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刻石《禹迹图》现存两块,一刻于刘豫阜昌七年(1136),一刻于绍兴十二年(1142),分藏于西安、镇江两地。1980年,曹婉如提出此图是沈括编制的,随后刘建国在《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一文中赞同这一观点。1984年,我写了《<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的短文,提出六条理由,否定了沈括编制《禹迹图》的说法。最近曹婉如又发表《再论<禹迹图>的作者》一文①,重申了原观点,补充了一些理由,对我提出的个别问题作了解释,但对我所说的其它理由则未涉及。拜读曹文以后,我更加确信沈括决非《禹迹图》的作者,兹再申论如下:一、图的名称:要确定《禹迹图》的作者,最直接的证据应当是图本身的说明,可惜这两件石刻都没有署作者的姓名。退而求其次,从文献中找到谁曾作过《禹迹图》的记载,也可以推  相似文献   

2.
唐圭璋先生编《金金元词》中,据明注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八,收入元人题《碧梧苍石图》“清平调”词十六首。1983年11月,我在故宫见到《碧梧苍石图》真迹,录下画中可见之题词。今将其中可资补正的材料略述于下: (一)此图为元人陆行直作,水墨立轴,画两株梧桐与一块顽石,故名《碧梧苍石图》。 (二)图上方有明代刘稽(绥轩)跋语:“……《碧梧苍石>一幅,姑苏汾湖湖天居士陆行直甫之  相似文献   

3.
刘国钧先生《中国的印刷》(1979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本)16页说:“到了十八世纪(清代)时,除了某些带眉批的书籍外,分栏的书籍就看不见了。”按:版面正文的分栏书籍,宋元明有,清代也有,并不怎么少见。如我藏的咸丰元年(1851)福州鼓山刻本《牧牛图颂》,就是上图下文,那是翻刻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姑且不论。《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附录二;“《绣像汉宋奇书》六十卷,清兴贤堂刊小本,图像四十叶,上《水浒》,下《三图》”,“《合刻天花藏七才子书》:聚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祁小山与霍旭初合作出版了《丝绸之路·新疆佛教艺术》(新疆大学出版社,176页,刊图530幅,10万字,中英日文对照),2008年祁小山、王博出版了《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全书304页,刊图1360幅,12万字,中英日文对照)。2016年1月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祁小山和王博合编的《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续)》,本书为大16开、434页的画  相似文献   

5.
一、绘画作品 编号96:《湖上泛舟图》 编号97:《石》 编号98:《青峰江上图》。以上三幅刊载于《逸经》文史半月刊第十三期(1936年9月5日出版),原为杨沧白所藏。前两幅画名为笔者暂拟。 编号99:《蒹葭图》。刊载于台湾《中外杂志》,刊期及出版年月日待查。 编号100:《苏玄瑛龙华归阵图扇》。载汪宗衍《广东书画征献录》,香港大同印务有限公司承印,非卖品,内部交流。(此为马以君同志提供)  相似文献   

6.
台湾学人江兆申先生所著之《文征明与苏州画坛》中介绍苏州名人王祥时谓 :“父著 ,善医 ,富收藏 ,与祝允明有瓜葛亲 ,所来往皆一时名人。唐寅曾为之两作款鹤图。”(台北《故宫丛刊》甲种之四 ,1 977年 1月第一版 ,六十二页 )同文中又在记叙唐寅《款鹤图》时云 :“(款鹤 )名著 ,乃王祥之父。”(同上 ,四十一页 )江先生在文中认为王祥之父名讳为“王著” ,其与祝允明的关系只是“瓜葛亲” ,其资料据称来自唐寅《款鹤图》卷后谢希曾题跋 :“款鹤名著 ,精医术 ,与枝山为姻亲 ,而与六如友善。”(此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江先生此论对王款鹤的一些…  相似文献   

