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敏 《统计教育》2006,(2):19-23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本文初步设计了一套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以期能够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相应的统计核算体系,文章详细评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提出的两种基本核算模式--绿色GDP核算模式和物质流核算模式,认为物质流核算模式是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可行模式,并在我国目前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向书坚  平卫英 《统计研究》2008,25(11):79-84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呼唤相应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文章详细评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提出的两种基本核算模式——绿色GDP核算模式和物质流核算模式,认为物质流核算模式是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可行模式,并提出了在我国目前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型社会体系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推进.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数字的增长上,从根本上说,更是一场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这场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各国对经济资源循环再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国民经济的增长源泉和要素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生态化,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等特征。本文力图从循环经济应体现一种哲学观、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观,循环经济活动不可忽视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经济应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新的视角,来审视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高级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的经济行为而探索出的一个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经济发展形式: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形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形式;循环经济发展形式。在第一种形式形成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生存规律认识不清,强调人对自然界征服和改造的能力,造成了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滥开采和滥使用的情况,又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界,形成了经济活动的恶性循环——“高开采、低利用、高污染”的局面;在第二…  相似文献   

8.
论循环经济立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循环经济与法 (一)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将“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提出。按有关规划,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第二次转变增长方式的开始.那么循环经济是如何定义的?发展循环经济为何是必然选择?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办法又是什么,本文谨做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考虑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构建了一套三级叠加,逐层收敛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即根据3R原则将准则层划分为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等四个模块,之后采用序数效用法则改造后的AHP方法来确定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收集我国2000~2008年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发现2000~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基本上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但四模块指数变动趋势有差异,说明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下,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国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在我国,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何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 Pearce和R. K.Turner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循环经济是将环境这一因…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考核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定量标准。从循环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理出发,从物质流分析的视角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展开相关实证分析,力图由点及面,为中国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面向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华茂 《统计与决策》2007,(14):119-121
循环经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而区域循环经济更是重点之重。本文在分析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并根据区域特点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后还构思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战略。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风娥 《统计与决策》2005,(22):120-122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本文论述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节约能源有关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出现的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对于促进全社会失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旅游循环经济框架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和限制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最后提出了旅游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知识卡片     
曾俊林 《四川省情》2005,(10):40-40
循环经济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而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赵峰 《统计与决策》2007,(13):88-90
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必经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指明方向,提供政策上的指导。然而,纵观当前关于城市循环经济的评价研究大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①评价是静态的,不能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及时跟踪,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高效新型的经济模式.同时也是实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河南省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成果以及发展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做出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证明,循环经济切合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做法却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内在要求,通过分析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因和内容,探讨建立良好运行机制的途径,寻求发展的动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