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考虑农村“新农保”参保观与消费观,根据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试点区域“新农保”参保对农民消费家用小汽车、电脑、摩托车等耐用品的影响。实证发现,“新农保”对农民消费电脑、摩托车促进作用显著,但对消费家用小汽车作用不显著。相较于超前消费观念,即期消费观念更能促进农民消费耐用品。“新农保”在东部地区的消费促进效应与全国相比差异较大,在中部、西部地区的效应趋同。应根据“新农保”的消费区域促进效应,因时制宜地充分发挥其对促进农民消费耐用品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耐用品消费等级。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验,但以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并且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参保率较低,因此无法在全国推广。本文以2010年1月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的调查数据②为依据,对"新农保"开展以来在各试点地区的参保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因素。本文主要采用spss的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影响农民选择参加"新农保"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政府财政补贴是新农保试点模式最为突出的特征,但目前试点县市却普遍出现了老年农民投保积极,年轻农民不愿参保的保险逆向选择问题,对新农保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对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现行新农保试点模式具有对老年农民和高档次缴费人员更为有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引致新农保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设计原因。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农民个人缴费年增长率、增加对农民个人缴费补贴均能有效提高年轻一代参保农民的相对纯受益水平。但是,新农保制度设计本身已经对高标准缴费农民更为有利,部分试点地区推行多缴多补政策并不适宜。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农民的养老观念与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关系。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即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和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正态分布,而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偏态分布,即农民相对较认可新农保的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而不认可新农保的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农民的养老观念对新农保不同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农民的养老观念中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社会养老观念、家庭养老观念,而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机构养老观念、精神养老观念、社会贡献观念。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参保意愿影响因素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基于对湖南省“新农保”试点地区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政策了解程度、了解渠道、养老金发放情况、缴费便利程度和农民对新农保能否解决养老的认知等因素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有显著影响.对此,可以从改善宣传方式、调整政策内容、完善配套设施和培养专职“新农保”经办队伍四个方面来切实推进“新农保”工作,以尽早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制度规定地方政府可在中央政府给出的指导缴费标准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缴费标准,参保农民可自由选择缴费档次,评估其缴费能力关系到新农保的实际政策效果.本文选取农民个人最大缴费能力、农民个人最低缴费率和农民个人最高缴费率三个指标来评估全国及湖北省试点地区农民的缴费能力是否能够承受设定的缴费档次,进而通过运用OLS回归分析得出湖北省试点地区农民的缴费能力受到年龄、家庭支出状况和自身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新农保制度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展开,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让人忧虑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新农保制度,这样任由各地自行试点,势必会造成农保制度的碎片化,从而给统筹层次的提高、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增加困难。为防止农保制度的碎片化,推进我国新农保的健康发展,文章在总结分析当前各地试点的新农保模式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力图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一种全国统一的,涵盖专职农民、被征地农民、城镇居民等自由职业者在内的、与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基本一致但又充分体现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身份差别和个体差别的新农保制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学历、家庭总抚养比、认为新农保是否划算以及对新农保试点的态度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土地面积对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将农民群体的年龄和身份类别进一步分组估计,发现不同年龄组和身份类别的农民群体参保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民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活数字     
《社区》2011,(7):7-7
截至1月26日,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25亿人。目前,开展新农保试点地区参保人数总计达到1.65亿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4809万人。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为基础,探讨新农保对农民耐用品消费的层次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新农保对农民生存型、发展型耐用品消费影响显著,对享受型耐用品消费影响不显著.主要结论:陌生人信任对农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比大众信任大,新农保在中、西部地区对农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较一致,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和全国相比情况差异较大.建议:因地制宜发挥新农保对农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扩大农民耐用品消费.  相似文献   

11.
在对新农保试点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新农保试点中的农民参保选择和政府行为的关系。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反映政府行为中制度设计层面的制度满意度与养老金水平、反映财政支持情况的各级政府补贴和反映政策执行情况的政策了解度等变量,对参保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关系,个体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于参保缴费选择也具有显著性影响。此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需要进一步完善筹资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工作和提升农民的参保意识,以推进新农保试点顺利扩面。  相似文献   

12.
2009年8月,中国开始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改革。“新农保”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需要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作为一项再分配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新农保”试行阶段已经表明其受到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欢迎,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这项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养老保险存在地区间的不均衡,“新农保”运行成本给地方财政造成了新的压力,“新农保”和其他涉农社保政策无法有效衔接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保”政策,上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应该更充分地使用转移支付,平衡地区间差距;财政部门也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农保基金的管理;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解决好“新农保”和其他涉农社保政策的对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民的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为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2009年我国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广工作。在对湖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行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农民的收入水平、对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筹资机制、运作方式等因素对湖北省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进而研究了影响湖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结果显示,湖北省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务工务农类型、筹资方式选择、养老方式、耕地利用情况、农保基金运作方式等6个因素对农民参与新农保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农民的收入也因为区域性的不同而产生贫富分化,想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新农保”供给的长效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握住“新农保”试点的契机,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建立积极有效、均衡发展的“新农保”长效供给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确保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深化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本文结合辽宁省新农保试点的实际,对新农保试点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河北省肃宁县西王村新农保调查数据入手,总结了农民选择新农保参保比例较高、缴费档次偏低的特点,分析了农民选择参加新农保主要是由于新农保缴费对生活水平影响较小、缴费手续较为方便、经办服务到位和捆绑缴费政策等原因,而农民新农保选择低档次缴费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整体偏低和新农保缴费收益率和缴费档次成反比导致的,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参保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评价,本文在对河北省3个县395个农民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和参保年份与农民对新农保的评价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使新农保得到更多认可,进而推动制度顺利发展,需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增强年轻农民的养老意识、加大新农保的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首次明确了各级财政投入责任,县级财政补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度的内在质量和可持续性。以湖北省12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为例,分析了各地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方案的不同政策,通过引入县级财政补贴力度系数,结合调研数据,对新农保试点的县级财政补贴进行风险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夯实新农保制度县级财政补贴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新农保的试点运行质量,促进新农保制度的规范发展,本文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采用多目标决策理想解(TOPSIS)方法,对山东省某市新农保运行质量进行了综合排序,发现该市整体运行良好,但是存在地区差异.通过综合评价发现试点中存在宣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提高政策设计的科学性等五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摘要]新农保个人筹资能力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采用2009年的数据,通过短期静态分析发现:从全国来看,农民个人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分地区来看,除陕西省外,全国其他省份的农民都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从按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比重来看,中国大约有5.60%的农户负担不起新农保个人缴费。运用ARMA模型,通过长期动态分析发现:从全国来看,只要农民的收入能实现持续增长,未来农民完全有能力承担新农保缴费。为实现新农保个人筹资的可持续性,建议明确界定“缴费困难群体”的范围,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