7.
豫章旧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章自汉高帝六年(公元前二○一年)置郡到唐中叶正式废止,共有九百余年历史,然而为其修志者,直至明代仍大有人在。据历朝正史《艺文志》、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所收书目初步统计,从三国到明代以豫章为名的地方志书共有十六种二十一部之多,它们是:《豫章烈士传》、《豫章旧志》(二部)、《豫章旧志后撰》、《豫章记》(三部)、《续豫章记》(二部)、《豫章古今记》、《豫章旧图经》、《豫章西山记》、《豫章职方乘》、《续豫章职方乘》、《豫章  相似文献   

8.
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二云:“原明顾鼎臣编、吴承恩补《状元图考》:胡广一首,曾启六首,周孟简二首,萧时中二首,商辂五首,柯潜二首,程敏政五首,吴宽六首,朱希周三首,杨慎五首……”,(1984年中华书局铅印本页七一)共收56人,126首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这56人不全是状元,状元仅有81人,1甲2名的如程敏政等有5人,1甲3名的如周孟简等有13人,2甲1名的如唐顺之等有4人,2甲8名的有田一(亻隽),冯梦祯二人,2甲17名的有章懋1人。按吴承恩订补《状元图考》,不见于刘修业先生《吴承恩著述考》、《吴承恩论著杂事考》、《吴承恩年谱》(收入1958年作家出版社《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和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本《吴承恩诗文集》附录)。也不见苏兴《吴承恩年谱》等书。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又一著作。顾鼎臣字九和,昆山人,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子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十八,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迁礼部右侍郎,寻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卒于宫,谥文康,著有《未斋集》二十二卷。顾鼎臣编,吴承恩补《状元图考》未见传本。然法式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应中华书局之约校点顾祖禹辑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发现《纪要》所载明代贵州地方行政建置年月与《明史地理志》(以下简称《明志》)大有出入,少则一二年,多则十几年,两者相差甚多。且年月记载有异者非一府一县,粗一统计,竟有五十三处之多。这种情况:在明代两京十三布政司中是少见的。为了弄清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判断其是非,我又集《明实录》、《明史稿》、《寰宇通志》、《明一统志》、《贵州图经新志》、《清一统志》(即《嘉庆重修一统志》)、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等书与之稽考,发现《纪要》与《明史稿》、《贵州图经新志》、《清一统志》等大体一致,而《明志》与《明实录》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入声消变问题,在宋代反映比较突出。从《七音略》(1162年)把入声铎、药兼承阳、唐和豪、肴之后,就被看作是入声消变的开始。之后,《四声等于》、《切韵指掌图》、《起数诀》等宋代中晚期韵图,均以入声字兼与阴,阳声韵字相配,表明了此时的入声韵尾  相似文献   

11.
北宋宣和(1119~1125年)以前制作的《太子下生经》是以唐代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为纲,参酌《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佛经、《太子成道经》等变文和佛传图而编撰的。《太子帧》有可能就是根据《太子下生经》绘制的。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摩尼诞生图》是根据唐以来流传于江南的摩尼降诞故事而制作的元代摩尼教绘画。其所据之主要文本当非《老子化胡经》。  相似文献   

12.
对墨子生卒年,汉代有几家比较重要而影响较大的说法: (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只有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井孔子时,或日在其后。”(2)刘向:“在七十子之后。(《史记索隐》引《别录》) (3)班固:“在孔子后。”(《汉书·艺文志》) (4)张衡:“当子思时。”见《后汉书》本传引张衡《论图耩虚妄疏》云:“公  相似文献   

