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而秦国却只接受了法家的主张,走上变法图强之路。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双向选择的结果。秦国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秦人需要一种务实有效的治国之术,法家则需要实施自己治国方案的政治舞台,二者一拍即合,由此上演了秦人在历史上兴衰沉浮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文化自觉有着高度的相关性。文化的发展、繁荣、自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统领和导向作用,保障国家主权文化的安全,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自觉视角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文化自觉度认知的状况,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培养文化自觉的核心,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高校对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传播意识,以强烈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创新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文化困境,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进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秦人西部开发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在800多年的过程中,对西部广大地区进行了系统成功的开发,使其成为全华夏最富庶、实力最强的地区,为秦汉皇朝定鼎关中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反思秦人的西部开发史,其营造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经济开发因地制宜后来居上,交通和社会安定先行,重点工程近期和长远效益并重,注重环境保护等,都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构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认同的核心在于从政治认同转向文化认同,其中的关键则是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高校教师的文化使命意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依托.对马克思主义“真知与真信”,把握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马克思主义“真讲与真行”,延续它的发展性和世界性;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传播、推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事实上,我们实践工作中往往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单一化和教育形式的呆板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致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实效性。文化自觉作为和谐社会、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处之道,当然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创新之路。如何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挖掘其文化价值,切实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及其独立意识的鲜明特色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彰显紧密相连,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解读民族主义的这一历史背景,对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以使我们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解读毛泽东思想中所蕴涵的政治民族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9.
文化即"以文化人",它是人的本质属性,对个人、民族以及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意义。文化自觉是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是对文化的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化人",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觉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东晋玄言诗风衰歇的文化考察--以谢混、殷仲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清谈文化的盛行是东亚玄言诗风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时至东晋末。由于门阀政治趋于衰落,造成士族文人心态的微妙变化。从而导致其文化崇尚的改变。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影响,致使“淡乎寡味”,“辞意夷泰”之玄言诗风呈现出衰歇之势,造就了谢混,殷仲文承先启后的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党超 《东方论坛》2016,(4):43-50
秦汉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统治者不仅制订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令,而且还重视生态资源的培植,以求改善自身周围的生态条件。针对持续不断出现的生态灾异现象,统治者更是不得不小心翼翼应对,甚至显得战战兢兢。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一系列政策及行为,无不透露出当时统治者的生态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生态意识的增强,构成了其政治生活中鲜活的生态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代,民众对法律知识有着广泛的了解,已经形成了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意识,即便是在复仇风俗的影响下,不少人出于"私义"走上复仇之路,但是在完成复仇行为之后,许多复仇者主动选择就"公法",向官府投案自首,接受国家刑律的制裁;民众熟知许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律规定,普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诉诸官府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民众也有较强的法律参与意识,他们通过对执法官吏的毁誉评价、对重大案件的关注论议、集体或个人诣阙告诉、为人"讼冤"等各种途径表达自身对法律的诉求和执法官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秦国建立之后 ,西部的地域范围日益扩大 ,东西之间的对立日趋明显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地理基础 ;汉中、巴蜀地区的开辟 ,千里蜀道的修凿 ,郑国渠、都江堰的修建 ,使关中、汉中、蜀中成为“天府之国”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经济基础 ;秦穆公的西霸 ,秦孝公的强大 ,秦始皇的统一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政治基础 ;秦统治者山川祭祀具有轻关东、重关西的特点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伟 《东方论坛》2014,(4):31-40
明代严苛、暴虐的政治生态,使得士大夫政治文化出现了与宋代不同的状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士大夫,认识到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无法实现"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开始转向"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这既是王阳明思想的转变,也是明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转变。在传统的皇权制度政治结构和政治理念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士大夫们很难放弃"得君行道"的路线。王阳明之后,士大夫在民间从事讲学活动以求觉民行道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其中的王龙溪和焦竑颇具有代表性。明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与"得君行道"上行路线的并存,是明代士大夫适应惨烈的政治生态而被逼发出来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历代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秦国兴起并统一中国的原因作过探讨.但从政治文化史角度来看,周室的衰微客观上为秦的兴起创造了历史机遇,秦朝历代统治者连贯的一统思想和秦国的文化特质是其最终统一中国的推动力量,这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云南举办文化产业可谓方兴未艾。从云南实际出发,探讨地方政府如何实现文化富民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揭示文化的社会思想价值和商业属性以及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的应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台湾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品格,与大陆同根连理,是中国政治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经历,台湾社会已逐渐积淀出独特地方性格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情感、国家认同、族群问题以及民主认知等层面上都表现出独具的特质,这些特质或轻或重地影响着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9.
西方政治文化具有西方文化的特征 ,但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如 :理性主义传统、公民文化传统、自由至上传统、法律至上传统等。  相似文献   

20.
封闭之后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导致中国政治文化系统中传统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文化因子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在政治文化领域存在的是跳跃性的政治思想研究、复杂矛盾的政治心理。变迁的行政文化和转换的传媒角色。这种过渡型的政治文化状况造成政府角色转换时左右为难,一方面要求政府提升对外在政治文化的回应与引导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补课、回溯与紧扣现实这三种态度塑造出新的政治文化,顺利实现政府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