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实验民族心理学是否可能?它的建立,需要回答三种否认"民族心理学能够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的观点。通过回顾实验研究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心理的实验研究是可能的。此外,还要进一步论证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有采用实验方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实验民族心理学"的构想。实验民族心理学是一个专门化的心理学实验体系,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将影响心理学的一般性理论建构。这门学科的建立,对心理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对民族高校图书馆建立民族特色数据库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丽 《延边大学学报》2001,34(1):103-104
民族高校图书馆,只有建立民族特色数据库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运动捕捉技术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保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是其中的精华。传统的照片和录像不能完整、准确地保存由人体运动体现的舞蹈艺术,而应用计算机运动捕捉技术却能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舞姿进行全方位的三维数字化保护,建立起少数民族舞蹈数据库,真实全面地保存每个舞蹈的艺术精华,为今后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研究、创编和影视还原提供精准的数字平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的目标出发,提出民族高校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的四个可选择的途径:(1)从情报检索入手,根据检索目的,选购国内外的光盘数据库,或与国内外数据库联机进行检索服务。(2)建立有民族特色的数据库。(3)引进适合本馆实际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或子系统。(4)建立民族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并与国内外其它网络联网,全面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对CNKI数据库2004-2014年核心期刊中关于民族认同研究的文献,分别从发文量、关键词、来源期刊分布、作者情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是当前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具有跨学科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研究所发表的期刊质量较高,但仍存在所发表期刊分布范围较窄,研究领域内互动较弱,"民族"和"族群"概念的混淆、缺少本土化分析和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对民族认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创建学科特色的信息资源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开发了"汉英兼容跨库统一检索系统",将原有的四个光盘版数据库加工改造成网络版,建立了2个专题数据库,针对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立了重点学科网络导航数据库,收集了全国各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导航库,建立了"学科导航指南",研制了"教师发表论文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数据库",整合了网上的各种资源,建立了包括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网上书店、出版社等内容的"网络导航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民族历史发展见证的活化石,它承载着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信息。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机制,长期保存民族语言资源的原生性和完整性,而作为实地真实录制的民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就是目前保存民族语言语料最有效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记录和研究该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语料保障,更是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8.
"美声唱法"早已传入中国并已开花结果,但多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体系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是个重大缺憾。因此研究建议采用"移植法"和"嫁接法"来解决创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的问题。"移植法"是引进欧美歌剧,把欧美歌剧逐渐中国化,"嫁接法"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逐步欧美化,是从中国戏曲里"中心开花"式地嫁接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来。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特色数据库,将丰富的馆藏信息广为传播,促进文献流通与利用是中国民族图书馆工作的目标与重点。少数民族文字数据库的建设离不开系统平台支撑,本文结合建库实践,探讨如何根据各馆实际条件及要求,选择适用的系统平台,希冀对民族地区图书馆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民委科研项目"中国民族及民族地区图书馆调查与研究"统计数据为依据,以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的人员数量、学历结构、职称分布为切入点,进行了纵与横多层面的立体比较。指出知识服务视野下,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构建引入广大社会优质人力资源的动态"大人员"结构体系。发挥民族地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世袭艺人、民族语言文字的学者、专家的独特地缘与人员优势,提升其知识服务创新能力,建立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经济利益是指对少数民族生存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经济上的需要和好处。经济利益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利益,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克服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改善生存环境,是现阶段少数民族最基本的经济利益需求。实现和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既要依靠少数民族的艰苦奋斗,也要充分发挥国家在经济利益调节方面的作用,还需要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近代城市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传统政区的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通商口岸体系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政区体系分庭抗礼,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性写照。通商口岸体系形成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总体上说,应是城市体系的“近代化”,而不是所谓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对历史上保安族先民的一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在保安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保安族的民族过程中 ,其民族意识经历了一个潜民族、自在的民族与自觉的民族的变化过程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 ,保安民族内部的自我认同与其他民族对保安民族的认异在这三个过程中起到了促成、维系这一民族的共同体稳定的作用 ,也增强了保安民族的凝聚力 ;保安民族的最终形成是在他们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地区并定居下来后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引发了各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扩大了人们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终身教育思想的意义在于教育过程是连续不断的,其本质要求是学习型社会和教育社会化.因此,构建学习型校园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社会化的最基本要求,而构建学习型校园,需要我们加快立法进度,构建适合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社会化的完整的法律体系;需要我们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顺利接轨;需要我们从学校建设人手,加强管理层面的人文化建设,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专业的特色配置等等.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新农村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新农村是农村富裕和谐文明与农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建设和谐新农村要重点围绕“组织要素”和“利益要素”问题,以民主化、民本化的要求改革乡村两级的治理结构,以均等化、一体化的要求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和谐新农村当下可及的多重视野是,确立一个大前提,从政治上重新认识农民;坚持一个大原则,把权利还给农民;重建一个大基础,将“三农”植入新的法律环境;竖起一个大标杆,重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拓展一条大途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倡导一个大理念,祛除消费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民族文化王国,云南省政府决策要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强省,这就需要加大文化传播活动的力度。语言作为传播中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传播现象里值得人们深究的问题。怎样利用语言文字向港、澳、台地区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是文化界(包括广告、出版系统)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提出综合利用民族化、大陆化的语言和港、澳、台当地语言习惯及网络语言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为响应2016年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提出“将凉山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号召,对“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 行性进行分析,指出“中心建设”存在大众意识淡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中心建设”的科学规划滞后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 强化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大众意识;完善政策及制度体系,规范“中心建设”;注重技术研发,加大资金 (R&D)投入等多种手段,具体围绕“六个基地”加大“中心建设”的力度,加快将凉山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学校意外安全事故进行管理,建立可以综合反映学校意外事故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学校意外事故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某评价学校的安全评价,建立了学校意外伤害事故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族史研究中,族群概念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民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支系"不应是族群的对应范畴.族群迁徙在古代民族中是经常发生的,祖源记忆则构成族群自我认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族群认同"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其共同特性"是由它本身显露的,或者是被认出来的",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就研究族群问题而言,藏彝走廊民族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城市要强调民族多元文化存在的不可避免性,采取多种形式构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沟通的平台;要落实国家民族平等政策,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化管理;要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的难题,保障其合法权益;要培育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达到各民族之间互相包容、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