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4)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冯友兰在其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以五百万字的浩繁著述确立了自己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和地位.他不仅因继胡适之后博采西学方法,撰写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而名闻遐迩;而且由于"上接程(颐)朱(熹)理学,并与西方新实在论相贯通,构筑了富于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新理学"而蜚声海内外.冯氏的"新理学"四十年代问世以后,即"引起国内思想界许多批评,讨论,辩难、思考."解放后,"新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更是受到了激烈批评.但是人们过去对"新理学"的批评并没有升华到辩证否定、扬弃的层次."新理学"讨论的哲学问题反映了什么时代精神,冯氏理论思维上的得失留给人们的哪些启示和教 相似文献
2.
焦红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282-284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卓越的哲学大师,是少数几位创建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运用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接着讲宋明理学,通过对实际与真际等范畴的分析提出了共相与殊相的理论,建立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而胡塞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逻辑研究》第二研究中通过对近现代一般对象问题上的概念论和唯名论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观念对象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提出了观念化的抽象(本质直观)的方法。他们的共相观及其把握共相的方法分别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振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4-76
冯友兰先生在其形而上学的《新理学》中,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实际”和“真际”的逐层分析,创立了他的“共相说”。根据其共相理论,他从文化类型的角度,对中西文化的特质和差异作了较为全面而科学的阐释。他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文化之争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先进文化给以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因此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共相理论及其中西文化观,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聪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38-40
三教关系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冯友兰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运用现代哲学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儒释道三教各自的发展历程,指出宋明道学的形成是三教融合的结果,即三教合流,从而实现了对儒释道三教关系发展历程及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奠定了后世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雷清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16-118
冯友兰先生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论性质。 相似文献
6.
7.
程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2-77
藏传量论对"共相"概念的理解继承了法称的因明思想,并发展出兼具佛教知识论、存在论、实践论意味的内涵。共相是比量的所取境,是思维中的观念性存在,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藏传量论认为人们使用遮诠的方式理解共相,人们通过理解共相可以把握存在的真实情况,进而闻习经教、实践佛法。本文讨论"共相"概念在藏传量论中得到怎样的理解以及在佛法实践中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因明逐渐向内明趋近的发展路向,总结出共相具有内容的观念性、认知形式的间接性、自体的相似性和实践的工具性四项特征。 相似文献
8.
宋祖良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凡是读过黑格尔逻辑学与哲学的人,都熟知黑格尔提出过具体共相.黑格尔说得很妙:“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页)可见,熟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知的东西.这个道理,在对黑格尔具体共相的理解上表现出来了.人们经常谈论黑格尔的具体共相,黑格尔的具体共相,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很熟知的东西,但人们对黑格尔具体共相的阐述,恰恰是误解了,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的具体共相.本文想就黑格尔本人对具体共相的理解与人们对它的误解,作一个仔细的分辨,以纠正误解. 相似文献
9.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31-36
冯友兰先生的方法论有三个层次,即修养方法("求觉解"、"敬与集义")、新理学方法("正的方法"、"负的方法")、哲学史研究方法("抽象继承法").其新理学方法主要是指求觉解的方法,或者说是使人得到最高的天地境界的方法,不包括<新原人> 中所说的使人常住于道德和天地境界的"敬与集义".冯先生方法论受到朱熹工夫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冯友兰(1895.12.4——1990.11.26)出生于唐河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冯树侯做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之类的小官.父母对他兄妹们从小要求严格.他少年时代是随全家人在其父的任所武昌渡过的.1908年秋,父患脑溢血去世后,全家人返回故居.1911年,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中州公学”,后转武昌“中华学校”就读,1913年冬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其时,耶芳斯的英文课本《逻辑要义》对他以后搞哲学很有帮助.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毕业后回到开封一个中专学校教国文.同时与在北京女子师范求学毕业的任载坤女士自由恋爱结为伉丽.友兰和几个朋友合办了一个以宣扬新文化为宗旨的《心声》杂志,颇有影响.1920年1月,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出国留学考试后被选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哲学.1922年,由于官费未及时寄到,生活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5-39
