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太原 《学术研究》2001,2(12):30-35
在20世纪30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兴起了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这一思潮在当时不但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是五四之后激进主义思想潮流的一支,在当时消解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中国人希图赶上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它关于文化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没有找到实现这一主张的现实力量,致使它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清之际曾经出现过一个以朴素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经世致用”思潮。在这一思潮指导下,许多学者强调学问须有益于国计民生。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应予肯定。然而,“经世致用”这一思潮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思潮都与它前代思想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都必须以“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思想资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经世致用思潮的出现与明中叶后期开始的“实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这一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思想史概念,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具有特定内容的思潮.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所...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学术角度看,是当时中国思想界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反省民族文化的一种思潮.它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封建思想文化.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化落差意识,作为这一思潮的主导心理背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必要的.如果把文化广义地理解为人类发明、运用工具和符号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那么,工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民族主义置于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大背景下,勾勒了它在晚清至当代的发生及变迁的历史,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揭示民族主义在现实环境下形成的偏狭激烈的品格。文章认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应受到质疑,而它内部非主流的思想资源应得到发掘,以提供新的现代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6.
杨曦 《中州学刊》2007,(6):142-144
从社群主义兴起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入手,可以看出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实质所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异,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对把握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思潮和在中国语境下理解这两种思潮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7.
近代爱国主义思潮的升华──甲午战争前后爱国主义思潮演变的轨迹谢本书何谓思潮?故名思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民族的利益.或反映其情绪的某种思想,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潮流.即曰思潮。思潮就是某种思想成为特定条件下的社会潮流。没有成为...  相似文献   

8.
朱世陆 《东南学术》2001,(6):99-105
本文把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潮放在国内传统经济思潮与国外经济思潮变迁激荡的大背景下 ,阐述其发生、发展与变化历程。重点阐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观的动态发展 ,指出其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然后简述其后续的几种社会主义对其继承与扬弃关系 ,特别是它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异同。最后点出中国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潮的基本特点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去道德化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彩琴 《江海学刊》2006,(5):225-229
“去道德化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潮,它反对一切形式的道德灌输,主张道德教育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行为选择的自主过程。这种思潮是由独特的多元文化和宗教自由的社会背景、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取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既不完全适合欧美国家的教育现实,更不适用于我国。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以个体人的成长为题材的新潮成长小说成为一股突出的潮流。与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新潮成长小说的特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叙事模式上。"失乐园"叙事模式深刻体现了新潮成长小说的精神内涵,它与传统成长小说的教育模式之间的深层差异在于,后者是在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潮背景下的结果,前者是在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潮中显现出来的形态。这两种模式递变的思潮原因,是从教育模式背后的人文理想主义转变为"失乐园"模式背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的思想语境。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背景下,80年代末期,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展、泛滥并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研究这股思潮的根源、特点、危害、实质,以及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并在理论上、实践上同它划清界限,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冯雪峰文艺理论的背景和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冯雪峰文艺理论的背景 :上一世纪 30到 4 0年代 ,中国现代革命文艺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标志着革命文艺思潮从知识分子的思潮变为政治家的思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建设政治性文艺的理论。但鲁迅文艺思想继续产生影响 ,表现着它特有的生命力。革命文学内部因此发生了一场持久的论战。下篇论述冯雪峰文艺理论的内在矛盾 :作为中国现代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冯雪峰的理论深刻地、独特地反映着这场论战。它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并因此认为文学应该把生活政治化 ,即在实际上主张一种政治化的现实主义 ,政治化的文学 ;但又认为在实践的政治面前 ,现实主义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品格 ,文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品格。正是这构成了它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中华民族命运未卜,各种社会思潮纷涌而至,促使中国社会大动荡、大改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处在激烈迅速的变化中。不少中华精英就是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为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而选择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恽代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因此,研究恽代英五四时期思想转变的原因,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也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杜彦君 《理论界》2014,(7):11-14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曾在西方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历史追溯,可以发现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立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深厚内涵以及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特定背景。由这样几个特定的历史维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语境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不断被深入探索的发展趋势、在中国思想界受到的多样化关注以及在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下深远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1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一部份人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 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它对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也有促进和阻碍之别。先进的社会思潮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而反动落后的社会思潮则是阻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多年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先进社会思潮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她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定性研究视角在社会科学诸多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传统的社会研究范式相比,话语分析研究者关注的是社会实在或社会世界的建构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把行动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运用话语建构其社会世界的过程与机制当作研究对象,从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研究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7.
"浙江潮"引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体现在多种思潮领域,引领浪漫主义思潮即是其一.这取决于浙江新文学作家对文学新潮的敏锐感知与把握,也根因于特定地域文化风尚对浪漫主义的精神呼应.其引领浪漫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都有显著表征.  相似文献   

18.
中唐古文运动关涉文学思潮的变化,历来解释颇多,一般说法多从革新说、复古说、创新说等等阐扬开来。然而,以刘勰"文变染乎世情"的视角对此进行观照,加以还原,古文运动实际上是唐宋社会转型背景之下的文体之变,是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表现。特定的文学思潮并非孤立的现象,而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中唐古文运动在唐宋社会转型加剧和明显的背景下发生,是中唐实用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的渗透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经济思潮的意识形态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思潮尤其是西方经济思潮,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一刻也脱离不了意识形态的纠缠。每一个新的经济学说的出现,都离不开特定意识形态的推动、帮助;同样,每一种新的经济学说的普及、推广和运用,都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形态的巩固、发展、变更和转向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揭开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面纱,剖析藏在表面自由公正的经济思潮背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属性,有利于增强人们全面认识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中英雄主义的发展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永丽 《天府新论》2003,3(4):117-120
建国后 ,文学作品中英雄主义情怀的存在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土壤 ,英雄主义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政治性而趋于畸形。新时期后英雄主义在文学创作中日渐流失。这和日渐习染人心的现代性思潮有很大关系。本文梳理英雄主义的发展流变 ,并力求提示其嬗变的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