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疑主义是一种独特而久远的哲学学说 ,人们对它的传统批判使得它蒙上了一层不白之冤。事实上 ,正是怀疑主义哲学家们以其虽苦涩却警醒的论析迫使人们反思 ,从而拓展了认识论问题的研究 ,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增长。因此它对认识论的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并且 ,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怀疑思维具有深刻的现实作用。它既是认识发展的内驱 ,也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更是现代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前者盲目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片面认识及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及其客观规律,奴役与盘剥自然,最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后者尊重人类生存及发展权的绝对性,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时前者的扬弃.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文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都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所展示的最深刻的诸议题不仅仅限于社会科学,而且更加普遍地存在于文化研究之中。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我所要论证的是:经典文本在当代社会科学中具有中心地位。初看起来,对这种立场的挑战似乎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当然,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中,一直存在着对“经典文本”的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和评价了萧红创作和萧红研究的概况,指出以往萧红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即历来的研究者总是习惯于把萧红看作是一个顺应了时代思潮的抗日小说家,或者在抗日大潮中仍然坚持启蒙主义立场的作家,并分别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5.
17世纪在法国形成的冉森派运动是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中重要的宗教运动.在神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这一神学问题上,冉森派对莫里尼主义和耶稣会神学家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延续了贯穿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主义对佩拉纠主义的批判.然而,这一批判不仅仅是基督教神学内部的对话,而且体现了冉森派对现代性的拒绝.由此,冉森派的影响超出了神学和宗教层面,推动了反绝对主义王权的政治话语的形成,在旧制度后期法国的政治运动中产生重大影响.对17世纪冉森派的神学和政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和法国现代政治中的反宗教倾向.  相似文献   

6.
马丽华 《学术交流》2012,(Z1):87-88
韦勒克和沃伦的关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论述是其著作《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的部分,其中体现了他们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文学是一种"经验的客体"。据此,对文学的研究必须遵循"透视主义"的原则。他们的观点为深入把握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03,30(4):96-98
今天的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倾向于在"文化研究"的旗帜下标榜自己的意识形态姿态并行使文化话语权,它表明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后批评"的时代.这一"后批评"时代文学研究的"后性"特征,主要体现为文学研究过程的"泛意识形态化"和理论上的"泛审美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要成为一种"主义",对后世的哲学产生影响,就需要来自它的哲学传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批评。马克思的哲学是如此,葛兰西的哲学亦是如此。1947年,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和书信以意大利文的形式编辑出版,在意大利国内兴起了葛兰西哲学思想的研究热潮;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和书信被翻译成英文,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等国家广泛地传播开来,同时,在研究的领域上也从政治哲学扩展到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葛兰西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又引起了葛兰西哲学研究方式的更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葛兰西哲学摆脱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模式,开始在文化哲学的解释模式中获得新的诠释,并在这种新的诠释中形成了葛兰西主义,直到这时,葛兰西哲学的时代才真正到来。在这一过程中,阿尔都塞对葛兰西哲学的批评构成了葛兰西哲学研究转向的最重要一环。阿尔都塞在对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命题的批评中,提出了葛兰西意识形态哲学的总问题,开辟了对葛兰西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从而揭示了葛兰西哲学的普遍性,使葛兰西哲学超越了它的意大利本土和它所处的时代条件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成为当今文化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献学、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葛兰西主义就是从这种对葛兰西哲学的广泛研究中产生出来的。因此,研究阿尔都塞对葛兰西哲学的批评,对于我们无论是重新认识葛兰西哲学,还是阐发葛兰西哲学的当代意义,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闫莹冬 《求是学刊》2015,(3):147-153
从对本体论的质疑、对语义分析方法论的质疑,克兰评判了新批评语言本体工具性功能研究的模式。从愉悦的目的对知识建构目的的置换,克兰以审美效应或者说愉悦效果取代了作品功用性存在的意义,对形式批评重新定位。从本体性与整体性原则的不同,克兰批判了本质性特征的价值判断,将文学批评的实践目的定位在结构组合的整体性原则上。在对新批评之批评与继承的基础上,克兰建构了自己的伦理修辞理论。  相似文献   

10.