冯友兰在《新理学》《新原人》等著作中提出了才和才人的概念。他将能读无字天书,而见本然办法、本然命题、本然样子,或其仿佛者称为才人,将才人所进行的工作称为创作,认为才人进行创作时处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心理状态。冯友兰将才人归属于自然境界,但依然更为推崇处于天地境界的圣人,认为人应当努力修养而致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涂德晖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共相”,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常用术语,意指一般.“共相争论”是发生在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一场重大的争论.这场围绕一般与个别关系的争论,涉及到客体存在的方式,也涉及到语词的指称.因此,它既决定了经院哲学家学派的区分,也对经院逻辑的产生发展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哲学方面的意义,史学家历来多有论述,而对逻辑方面的影响,似乎向来被人忽视.今天,当我们赞誉中世纪为逻辑史上第二个高峰时期,把中世纪逻辑中包含的极为丰富的内容称颂为对现代逻辑的光辉预言或开端之际,考察共相争论中曾被忽视的东西,以求对当时逻辑的背景、何以兴起等作出较为合理的回答,这于加深对现代逻辑的理解、把握其发展的方向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14.
冯友兰从反思的角度规范哲学,阐释了哲学的内容、特征、功能、方法,并通过对哲学与科学、哲学与道德、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哲学的文化地位。冯友兰的哲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哲学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冯友兰在1920年代后期的两篇论文中提出,中国历代的忠臣孝子,并非忠孝于个人,而是忠于君父的概念,其忠孝的对象不在具体底世界而在柏拉图所谓概念之世界。冯友兰的这种分析为他后来在1950年代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准备了方法的基础,可以视为近代以来寻求肯定传统道德的一种努力。本文对其思想作了详细的梳理,并对其新实在论的立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理论之所见和缺陷,以及其主张在传统道德现代传承转化中的借鉴意义,冯友兰的这一思想对陈寅恪撰写王国维挽辞序起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克政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1-58
冯友兰在"新理学"中申述了其道德观。就含义讲,道德是社会之理所规定的用以维持社会存在的基本规律;就起源讲,道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其出现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意识的产生密切相关;就根据讲,道德是完善个人品德、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所必需的,也是维持社会存在所必需的;就本性讲,道德是必要的善,而不是必要的恶;就类型讲,有不变的道德与可变的道德。冯友兰的道德观既有所洞见,也有未达之处。 相似文献
17.
董富春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51-54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为对象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它与个人的人生境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不同的层次并构成一个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生境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人生境界 ,对于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林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5(4):68-71
冯友兰认为,生产社会化使教育打破了家庭、民族和社会的界限,各民族平等受教育而共同进步成为可能。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细密分工和专业化,使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主要依靠社会之“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才学进行学习方可取得大的成就。冯友兰的教育思想,在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少兵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40-44
文章综合分析了冯友兰在各个时期的理论,对其新理学的内容进行了新的界定,并对这一哲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新的论证。对廖平之学做了初步介绍,提醒人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册和下册中某些观点的不同,冯友兰其实是以廖平之学而非康有为之学做为“经学时代”下限的。文章还尝试对冯友兰建国以后复杂混乱甚至自相矛盾的哲学思想进行初步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0.
梁忠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5):90-95
冯友兰“新理学”表面上褒扬哲学,贬抑宗教,并力图以哲学代替宗教信仰。然而,在冯友兰关于“以哲学代宗教”的表述中,却透露出冯友兰“新理学”潜藏的宗教内蕴,并在对天地境界的“安身立命”、“事天乐天”功能的论述中,以及对命、运观念的诠释中,也体现出鲜明的宗教特征。这些特征本质上可以归宗于儒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儒教特征使得“天地境界”本身成为儒教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