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官学的设置、书院的创建、专科学校的兴起、乡村社学的发展,是该地区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类型。当时学校教育呈现的特点有四:一是中原文化从巴蜀地区渐次传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二是初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体系,三是地方教育逐步普及,四是区域间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发展改变了土司统治集团的风俗习惯,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深入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今年在委属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讨班上强调指出:高校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它不仅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能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重要的示范、影响和幅射作用.本文就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有关问题略加论述.一、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意义及作用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高校校园文明,是指校园群体(师生员工)在校园环境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相应的文化活动形式和物质文化形态.它包括观念形态层、制度层和物化层三个层次.其中,校园群体是校园文明的主体,校园活动是校园文明的载体,而校园文明的核心内容则是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校园制度是校园文明的保障,物质环境是校园文明的依托.抓好校园文明建设,是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实现育人目的的重要途径.校园文明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学校的总体规划、各类建筑的维护和修缮、校园绿化美化、教学科研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学校的校风、学风、政治气氛、舆论导向,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一年接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全体成员时强调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一定要搞好。一个是经济问题,一个是团结问题。经济是基础。经济搞不好,文化、教育等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因此,把少数民族的经济搞上去是最根本的一条。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帮助,首先是在经济方面。做民族工作的同志要树立第一个观点就是发展经济。要把这个观点摆在首位。离开这个观点谈别的问题,就是本末倒置。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等省区,特别是畜牧区,主要是把畜牧业搞上去。各民族地区都要因地制宜,落实各种生产责任制,搞好多种经营,有的民族地区还要解决外贸出口的问题。要经常研究自己地区的情况,发展自己的经济。(《党的教育》农村版1982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是"乡村建设派"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在乡村建设派众多的"乡建"主张中,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最具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内容主要包括(一)乡村建设的使命:"民族再造";(二)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乡村建设的方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乡村建设的步骤:调查、实验和推广;(五)乡村建设关键:农民化等五个方面.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方兴未艾的乡村文化产业做出深入的理论思考是民族经济研究的新课题.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可以满足多重意义目的的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可能重归主流文化视野并导致新的文化整合.在不断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同时,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乡村文化产业也会使乡村文化的多功能价值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6.
何晓波 《兰州学刊》2013,(12):120-126
民族地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乡村社区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一种农村现代化方式.这种模式既改善了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又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使村民在农村地区就能够分享到与城市生活等值的现代文明.文章把工业乡村发展模式与东部发展得较好的华西模式做横向与纵向、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研究,旨在于总结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蓝日基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和教育。”①江泽民同志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②李鹏同志在这次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说到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以下简称为学校评估),人们普遍关心的是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师资实力等,对档案与评估的关系似乎议论不多,认为关系不大.其实,档案是学校评估的基础和依据,评估促进档案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两者有密切关系.笔者根据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点滴体会谈谈这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同样是一所学校发展前进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把学校办得有特色,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拟结合电白县第二小学的实践,谈谈在办学中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0.
我省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市(琼中、白沙、保亭、乐东、昌江、东方、陵水、通什市和三亚市),有4个少数民族杂居县市(屯昌、万宁、琼海和儋州)的12个少数民族自治乡镇。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占全省陆地面积的50%,民族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六分之一。解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对发展民族教育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我省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我省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远远落后于汉区.如何把我省民族教育搞上去,使之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特区建设的需要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民族地区的有关教育部门和一些乡村学校,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作了调查分析.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管理文化、教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和各种主题文化活动等.本文结合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的发展特点,就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描述和解读,阐明文化是幸福校园的灵魂,以此引领师生精神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启发师生对学校发展道路的认同,引导师生享受教育,追求幸福的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动力.目前,世界多极化、价值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民族冲突和文明冲突日趋尖锐,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学校教育、文化熏陶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探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份重要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同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有机统一的,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通过从校园文化的四个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面临着诸多心理困境,亟需人们的理解、关心、支持和尊重.深入分析他们的心理困境及其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利于促进贫困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不断推动和谐校园乃至和谐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5.
科教兴国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教育为本,靠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的发展。它对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发展落后的状况,加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全国范围内不仅建立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和民族学院,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牧区、山寨大部分都建立了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并根据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族中专学校,培养出了大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原有各层次民族教育的基础上,民族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高、中等教育都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在内地和民族地区的普通大专院校里开设了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从而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和教师队伍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长。1991年与建  相似文献   

17.
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工作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建立和谐务实的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田夏彪  黄丽 《学术探索》2009,(3):134-139
民族礼俗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俗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民族礼俗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过程的活动性)和教育价值(生命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生态保护价值)。从借鉴和反思出发,民族礼俗对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民族学校教育发展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这一社会主题在新疆当地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南疆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中有什么反映?本文借鉴"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以南疆一所九年制民族学校中的校园宣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校园符号背后的意义,展现南疆校园中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的增加,我国大量少数民族离开民族地区流向大中型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并引发其心理健康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为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让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在当地就业,减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子女的发生率;政府在少数民族流入城市应多设立民族中小学校和民族班;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所在学校、社区和村委会乃至整个社会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