显抽象化,文艺娱乐被纳入了“消费体系,”创新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媚俗艺术蔚为潮流,文艺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与消费社会将一切转化为消费客体,彻底根除了超验的道德根基和神圣信仰的体系化逻辑有关,更与传统的等级制社会、特权经济和专制文化被公民社会、信用经济和市场民主体制、商业文化取代有关,也与消费社会信息化、消费化语境中注重以形象战略实现商业利润的运作机制有关。对待消费意识形态和消费社会不能采取一种完全非历史、非辩证的极端化态度。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在波德里亚的早期著作中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环境,尤其是消费社会所具有的特征。波德里亚主要是从文化和符号学双重维度对消费社会进行考察。在他看来,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文化。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是建立在符号编码和差别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需求和快乐基础上的。因为消费及其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而且这种符号意义体现着现实生活的差异与等级。这使波德里亚由“商品拜物教”批判过渡到“符号拜物教”批判,建构了一个日常消费领域的异化批判。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表现出的诸种特征是人的理性意识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日常生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现代社会,消费活动异常活跃,同时消费逐渐从实体性意义中解放出来,一种能标示主体身份、地位的符号性意义被发掘。消费意义的这种转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并形成一种符号消费的观念,即将商品的符号意义作为进行现实消费的重要动因。此外,形成符号消费观念的过程表现为在人脑中自然形成的无意识过程,这与消费社会中流行的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关联。在当代中国,符号消费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这对发展经济是有帮助的,但也要避免形成一种以过度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7.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以独到的视野,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背后蕴藏着的深层次"符号"消费,符号消费主宰当代社会一切基本风貌及其发展走向,切入当下人生活的现实境况;在现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人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必须通过"象征交换"的方式对大众文化进行解码来代替建立在符号控制中的现代性生产体系,从而终结符号消费社会的统治;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分析,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于资本本性的认识,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当代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我们分析人类当前的生存境遇和探索摆脱符号操控而获得自由的解放方式提供了新角度,但鲍德里亚只是在理论内部维持着一种彻底性,是对超越符号消费社会的一种空洞的呐喊。  相似文献   

18.
赵垒 《兰州学刊》2014,(3):176-180
消费文化是指产生于消费社会的文化,它是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而产生的,具有商品性、时尚性、短时性、符号性和大众立场等特征。作为体现消费文化重要表征之一的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消费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商业运作机制下的消费商品特征,即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以及大众立场下的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倾向。在消费文化环境中,当代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如何适应当代文化的需要,在消费时代如何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列斐伏尔指出,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利用符号体系实现着对日常生活与消费的双重控制。语言丧失了现实指涉物,通过自我指涉确立了权威、形成了符号拜物教,由此成为消费社会最强有力的技术系统和意识形态。具体来说,书写语言与各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大众文化和流行时尚控制人们的消费与生活,为官僚主义的恐怖主义统治提供基础。要将日常生活从消费和官僚体制下解放出来,就必须通过诗性的语言学革命取代书写语言,重新赋予日常生活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杨生平  韩蒙 《江汉论坛》2014,(5):110-114
面对消费社会中消费物、消费主体以及需求性质的新变化,鲍德里亚在批判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基础上替代性地提出了符号拜物教理论。由于过分凸显消费批判与拜物教批判的符号学视角,鲍德里亚彻底否认了物质生产,夸大了符号的主导作用与消费社会的非连续性,导致消解拜物教的现实道路的堵塞和幻想般的象征颠覆的出现。与之相反,马克思立足于从物质生产到资本批判的方法路径,从生产过程出发理解消费过程,阐释了消费过程的资本运作及其社会效应,并指明了拜物教实质和拜物教批判的辩证特性,从而为分析和超越拜物教的当代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