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丁纯 《天府新论》2008,(2):40-42
墨子思想中的"兼爱"、"节用"、"躬行",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思想影响深远,特别是他的实践观、草根意识等.墨家思想中的"兼爱",是大爱,这种大爱无等级、无差序、万物同一、不分厚薄.提倡"兼爱",即是提倡和谐.勤俭节约是墨家思想中的宝贵资源,节俭是主体开创事业之本.墨子实践其"兼爱"思想,是在躬行,不是空谈.墨子思想对于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兼爱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爱的重要性;节俭是一个尺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躬行则需要主体具有务实精神,能够在实践中肩负责任.  相似文献   

2.
刍议墨家逻辑的历史命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逻辑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逻辑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成就最高的一种学说,墨家逻辑与亚氏逻辑、因明逻辑相提并论。但是它却远没有像亚氏逻辑那样在逻辑学界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而是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20世纪初的复兴的历史过程。从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的角度看墨家逻辑的历史命运,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它的实用功利性目的,这决定了墨家逻辑具有朴素的直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勾画墨家逻辑的发展轨迹,对当今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建兵 《中州学刊》2014,(5):112-115
现存的墨家典籍中没有"人性"字样,但是不能因此断定墨家没有人性思想。肯认"人性欲利"的客观性是墨家人性思想的基础,但墨家并未断言"人性善"也未宣称"人性恶"。循着墨子与孟子、告子思想的历史线索似可走出墨家人性思想的迷宫,通过《墨经》亦可直观地感受墨家人性观的内涵与意蕴。墨家人性论可简单概括为:人性"欲利";无称善恶。墨家人性思想中"欲"的自然主义与"知"的理性主义的交相辉映使墨家思想呈现出斑斓的异彩。  相似文献   

4.
沈尚武 《兰州学刊》2006,(12):28-30
“交利论”是墨家思想的内在根据。本文主要探讨了墨家的“交利论”,分析出“交利论”中利的来源及利的标准性。“交利论”的人性论基础是“善少恶多”,“交利论”具有主体间性特征,同时“交利论”又是现代市场经济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墨家的语境及语用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墨家对语言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其中语境思想是墨家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正是其语境思想体现出墨家语言的特色:人文性和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出语用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从"兼爱"思想的范畴出发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理论,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有很多契合之处.今天重新挖掘墨家"兼爱"思想中所蕴含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时代和"轴心期",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的和谐社会主张,构成了后世政治智慧的主体,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傅山与墨学     
解启扬  陈洁 《云梦学刊》2001,22(3):53-56
傅山的墨学研究是其子学研究的一部分,既有文字的校释,也有思想内容的阐发.他肯定墨家的兼爱思想,并把"兼爱"与"交利"相连.对于墨家的功利思想也予以肯定,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经世思想.他对墨家的逻辑思想也大力发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延续.他的墨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也具有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墨家学派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学术长河中熠熠生辉,"兼爱,非攻"的思想构成了墨家思想的理论核心,"尚同"、"尚贤"的思想构建了社会运行的良性机制,"节用"、"节葬"和"非乐"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倡俭节约的风尚的形成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明鬼"、"天志"及"非命观"孕育了中华民族虔诚的自然观和奋斗不止的民族上进心与使命感。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墨家思想对于转型农村的建设和治理能够起到价值重构、理念革新、人文回归和公德重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悖论发展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人类发现和构造了各种类型的悖论,其中"语义悖论"是最原始的类型,同时也是当代悖论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在古希腊、古印度还是中国的先秦,都曾产生过"语义悖论"思想.当代中国研究悖论的学者认为《墨经》中的悖论是"半截子悖论",而非严格悖论.墨家辩学的实用目的性和墨家重语义轻语形的语言哲学观是"半截子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代墨学研究,比较中外乃主要路径,成就之外,以比附为比较的现象处处可见.杜国庠对墨家辩学比较研究弊端的批评,多一语中的之言.同时确立了立足墨家辩学本身,从文字训诂、历史分析、先秦文化分析等方面探讨<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方法,这一"以墨家逻辑还诸墨家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正是比较中西时应坚守的基本轨辙.  相似文献   

12.
海秋丹 《理论界》2012,(8):111-112
墨家劳动人权思想对于中国传统人权观的形成和塑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然可以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墨家代表劳动者的利益,重视劳动者的权利,高度重视劳动人权,大力宣扬平等兼爱的天赋人权思想,努力构建劳动人权的内容,探索劳动人权的保护措施。墨家思想,包括其劳动人权思想,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也是世界文化历史上先进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墨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墨学和儒学在战国时代并称为显学,墨学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孟、庄、荀、韩都批判墨家,但是儒、道、法诸家也都重视墨家思想,莫不受到墨家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忽视了墨家思想是不可想像的。我们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道、释,而不认为墨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误解。无论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真相,还是在对传统的反思中从事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墨学都能够提供思想的资源和动力。墨家虽在汉、魏时期为统治阶级所不喜好,为儒…  相似文献   

14.
墨家"和"论     
墨家思想的整个体系,就是和谐体系.墨家和谐思想,建立在发展经济,分财共义的基础上,他的理论基础是兼爱,实现的关键在正长.墨家和谐思想直接启动了历史上大同思想的诞生,又是大同思想的基本内容.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陈江 《南方论刊》2013,(9):93-95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非常活跃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宗法制特点,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墨家思想核心是兼爱,是一种理想主义。它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但两者并非决然对立,有其共异性。由于学生难于辨别,本文就此两点来谈谈其异同,以便使学生吸取其精华,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儒家、道家、墨家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三大流派。墨家在关于最高权威、统治方式和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向儒家道家提出了挑战。与儒道推崇圣人权威,主张礼义或自然之治,倾向于有进有退乃至消极虚无相对立,墨家希望利用"天志"限制王权,肯定平等,强调"法仪",倡导积极进取。从总体上看,儒家道家代表着传统,墨家则蕴涵着现代性。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儒道多表现为一种阻力,而墨家则起着一种呼应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熊辉 《天府新论》2011,(4):141-145
"文协"是抗战时期中国作家和艺术家为了团结抗敌和宣传抗战精神而组织成立的社团。长期以来,人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甚至"误读",忽视了"文协"作为文学社团的本质特征。本文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认为:"文协"是非政党领导的文学组织,进而从构成主体、文学主张和社团特征等方面论证了"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18.
墨家高度重视言语交际的社会功能。《墨子》关于言语交际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条:"择务从事"与"言有三表"。"择务从事"原则体现了墨家的语境观。墨子认为言语交际不仅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交际场合、时机以及交际对象也制约着实际的交际效果。"言有三表"原则是对言语交际内容及目的的规定。墨子认为交际语言要根据历史经验;言语要符合事实;言语交际要有明确的目的。墨家关于言语交际方面的思想原则不仅在当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公正、合理、健康、规范的语言秩序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分析了儒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概括出了功利主义理论内涵和特征,并且从政治学的角度阐释了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20.
“当”是中国古代墨家辩学的核心概念 ,对“当”概念的理解关系到对墨家辩学的认识。依据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的“恰当性”对前后期墨家“当”的分析 ,可以看出墨家“言”的依据标准不是客观事实 ,而是墨家政治伦理思想 ,即符合其政治伦理思想的“言”就是“当”的 ,否则就是“不当”,也就是说“当”要与语境相符合 ,因此墨家的“当”有丰富的语用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