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排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运用De Bruyn分解模型与产业发展和转移动态性指标进行研究:把中国工业污染排放的变化分解为工业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工业规模的增大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增加,而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减少,工业规模的增大所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增加大于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减少。研究还发现工业产业的空间转移导致了工业污染排放的空间转移。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与工业结构:基于Divisia指数分解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菁 《统计研究》2009,26(12):68-73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Divisia指数分解方法进行了改进,推导出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方法。通过将该方法运用于分析我国四种主要的工业污染物发现,规模效应的影响是工业污染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减少污染的最重要力量,结构效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工业污染。进一步地分析表明,不同工业行业之间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行业的不同环境影响而加以区别对待,并积极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工业污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本文研究涉及的废弃物限定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废物(固体废弃物)。一、南京市工业规模、结构、技术水平与工业污染的关系工业污染总量取决于工业规模、产出结构以及单位产出的排污量等三大因素。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排放的废弃物增多;工业生产中技术水平的提高,排放的废弃物减少。由于工业部门间废弃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增加值废弃物排放量的差异性,工业部门结构变化也将导致排污总量的变化,为了定量研究工业污染与上述三个因素的关系,我们以工业增加值来表示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李璇 《统计与决策》2017,(19):132-135
文章利用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工业污染排放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并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外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工业排污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环境治理支出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等,工业产业结构对工业污染排放具有先增后降的影响,而所有制结构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的结构影响与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碳排放系数的角度推导了总量变化的SDA分解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视角构建了LMDI分解公式,从而讨论不同时期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云南省为例,运用云南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以及 4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SDA计算结果表明:消费与投资扩张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源泉,碳排放强度变动效应是节能减排的源动力;LMDI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 增长是拉动云南省CO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能耗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结果,文章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秦瑶  陆昕 《统计研究》2005,22(3):20-4
一、研究背景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 ,工业对重庆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由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对重庆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 ,如工业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等 ,此外 ,环保产业及政府对一部分污染物进行的外部治理只是恢复了被污染的环境 ,并未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这些外部环境负效应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中都没有得到反映 ,造成了GDP的虚增。因此 ,有必要在重庆市开展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核算 ,以正确反映重庆市工业生产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工业发展中付出的环境成本等。2 0 0 1年 ,重庆市作为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唯一的试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指数方法的劳动结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大明 《统计研究》2006,23(6):69-72
劳动结构效应,也称劳动配置效应,泛指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引起各产业劳动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二三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大量增加,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但贡献究竟有多大?这是中国转轨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利用指数分析方法,通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两个指标的分解,完整地刻画了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效应、劳动投入效应、劳动结构效应,对同类研究方法作出了改进。文章以此方法计算了中国1978—2004年各时期的劳动结构效应,揭示了劳动结构效…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通常具有“低排放”和“低污染”等特征,其发展能否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助推绿色发展,目前文献缺乏系统证据。本文以我国28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旅游业发展与地区工业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基于“两山”理论研究旅游业发展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业发展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发展,对工业污染具有显著减排效应,且该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即东部地区和弱环境规制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减排效应更加明显,以及地理经济距离越近的地方溢出效应越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旅游业发展能够显著加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证实了旅游业发展与“两山”转化的关系。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旅游业发展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发展在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失衡中的重要作用,为生态旅游业发展助推“两山”转化提供了科学证据;而且有助于从环境效益视角认识旅游业发展的价值作用,为我国旅游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的空间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成立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面板校正标准误估计方法,对1995~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证在此期间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是否成立.在控制地区人口密度对环境质量影响后,研究发现:基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倒U型特征:基于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N型特征;人口密集化有利于工业废水减排、工业烟尘减排和工业粉尘减排,然而较高人口密度不利于二氧化硫减排.