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斯 《老人天地》2013,(11):34-34
在先秦史学界,一直有“秦出东夷”和“秦为西戎”两种观点。比如,历史上,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就认为,秦人出自西方。而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等人的研究,则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  相似文献   

2.
对于大部分职场人来说,工作以后拿出业余时间读书已是奢侈,那么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职场人有没有打算去学国学呢?他们是否认为国学有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呢?智联招聘推出的"职场人学国学特别调查"显示,超过九成职场人对国学有兴趣,超过四成职场人愿意花钱学国学.  相似文献   

3.
王雪 《现代妇女》2014,(6):323-324
国学的近代概念萌芽于20世纪初,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新鲜"概念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诸学人的多样阐释,使得国学逐渐成为一个几乎包含中国传统学术全部的广阔概念,而狭义来说,国学可以是中学、儒学、国故学、文学、文字学、史学等,这些争论体现了危殆国情中学人在传统经典中寻求救国方略和重塑民族自信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交际》2008,(4):4-4
在北大,国学大师刘文典是与辜鸿铭齐名的怪人,他放浪形骸,狂傲不羁。但是他又不畏强暴,不媚时俗,坚持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注重气节操守的传统。1937年,北平沦陷,日本方面请刘文典出山教学,并在伪政府中任职,他断然拒绝。他本来精通日语(早年留学日本),但在日寇面前却不讲一句,他以"发夷声为耻"。他还因四弟刘管廷在冀东某日伪政府谋事,将  相似文献   

5.
变迁之下的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西方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后,清政府国难当头,内乱不止,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亡运动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留学的大门也被匆匆开启。1872年,容闳组织第一批幼童远赴美国求学。目的是"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30名留学生经过在美国生活学习,回国成为当之无愧的"栋梁之才",这其中就包括詹天佑和后来成为国务总理的唐绍仪。  相似文献   

6.
不知何时起,国学再度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语。从中小学的"复兴国学"热,到央视的论语讲座,均可见一斑。说到"国学",这话题未免太大了些,非我等所可尽知、所可驾驭。然而从小也算深受传统文章诗词熏陶,由小学时代蔡东藩的二十四史通俗演义起步,继而多方涉猎,一度是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直到日后触及西方文化的一些皮毛,在"震惊"之余,才忍不住重新审  相似文献   

7.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44-44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直至今日。这种现象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随着国家对国学文化的大力弘扬,国学经典教育担负着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任。国学经典教育蕴含着"为国为家,为人为学"的时代精神,为公民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保证。因此,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在现行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展开对邯郸市幼儿园国学经典开展情况的现状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分析邯郸市幼儿园国学经典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优化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伴随西方经济、政治上的侵略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挑战。在面对这种文化危机的情况之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传统学术、武术、医学、音乐、美术等纷纷出现了“国字化”现象,于是国学、国术、国医、国乐、国画等名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在中国的深入人心以及国粹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文中试图对这些现象和原因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中国应该为西方社会的大锅饭买单吗?》说,西方经济发展正面临巨大困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中国发展造成,因此要求中国采取一些人民币升值等措施来解决西方经济问题。其实西方经济问题是西方"大锅饭"造成的。如果不能挣脱不合理的社会保障模式的枷锁,西方经济难以摆脱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1.
国学最近有点"热"。一家网站"网罗"近百位国学专家,办起"国学博客圈"。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在上海争相开设面向企业家的"国学班"。国学一派热闹景象,引来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国学"快餐化"的问题讨论热烈,到底需不需要"国学快餐"成了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国学走向世界的新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论述了国学古为今用是中为洋用的前提——要想"走出去",先要"走过来",提出了以类书学和辞典学为理论基础,以主题词和关键词为索引条目,以足资借鉴、堪为引用的语段为核心内容,以多语译释、中外比较、智慧人类为终极目的的国学辞鉴语料库编纂创想,总结了二十多年的编纂探索经验,给出了以高性能现代化搜索引擎Elastic Serach(ES)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实施方案,列举了多个优于传统搜索的特性。既有宏观的理论意义,又有微观实践价值;既有广泛的实用性,又有切实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学不自觉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话题,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现在几乎成为全民性的话题,教育、出版、媒体等都竞相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见诸行动,几乎形成了一场国学"圈地运动",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国学的"复兴"和"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的回顾 现代社会学传入中国,即使从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一九○三年出版之日算起,至今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严复作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译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社会学著作的目的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严复认为西方社会学的特点在于从事实的观察、归纳出发来认识社会,并用  相似文献   

15.
徐殷 《职业》2020,(3):55-56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西汉淮南王刘安等著《淮南子》亦见"物理"一词。晚清,物理学包括在所谓"格物学"之中,"格物"二字是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格物致知"的简称,当时的格物学是指除了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农学以外的所有自然科学。从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最初曾由希腊文音译为Physica,把物理学音译为"费西伽",物理学理论从清代晚期,废除科举制度后,系统地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墙只存在了三百多年,在中国城墙史中是较为短暂的。与内陆郡县城市的城墙不同,上海城墙经历了因“夷”而建、因“夷”而拆的兴废历史,并且其功能和象征意义也随着城市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在外在形态上,中国传统城市与西方近代城市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城墙上。城墙是中国传统城市的城防工具和政治统治权威的象征。元朝上海以镇升县,原本无城。明嘉靖年间,海防废弛,倭寇数次骚扰,城墙由此修建。晚明的上海城墙可以说是防卫海寇的军事功能和作为中华文化、帝国统治之象征的统一体。近代上海开埠后,租界日渐崛起。在上海城墙日渐失去…  相似文献   

17.
国学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诸子百家等文化形态。国学在当代中国人文教育教学中拥有的文化价值不仅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基于南海争端战略传播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中国南海问题持续引起国际关注.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不容乐观.当今国际博弈是场"总体战",是国家力量在自然空间、技术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总体对决.所以,左右世界客观认知,争取人心向背的国际"战略传播",决不能缺席.在信息时代,战略沟通与传播极为重要,影响时局的不仅是军事行动的胜负,还有新闻报道场域的较量.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国家军事、外交、安全、经济等战略部署的同时,配合精制、系统、长效的"战略传播",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9.
解若兰  喻鹏  王越 《安家》2009,(9X):58-67
中国崛起的世纪,经济腾飞的世纪,文化复兴的世纪;国学风靡的时代,审美觉醒的时代,建筑回归的时代。步入盛世的中国在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空前强烈的时代背景下,清醒而坚定地向传统文化寻找根源、脉络与方向,中国建筑也开始清醒而坚定地回归中式传统与国学文脉,真正拥有传统文化之魂的"中国建筑"正在由梦想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近些年我国人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也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自然形成。西方哲学中不仅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还有一些人性与民族意识的学者论,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会局限于中国学如何去学习西方学,也不会妨碍中国学的进步和发展。西方哲学中国化和西方哲学的研究理论更崇尚的是站在高维度去展望世界,进而使得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能够具有更多的自信。下面笔者将会针对"中国化"表述方式的历史根据以及有关具体的"中国化"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最后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成果进行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