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个印欧部族在亚洲寻找一个家。这个部族与众不同,明显地缺少能力和活力,其后裔说一种称作“吐火罗语”的语言。由于生性孤独,他们选择了遥远的亚洲腹地——位于中国新疆天山脚下大漠北边的一串绿洲为其永久居留地,因为那里少有或没有争逐。当汉人于公元前一世纪首次遇到该族时,他们未能象对他们的北方和东方邻人那样,辨认出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无法给出。甚至今日,在我们关于中亚历史的知识已在本世纪大量增长的情况下,我们仍未能给这个部族命名,连其语言学称谓“吐火罗语”也还在争议之中。为了避免混乱,我将不用“吐火罗人”,而用“讲吐火罗语的人”这样一个语词来代替。  相似文献   

2.
只有对照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对照过去,我们才能完全理解现在。——E·H·卡尔(《什么是历史?》,1964年)斯里兰卡目前存在的民族问题是本文写作的背景。居主导地位的讲印度-雅利安语的僧伽罗族人与讲达罗毗荼语的泰米尔族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处于紧张状态。这两个民族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不同的种族。僧伽罗人称自己是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泰米尔人的祖先则可追溯到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用“雅利安”和“达罗毗荼”来表示不同的种族是很不科学的。这种术语只用在语言学著述中。僧伽罗语属于印欧语系,或者属于雅利安语系。而泰米  相似文献   

3.
吐火罗人的命名及其历史活动是中亚、西域文明史中争论最大的课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东西方各种文献中有关“吐火罗”一名的不同译写形式,说明历史上的吐火罗人曾在不同的时期活动于不同的地区,并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暗示出他们可能存在的大范围的频繁迁徙活动。这一点应是从总体上把握吐火罗人的历史活动及其文化遗存,全面认识吐火罗人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冯建勇 《民族研究》2022,(1):133-142+146
贯通式的“中国民族史”的编著,孕育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自清末发轫,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1928年)系中国较早冠名“中国民族史”并系统叙述“中国民族史”的通史体、综论性著述。该书出版后,罗香林对其进行了学术评议,提出从“纵的叙述”和“横的叙述”两个面向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梳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可以发现,罗香林有关中国民族史“编法”的建议与后来一些学者对中国民族史的认知和书写不谋而合。以王著《中国民族史》修订版(1934年)为例,该书尽可能在既有研究框架范围内重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表明王桐龄一直在探索适宜的中国民族史“编法”,加强了中国民族史“横的叙述”;吕思勉、宋文炳、林惠祥等著《中国民族史》,则将诸民族史“各为专传”,推进了对各民族历史的“纵的叙述”。时至今日,为阐明“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罗香林提出的“两种面向、三个问题”,尤其是有关加强“横的叙述”之建议,对于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开展仍具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7年3月18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社会科学部民族问题学会和《苏联历史》杂志编辑部联合举行了题为“苏联的民族过程:总结·趋势·问题”的圆桌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所、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苏联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以及国立莫斯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来自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哈萨克、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等共和国的学者。会上发言者共25人。  相似文献   

6.
比较语言学、体质人类学乃至分子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吐火罗人属于印欧人种,为古老的原始印欧人群(Proto-Indo-Europeans)中的一支.吐火罗人原居地可能在中欧或东欧某地,大约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上半期,他们从自己的同胞中脱离出来,经过黑海草原和中亚草原,逐渐向东南迁徙、发展到中国西北地区.整个迁徙过程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  相似文献   

7.
《元史·氏族表》清代学者钱大听(1728—1804)根据(元史》、各地方志和私人文集编撰而成,是一部叙述有元一代蒙古、色目诸族历史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典籍。包括“蒙古表”、“色目表”。其中“色图表”里又有“回回表”,记述25个回回世家,其中补充列入《元支...  相似文献   

8.
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早在 1941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中就指出 :“中国的回回 ,原来是元时波斯等地的回回人迁移到中国来的。”这个结论无疑基本上是正确的。据李松茂教授《回族研究史四十年》介绍 ,《回回民族问题》一书 ,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 ,由毛主席批示“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的《回回民族问题提纲》编写 ,并经中央宣传部审查同意出版发行的。回回一词曾泛指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 ,并不是说凡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回族。研究回族的历史 ,往往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远在唐宋时期 ,即有不少…  相似文献   

9.
一、序言曾繁荣于古代阿富汗北部广大地域,并由此而产生出“吐火罗斯坦”这一地名的“吐火罗族”,与印度、波斯及后魏、隋唐时期的中国有过密切交往,在中国佛教发展上起过重大作用。这一民族在中国古文献中又记作兜佉勒、兜呿罗、吐呼罗、土壑宜、吐豁罗、睹货逻等,在梵语佛典中称为 Tukhāra。但其历史尚有许多不明之处。那是因为在中国史籍中虽然  相似文献   