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LMDI方法,采用“三层完全分解法”,对中国1997-2014年的CO2排放总量进行分解,探讨了8大区域的CO2排放特征及其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并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口结构及人口总量6大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文章基于CO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的基本特征,分4个阶段考察了区域CO2排放特征及各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8大区域中,京津和南部沿海地区对全国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小,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在影响CO2排放的因素中,人均产出的变动为主要助长性因素,能源强度的变化为主要抑制性因素,能源结构变动的助长性逐年减弱,并在近年成为抑制性因素;2007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也由助长性因素转为制约性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需要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的技术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省际经济体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对于国家一级碳排放目标的分散控制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一体化分析框架基础上,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湖北省1980—2008年的时序数据建立了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探索影响系数大小和时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湖北省碳排放量具有正向影响,能源效率则具有抑制作用,人口发展、能源价格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变化受自身冲击影响逐渐递减,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效率对湖北碳排放量波动的贡献由弱增强。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都将成为湖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选用30个省域2000—2009年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空间相关性指标检验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利用空间面板自回归和误差模型发现,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形关系,转折点在8.167亿元至11.025亿元人均GDP之间;工业结构比重对碳减排有消极影响,而技术进步、FDI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通过降低工业结构比重、促进新能源技术的革新以及引进外资等能减少中国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使经济增长受能源约束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对生产函数一般性设定的基础上,推导了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阻尼效应的测算公式;通过建立扩展的C-D生产函数和CES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实证检验重庆市1978—2011年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研究发现:在C-D和CES生产函数中,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系数分别高达5.06%和4.53%,阻尼效应非常显著,证实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强依赖性。为此,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治国等 《统计研究》2021,38(12):89-104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影响产业结构的分析思路,将空间碳排放纳入动态最优化模型,理论剖析土地城市化推进的空间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进而将半参数与参数空间模型相结合实证考察不同类型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减排效应,并重点检验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整体上存在倒U型关系,相较于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广度土地城市化,夜间卫星灯光数据表征的深度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倒U型关系更加典型且边际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分区域来看,仅东部地区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保持稳健的倒U型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呈现正向单调关系;长期来看,广度土地城市化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而深度土地城市化则具有持续的促增效果;产业结构在土地城市化发挥空间减排效应的过程里中介作用显著,且这一中介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土地城市化具有空间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效应。本文据此提出,土地城市化推进应基于地方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推进模式,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和协同减排,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渠道,拓展土地城市化空间减排效应发挥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不过区域经济之间往往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空间相关因素,构建产业结构变量的协同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较为显著的外溢性。  相似文献   

16.
何平等 《统计研究》2014,31(7):31-37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实现数量上的高速增长和产业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其增长方式、增长质量和效率已然成为新时期的重大问题,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考察无疑在上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清楚辨析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优化进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具有较明显的高度化发展态势;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并不明显,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进程并不一致,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促进作用”的优化效果。在通往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ICT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机理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与通用目的技术,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其基本机理是:大规模ICT资本投资、ICT生产部门生产率迅速增长以及ICT对传统产业部门的大规模信息化改造,将显著提升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增长核算模型和两部门模型,在测算我国ICT生产性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对ICT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我国ICT资本投入增长迅速且资本深化效应明显,ICT资本对经济总产出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ICT产业TFP增长率显著高于整体经济平均水平,且对整体经济生产率提升作用逐渐强化;ICT产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带动作用较明显,但溢出效应尚不显著且存在一定的时滞;相较于ICT制造业,软件业对其他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为此,应着力提升ICT投资效率,强化ICT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进一步深化ICT融合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若干思考白雪梅赵松山ABSTRACTTwoissueswerediscussed.Thefirstoneishowtomeasurethecontributionoftechnicalprogresstotheeconom...  相似文献   

19.
董直庆  王辉 《统计研究》2021,38(10):48-61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机制和“两难问题”。结果发现:市场型环境政策有效且存在跨界减排效应,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其碳减排效应逐年增强,而且同期本地碳交易政策实施可以形成邻地示范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地区技术水平,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发展,实现地区碳减排,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最强,约占总体减排效应的36.9%,而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11.6%。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克服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问题”,同步实现碳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容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Grossman污染分解方程进行拓展,加入了人口增长效应、收入效应,并对技术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建立了新的污染物分解动态方程,以探讨影响污染物排放量的各种效应。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中国1985到2008年S02排放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人口增长效应是S02增加的重要原因;技术效应对减少S02的排放起到的作用逐渐加大。因此,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影响污染物排放的因素应该考虑到人口的规模效应。另外,国家需要继续加大能源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来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