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超脱历史 应当怎样理解汉民族先民被掳掠、被奴役的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呢?民族征服、民族奴役显然与人们固有的爱国情绪相抵触,犹如水火一般难以调和。爱国主义的价值是永远存在的,没有普遍的爱国主义,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而为了照顾爱国主义情绪而去否定或粉饰历史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2.
你祭拜的黄帝他不是汉民族,他也不说汉语;夏商周秦的创建者们都不说单音节的汉语;蚩尤是金发碧眼的印欧人种;汉民族是奴隶出身,他们原本不在黄土高原上;华夏文明是狂暴的黄河投射出来的影子;礼制的本质是奴役,造就根深蒂固的奴性;丝绸之路其实是一条文明之路;汉字起源于多音节的阿尔泰语,甲骨文原本是多音节读音;古代汉语是古人说的"洋泾浜英语"……当你听到这些话、读到这样的文字时,会惊诧不已,会觉得这些简直是信口开河,是天方夜谭,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哗众取宠,是对华夏文明史知识的无知和轻慢。然而,这些恰是民间学者徐江伟所要告诉读者的。徐江伟近作《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未出版)从人类学和语言文化学的维度契入,考究了东方文明起源、华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作者以全新的理论视角,试图揭开有关东方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真实的历史之谜。其立论是高远的,想象是大胆的,推理是审慎的,结论是夺人耳目的。或可说,徐江伟的研究对华夏文明史及汉字史的传统研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值得学界关注。本刊从本期陆续选刊《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部分内容,期待反响。  相似文献   

3.
一、封建的本义 中国古籍中的"封建"并不是指一种意识形态,封建原本是先秦时代游牧奴役农耕的一种方式,这就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封建"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华夏文明始自“三皇五帝”,距今已过五千年。  相似文献   

5.
一、龙的起源 龙由猪而来,有猪崇拜习俗的女直先民创造了龙,龙的确不是农耕汉民族先民固有的图腾,解读女直先民的猪崇拜习俗,可以成为打开华夏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有惊人的远征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成吉思汗蒙古人东征西荡的历史中看出来:成吉思汗征服金王朝命脉重地辽河流域后,即命大将“谜不台”和“省别”率军进攻朝鲜半岛,蒙古骑兵很快就征服了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携宗室后妃退守到一个海岛中去了。在东征的同时,成吉思汗已经在筹划他的西征了,刚刚返回蒙古高原的速不台和者别又被任命为西征先锋挥师向西进发。  相似文献   

7.
一、从改娃看单音节化的不可抗拒性阿尔泰游牧民族说多音节语言,他们的族名姓氏几乎都是多音节的,但入主中原之后最终都放弃了古老的多音节姓氏,改为单音节汉姓了。即使暂时以多音节状态停留在汉姓中,汉姓中的双姓姓氏历史上也呈不断减少的态势。是什么力量促使改姓现象发生的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双姓慢慢消失的呢?应知这些多音节姓氏原本是身份地位的符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8.
默雷 《社会科学论坛》2012,(12):245-246,249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是一本触目惊心、完全颠覆人们原有的华夏文明史观的著作。仔细阅读后,在感叹作者思考的无所羁绊、下笔的雄略大胆之外,又会发现其披沙拣金、抽丝剥茧般的  相似文献   

9.
一、礼的起源 “礼”(褴),象形会意字,本义是祭祀,器皿“豆”上面摆放着供品,祭祀之时,享祭的祖先牌位位置有定数,前后高低都有定分,因为历代祖先也是有高低等级的。另一方面,参与祭祀的入所站立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规定,所有人都按照血缘关系不同立于祭坛的不同位置上,这就键“礼”,其引申义就是尊卑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从友人丁东处见到徐江伟先生的书稿《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起源》,一看各章节标题,立即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通读之后,此书果然让人耳目一新,遐想联翩。  相似文献   

11.
王健 《殷都学刊》2002,(4):12-19
古代国家的政治疆域是统一王朝中央权力控制下的、具有大致范围的政治统治区域。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平行并进式”特点 ,决定了夏商周三代政治疆域的传承与包容关系。三代政治疆域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一、政治疆域的模糊性和多变性 ;二、早期国家政治疆域中的数都并存意义 ;三、政治疆域中的“点”、“面”与“虚”、“实”关系 ;四、三代政治疆域统治传承的法理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布局,表达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培元固本的主体自觉意识.中国地域辽阔,生态复杂,民族众多.生态文明作为“人和”问题,不仅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为用,还要有各地、各民族及其文化的能动参与.基于中国国情,结合学科新知,将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的区域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相结合,以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导向,构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中国学界、政界凝聚力量,实现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联袂建设,达成民族团结与美丽中国携手同行的生态政治学共识.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蕴含着浓烈的乡土文化精神,这集中表现在他们采用乌托邦话语描摹的方式上,他们将乡土视为城市文明压抑下的精神憩园和民族国家想象的书写载体.具有宏阔的象征性和历史寓言性的乡土乌托邦负载了第三代诗人重建人与生存之根的联系、营造诗意栖居地、修正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的沦落、护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冲动与渴望,代表了他们对一种超拔的精神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三代是儒家政治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素为儒家士大夫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回向三代"去追寻中华文化的元典精神,探索儒学的真实意蕴成为了历代儒家士大夫的坚定信念。郭嵩焘作为有着深厚儒学底蕴的儒家士大夫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以"三代之治"来批判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还以"三代之治"来观照西方文明,并把西方文明纳入儒学的框架内来考量。郭嵩焘"回向三代"的理想诉求体现了他对儒家最高理想的深层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也表明了他的思想趋于返本与开新之间。分析和总结郭嵩焘"回向三代"的理想诉求,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既需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更需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结构理论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被运用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论断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节器发展的新思想,开创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给我们送来了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良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 ,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特色鲜明、相互贯通、体系完整、适应不同时代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为了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就民族问题阐述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全面的概括、理论的抽象 ,以更好地指导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