10.
作者紧跟着W·B·亨宁的思路,利用比较丰富的语言学资料和历史文献,试图揭示吐火罗人的祖先在古代中东范围内分化、扩散并逐渐迁徒到欧亚大陆的各个地方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1.
王兴刚 《民族研究》2004,(3):105-105
20 0 4年3月2 6日,《民族研究》编辑部与西南师范大学在西南师大桂园会议室举行了题为“西部大开发与西南民族史研究”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刘世哲编审、马骍编辑,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黎小龙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张诗亚教授、王德清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张明富教授、蓝勇教授、张文教授、徐难于博士,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喻遂生教授,以及上述院所的部分师生,共计2 0余人。会议由副校长黎小龙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西部大开发与西南民族史研究”议题展开讨论。刘世哲编审首先介绍了《民族研究》杂志的办刊…  相似文献   

12.
仙人柱     
仙人柱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的音译。意即“遮阳光的住所”。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游动性帐幕。汉名“撮罗子”。《北史》中早有“用桦皮盖屋”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的游猎者尚居此种帐幕。它用木杆搭架,高约一丈,直径大小不等,呈伞形...  相似文献   

13.
刘克甫谈汉民族研究与民族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甫(M.B.)的名字,在中国民族学界并不陌生。他作为一位深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家和民族学家,近二十多年来一直主要从事汉民族的研究。他的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汉族的亲属制》以及与其他学者合著的多卷本《汉民族史》(已出四卷)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他最近就民族理论问题发表的一些看法,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刘  相似文献   

14.
一、近年来关于“瓯脱”一词的讨论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何星亮的《匈奴语试释》,其中第十七个词是“瓯脱”,作者认为此词译自匈奴语中与哈萨克语[(?)]同源的词,其词义为“住所”、“定居地”。近年来,《民族研究》杂志上又发表了几篇关于“瓯脱”的论文,有刘文性的《“瓯脱”释》(1985年第2期),张云的《“瓯脱”考述》(1987年第三期)。因为“瓯脱”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语词,所以存在原意不明的问题。《民族研究》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历代及现代学  相似文献   

15.
一 新疆自古以来接触过三大语系,即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洲通古斯语族;印欧语系,这一语系中与新疆关系较密切的是伊朗语族的东伊朗语支,如粟特语、花拉子模语、斯基泰语、安息语、塞语、吐火罗语,另外还有梵语等;汉藏语系,这一语系中与新疆有关的是汉语、藏语和唐古特语等。  相似文献   

16.
王丹 《世界民族》2001,2(5):35-44
19世纪著名的俄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阿·阿·沙赫马托夫 (А .А .Шахматов)指出 :“斯拉夫民族生存之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是发源地问题”。①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 ,这个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为学术界尤其是史学界所关注。根据斯拉夫学的传统来看 ,对斯拉夫人起源的考察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 1 )对斯拉夫人发源地的考察 ;( 2 )对斯拉夫人形成年代的考察 ,即古代斯拉夫人何时从印欧人部落群中分离出来 ,直到对斯拉夫共同体分化为东、西、南三支所作的断代 ;( 3)对古斯拉夫民族的同一性 ,即语言、文化等特点的研究。② 这三个方…  相似文献   

17.
民族素质问题,近几年才引起学术界个别学者的重视,并开始着手研究。金炳镐先生在《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2期发表了《民族理论学科发展问题浅见》一文,首次提出应把民族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谈到民族理论学科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时提出:“把民族作为一个历史的、能动的物质因素,放在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中加以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揭示民族自身的基本特征和属性,揭示民族内部基本结构和民族的基本素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T·C·沙德瓦卡索夫发表的这部专题著作(《费尔干纳盆地的维吾尔语》卷一、卷二,阿拉木图1970/1976年版),是中亚及哈萨克斯坦各民族民族学研究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苏联维吾尔人现在有两种土语——谢米列奇耶语和费尔干纳语。近年来研究得较少的正是维吾尔语的费尔干纳土语。T·C·沙德瓦卡索夫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元代在罗罗斯设置土官宣慰使一事,是解放后民族史学界展开争鸣的学术问题之一,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本人发表了《元代罗罗斯土官的建置和评价问题》(以下简称《建置》)一文,谨作引玉之砖而已。《民族研究》1980年第5  相似文献   

20.
《试谈马王堆一号、二号汉墓的族属问题》一文在《民族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之后,引起史学界的广泛重视,认为这是运用民族学资料去研究、解释出土文物迈出新的一步,向考古学和研究民族关系史方面提出了新课题。许多学者在百越民族史,苗、瑶史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