13.
王弼籍贯考     
1979年出版的《辞海》“王弼”条说他是“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实误。阅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八《王弼传》注说:“《世说(新语)》注引《弼别传》云:‘弼山阳高平人’。又同书卷六《刘表传》注说:“高平见《武纪》建安十八年,又互见《王粲传》,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府邹县西南。”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64—65图,山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详于言山、言水,略于言海,谓之“山海经”名似不正,故辨之。(一)由《山经》五方山系的走向状况及所述山名可考可知者,可以肯定《山经》所载之地域为今之南起江、浙,北至豫、晋,西起陕,东至鲁的多山丘陵地带。而《海经》并非言“海”,所谓“海外”、“海内”之“海”是被作为欲述主体的“位置”的“座标”,其本身并非“主体”。《山经》、《海经》所载“山北海南”的地貌特征符合中国“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地理特点,此实为远古先民对我国古代疆域原貌的真实记录,非“虚构的神话”。(二)古人关于“方位”有三类体系,即“四方体系(东南西北)”、“五方体系(东南西北中)”、“《河图》、《洛书》体系(北东中西南)”,其中,“四方体系”、“五方体系”乃东部初民“天象观感”的“自然主义”产物,“《河图》、《洛书》体系”是从哲学义理角度对人类文明所作的精辟概括。《山海经》采用“四方”“五方”体系,尤其是《大荒经》用“东南西北”体系,可征《大荒经》为《山海经》的最初文本。(三)《山海经》之“始态”只是“图”,是太古初民之岩画的摹本。“文”后图而作,是对“图”的直观的描述与解释。《山海经》成书的历程是:初“由图生文”(“图文异处”)、“图”亡“文存”;复“由文生图”(“图文异处”)、“图”再亡而“文犹存”;再“由文生图”(“图文合壁”)。  相似文献   

15.
正郭毅生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之一。其中第53页"太平军北上湘鄂东取南京图"关于太平军由郴州北进长沙的标注有若干需要商榷。太平军于咸丰二年(1852)四月自广西挺进湘南,七月初三日(8月17日)占郴州。七月初七日(8月21日)  相似文献   

16.
《南诏图传》是遗留至今的最古老的南诏文物,在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前即已绘制成,距今一千一百年左右。《南诏图传》(以下简称《图传》)由画卷和文字卷两幅长卷组成,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画卷纸本彩绘,长约5.73米、宽约0.3米。画卷以相互有或多或少联系的几组画,连贯地描绘了:观音幻化为梵僧,三次向南诏奇王细奴罗、兴宗王罗晟家乞食,后授记使之立国的神话;观音在穷石村显圣,使邑主王乐及村民归心伏罪的故事;开南普苴诺苴大首领张宁健、忙道大首领李忙灵崇奉观音、观音化为老人镕(钅更)  相似文献   

17.
陈抟(?—989年)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宋史》有传。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对宋代内丹道及宋儒象数学、理学,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陈抟的《易》《老》之学的思想渊源及《无极图》图式源流两个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抟的《易》《老》之学及其渊源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  相似文献   

18.
上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五期,刊载了祝鹏同志的《唐勤州考》。我认为,该文所引资料,有两条是错误的。 一、《唐勤州考》第十三条:《阳春县志》附图有一水题名勤州水,从阳春县西北的狼狂山经地名湾口圩,再东南流到合水圩入漠阳江。”这一资料来源于道光元年修成的《阳春县志》(陆志)和道光二年修成的《广东通志》(阮文达修)。阮通志有阳春县图,绘着漠阳江上源之一发源于云浮山  相似文献   

19.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是宋代徐兢所撰的一本出访高丽见闻录.徐兢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兢字明叔,号自信居士.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上世为建州瓯宁(今福建瓯县)人.徐兢少时颖异不群,然科举考试却不成功.政和四年(1114)二十四岁时,以父任补将仕郎,授通州(今江苏南通县)司刑曹事尚书郎.摄知雍丘县(今河南杞县),移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皆有政绩.宣和五年(1123)以国信所提辖官身份随使高丽,归后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进朝廷,受徽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书学,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兢多才多艺,以书法绘画名噪一时.正因如此,才被选为奉使高丽的一名主要随员,并能够得心应手地“物图其形”,把奉使所见图录下来.  相似文献   

20.
在茅盾的整个文学生活中,散文是他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后结集的有:《宿莽》(一九三一年)《茅盾散文集》(一九三三年)《话匣子》(一九三四年)《速写与随笔》(一九三五年)《印象·感想·回忆》(一九四四年)《白杨礼赞》(一九四六年)《生活之一页》(一九四六年)《脱险杂记》(一九四八年)《苏联见闻录》(一九四八年)《跃进中的东北》(一九五八年)《茅盾散文速写集》(一九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