蔡熙 《社科纵横》2014,(6):137-140
当代西方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两部重要著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后殖民语境下考察了东西方关系,他将狄更斯看作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作家,认为狄更斯参与了殖民书写,是帝国主义文化的代言人。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为文学和文化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但是他主张的精英主义文化依然没有挣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荆晶  王佳佳 《浙江学刊》2022,(5):129-138
从古至今,怀疑主义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纠缠着哲学家,并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可怕对手,而黑格尔基于思辨思维——怀疑主义的一种自我扬弃——的思辨哲学之所以能够抵御怀疑主义,即阿格里巴的“五式”的挑战,原因在于:首先,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开端是作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有限与无限之统一的绝对,它既是开端也是终点,由此构成一个圆圈,而思辨哲学就是绝对或事情本身自身生命的展开过程或完成过程,即真理自身的运动(回应“无穷倒退”、“假设”和“循环论证”);其次,思辨哲学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对绝对加以描述,即诸哲学主张或诸意识形态或诸概念本身的自我发展或自我扬弃所构成的序列,并把这个体系理解为思维本身的一种发展,即绝对思维作为体系,是对绝对思维本身作为起点、展开进程和终点的整体把握,而思辨哲学的展开方式则是辩证法,即事情本身的过程(回应“意见分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郑红 《浙江学刊》2005,3(4):64-69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提出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形成的开端.布丹身处于两种社会结构交替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交锋异常活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以君主特权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想成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以中世纪以来王权的二维划分为框架,承认君主的特权,同时,也是以国家政治权力的非个人性为前提.作为绝对主义思潮的理论代表,布丹的主权理论不仅具有时代的特征,而且构成了近代西方国家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董小燕  杨磊 《浙江学刊》2020,(1):216-222
旧制度下法国的捐官制是一个具有公共性与私人性两重特性的"正当合理"的卖官鬻爵系统。这个体系的缘起与成长轨迹几乎与法国绝对主义王权的发展同谐共振。王室发明捐官制的初衷在于经济上增加财政收入,政治上控制官员,以强健专制权力肌体,但运作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往往相悖。作为王国既得利益者的捐官集团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危害并侵蚀了绝对王权,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盘剥以及官职的私有化所造成的捐官人集团的独立性,使官僚们对王室的忠诚大打折扣,与王室(权)之间的信任缺失;政治上捐官制撕裂了法国社会,不仅"捐官入贵"者与旧贵族之间的裂痕加大,还与普通平民互起冲突,阶层之间的矛盾损害了社会团结,进而伤害专制政体;另外,由于捐官职位大多在司法领域,损害了司法正义,引发司法腐败,这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政治治理能力,继而损害王权专制权威。捐官集团与王室之间这种既是同盟者又是竞争者的微妙关系,使其成为一种难以消除的政治力量。改革捐官制是大革命的前导因素,也成了旧制度坍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绝对主义理论看法国旧制度末年君主制改革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70年代初,法国的司法大臣莫普进行了一次打击高等法院、加强王权的改革。然而,这次改革终因缺乏社会支持、饱受抨击而走向失败。司法界著名人物马尔泽尔布从绝对君主制应反对专制主义、遵守根本法并保护臣民财产权等原则出发,大力批判了莫普的举措。马尔泽尔布与莫普之间的冲突正体现了法国绝对主义的内在张力,它既宣言王权之绝对性又规定了王权之限度。改革所引发的争论开启了关于根本法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专制主义的痛恶,并促成了超越绝对主义的自由君主制理念,这些都加剧了旧制度末年法国君主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坚持绝对精神是绝对主体的立场,反对笛卡尔的那种形式化的上帝证明关系,指出笛卡尔的方法还停留在表象化的阶段,而没有达到自在自为的理念的形式。笛卡尔只是在语词的层面上介入了上帝的概念,而没有让上帝那个概念本身成为绝对的主词。因而,它也就不能发展出真正的实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文学批评专业化的关键起点。发展自芝加哥大学"哈钦斯学院"通识教育改革时期的芝加哥批评学派,在其核心人物R.S.克兰的带领下,以建立作为独立人文学科的文学批评为目标,融合实用主义哲学中的工具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开拓出一种具有多元视野的批评方法论体系。芝加哥批评学派与"新批评"派立身于不同的哲学传统并基于不同的人文教育视野,导致了两派在文学研究道路上的分歧。深受实证主义影响并试图建立本体论批评的"新批评"派走向了文本的封闭,而克兰的批评理论则延续了实用主义的传统,与时俱进,直面时代问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缺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祥松 《求是学刊》2002,29(4):57-60
文章所述上市公司制度性缺陷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的缺陷 ,它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 :从内部治理来看 ,主要是 :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几乎控制了从企业股票发行到上市直至公司运作的全过程 ;股权结构的畸形和单一 ;内部人控制 ;上市公司目标的扭曲 ;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的矛盾和冲突等。从外部治理来看 ,主要是 :市场治理机制的不完善或治理力度不够 ;有关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和市场中介机构的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监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丹 《社科纵横》2010,25(5):164-166
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自主权扩大,办学经费来源与结构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给高校的财务监管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加强高校财务监管体系建设,探求更实际有效的财务监管思路和途径,合理利用和使用资金,减少铺张浪费,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李高荣 《社科纵横》2011,(11):108-110,117
康德哲学的能动性体现在"为自然立法"的自我意识和"为自己立法"的自由意志两个方面。前者属于理论理性,适用于现象界;后者属于实践理性,适用于物自体。尽管康德用目的论来调和两者,使前者从属于后者,但总体上他将两种能动性割裂开来,使其被严格地限制在各自的领域,这一方面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认识主体与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之间更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何包钢 《浙江学刊》2002,87(2):73-80
卡尔·施密特所提出的例外问题对程序民主构成了挑战。文章试图通过讨论和克服例外问题来保卫程序主义的一致性。文章检讨了施密特例外概念的矛盾 ,批评了他的两个错误假设 :例外是程序的对立者 ,决策优于规则。文章也阐述了一个自由主义者对例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