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左权县结合县域实际,探索实践了一条以"1城34村"为目标的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坚持规划先行,通过加快县城和中心村建设、大力度移民搬迁、开发生态庄园经济、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统筹城乡区划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措施,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贫困山区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科学解答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的问题,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民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它的基本内涵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它的特质就是共同富裕;它既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又是检验各项工作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对于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邓小平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把"三农"问题作为基本切入点,把改革作为基本动力,把"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基本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对解决"三农"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江泽民"三农"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实力派代表阎锡山为解决当时的"三农"问题而提出了不同于中央政府的"三农"思想。重点研究了他的村制思想和"土地村公有"思想,后者具有典型的农业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中国农村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特色的问题。因此,中国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性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三农”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对“三农”现状作概要归纳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探索了从理论到实践如何正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农"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对目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业化、城市化、德国巴伐利亚试验、城乡一体化和股田制等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提出了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路径是通过改革现行公共财政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投入,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提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完整答案。马克思逝世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留下了许多"空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这些"空白"的不断填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坚持正确的有序的可持续改革和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主要依据在于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是党在"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乡贸易差距三个方面,在对黑龙江城乡统筹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从依托城镇化、建立农村土地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三个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事关中国发展全局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的情况下提出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其价值定位表现在:它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不仅提出和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他也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做大事";社会主义的改革(而非东欧、苏联式的"改制")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就是邓小平的思考和回答。邓小平的思考贯穿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对这三个方面的回答,构成思想理论上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马克思地租理论,把握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从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土地的公有制性质,探索农村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总结农业合作化经验,探索新的集体经济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战略。基层治理创新是解决目前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各方人士的齐心努力,我国的"三农"发展取得巨大的成效。但是,在大力发展"三农",尽快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面临着两难的困境,阻滞了人们预期目标的实现。分析这一两难困境的主要表现、造成原因和解决对策,以期为"三农"的快速发展和面临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经纪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各地的实践表明,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诸多矛盾的反映,实质是拥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和新的方针政策。十条基本方针、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方略、重中之重思想、“两个趋向”论断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构成了“三农新政”,带来了“三农”历史性的转变。“三农新政”引导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为时代的呼唤。它呼唤“三农”理论重建、农民重塑、产业重构。社会呼唤沈阳农业大学培养出更多的“三农”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期待沈阳农业大学的师生成为“三农”发展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坚持产学研结合,为“三农”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关键引擎,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民生之本,立国之纲。1955年底,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加速完成之际,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给亿万农民指明一个奋斗方向,毛泽东统筹考量我国现实国情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领导制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这一指导农业发展的专门规划。这一规划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进步等重大问题的集中思考和实践总结,是党独立自主探索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这一规划的出台与实施为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并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理论,把它用到转化"问题大学生"的工作中,其作用是显著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