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部分盟市县旗名称拾趣刘如久刘绍晶图\巴义尔呼和浩特市: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明隆庆六年,阿拉坦汗建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明万历年间定名“归化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年又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即新城),后将“归化”、“绥远”...  相似文献   

2.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0,11(2):1-7, 118-120
清中央政府决定川、滇、藏行政分界并有计划地全面实施,是稳藏治藏,确保川藏大道畅通及地区稳定的重大战略措施,既是康熙、雍正时期西藏、相邻地区及全国形势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其影响极其深远。雍正二年年羹尧在“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前所上奏折、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所颁藏文谕旨与雍正三年十二月云南提督郝玉麟会勘奏折及雍正皇帝朱批等档案文献,《清实录》《清史稿》及雍正《四川通志?西域》《西域全书》等清代早期西藏方志中均未载。在康熙末年至雍正三年川、滇、藏行政分界的进展研究、行政分界中对格鲁派集团采取的措施与注意听取云南方面意见的相关研究及年羹尧在川、滇、藏行政分界中的历史作用研究中,这些档案文献都具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土家族的先民——古代巴人就在鄂西一带定居了。巴人源于夷水畔的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县境),西周前大部迁徙入川。后来秦灭巴,巴人中有些又回到湘鄂西一带定居下来,并逐渐融合本地和外地迁入的其他民族,约在宋代形成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北鹤峰一带也称“贝锦卡”,意为本地土生土长的人)。自元代起,土家族社会长期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经过“改土归流”,才废除土司制度,隶属于中央集权制政府。此后,取消了“汉不入  相似文献   

4.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满文《阿勒楚喀志》形成于雍正十二年(1734),为首任阿勒楚喀协领阿萨尔汉依据“一统志凡例”编报的辖区档册,概述雍正三年(1725)以来阿勒楚喀设置、职官、城池、衙署、古迹、山川等项信息,如实反映了阿勒楚喀协领衙门渐次兴建阿勒楚喀“新城”的史实,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一统志”修纂专题的阿勒楚喀史料,展示出“佚名”金上京古迹难得一见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5.
<正> 容美,是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的简称,其先或称柘溪、容米峒、容美峒,又称容阳,通称容美土司、容美司。容美土司是湖广诸土司中历史较久、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土司。据史料记载,容美田氏家庭在其地的统治长达九百多年,所谓“自汉历唐,世守容阳”,元代以后,中央王朝开始在其地实行土司制度,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止,容美土司经历了三十多个土司  相似文献   

6.
贵州古州起义亦称包利起义或雍乾苗民起义,是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间(1735—1736年)爆发的一次规模空前的苗民大起义,与乾嘉时和咸同时苗民起义并称为清代苗族三大起义,在苗族人民反压迫、抗暴政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八极拳是中华武林重要门派之一,源于孟村,由清初回族武师吴钟所创。始传于清雍正初年,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以崩撼突击、贴身进发、拳路多变的特点,竞技风格独特,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据史书记载,清雍正5年,孟村镇习武少年吴钟遇一自称“癞”的南方云游武林高手。“癞”认为吴钟忠可嘉,收其为徒,授以拳术,并赠《拳械秘诀》一卷,数年后离去。雍正10年,孟村又突来一自称“癖”者,说奉师命访师弟吴钟,再授  相似文献   

8.
龙潭古镇地处渝东南边陲,距重庆酉阳县城30公里。古镇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为330米,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龙潭古镇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镇因其渤海伏龙山下有两口类似龙眼的水井,四季出水,水质清澈透明,冬暖夏凉,积水成潭而得名曰:“龙潭”,沿袭至今。自清代以来,龙潭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水陆运输繁忙(后来,水运因湄舒河下游修坝筑堤而中断),来往客商络绎不绝而繁荣,在渝东南一带很有名气,曾有“货龙潭”之说,享有“小南京”之称。这里曾先后是县、州、总政,联保办事处,是近代川东南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比较全面、基本可靠地反映青海藏族人口的文献记载始于清王朝雍正三年,即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定之后,青海藏族完全纳入清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之时。然而,当时青海藏族居地辽阔,归辖不一,族口之载,零乱错讹。鉴于今日研史修志者不便利用,故撰文考察,以明详实。 一、沿革与分布 今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藏族,在雍正三年被分别划定在四大地块内,历史文献称之为“西宁番族”,“河南番族”、“塞外贡马番族”和“郭罗克番族”。  相似文献   

10.
清代对西北诸部族(汉文史籍称“西番”、“番族”)的统治,可以说是从年羹尧、岳钟琪率清军“平定”青海开始的,但西北诸部族在清初就开始了和清王朝的接触。《清史稿》、《循化志》都载撒拉族土司韩愈昌于清康熙年间归附了清朝,授都司职衔。接着,其子韩柄于雍正二年清军“平定”青海之际,随从清军赴卓子山“讨伐”番族,立战功,由于岳钟琪的奏请,于雍正七年(1729),让韩炳世袭土千户职。与此同时,韩大用也与韩柄同样的理由,授予世袭土千户。就此《循化志》是这样记述的:早先撒拉族由四房五族构  相似文献   

11.
一、宋少帝——瀛国公——合尊大师事迹述略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伯颜丞相率蒙古大军,云集临安,南宋王朝无力抵抗,派宗室使节保康军承宣使赵尹甫和和州防御使赵吉甫“赍传国玉玺及降表诣(伯颜)军前”请降。二月,召“伯颜偕宋君臣入朝”。年甫七岁的南宋德祐皇帝赵显(又称少帝、幼帝、恭帝)偕母全太后及其他少教随侍离杭州北上。五月乙未,朔,“伯颜以宋主显至上都,制授显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从此,宋朝的德祐皇帝就成了元朝封授的瀛国公。这时,对宋的战争虽已基本结束,但,以陆秀夫为首的抗战政府还在南方继续活动。另一方面,在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还存在抵抗力量。元朝统治者是很清楚这一点的,所以,对已经投降但仍有潜在作用的宋少帝——瀛国公必须作进一步的安排。  相似文献   

12.
办事大臣     
办事大臣这里说的办事大臣,指雍正二年设的“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称青海办事大臣,因驻西宁,又称西宁办事大臣。清朝雍正元年以前,俱派理藩院司员驻扎西宁,办理民族事务。平定罗卜藏丹津事件后,简派大臣驻西宁总理之,而遣部郎协理。首任办事大臣达鼐,...  相似文献   

13.
浅谈德格印经院及其印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系有以“藏区璀璨文化的明珠”,“雀尔山下的宝库”而著称的德相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清代四川德格宣慰司登巴次仁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它座落在甘孜州德格县城。一建筑与制版德格印经院,(以下简称为印经院)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由第十二代德格上司却嘉。登巴次仁始建。印经院的创建有两种传说:一是相传每当太阳落山时登巴次仁走官寨,隐约听到官寨南面小山包后面仿佛有几个小孩诵经的声音。于是出现刻印经书的念头。二是金沙江西岸一个叫叶绒的地方有个被称为…  相似文献   

14.
<正>一、前言"以柔远人"是康熙年间官员奏折中的用语,意思是对容美土司采取怀柔政策。容美土司,旧为宣慰司,辖盘顺、水浕、源通塔坪各安抚司,椒山、玛瑙、石梁、下峒、下冈、平茶、五峰、石宝各长官司。雍正十三年改置鹤峰州长乐县。①过  相似文献   

15.
张中奎 《民族学刊》2023,14(4):53-59, 140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持续不断地建构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有历史经验可循。尤其是清朝,前期的帝王对内自行建构起一套自身为“天下共主”的民族观。在这一新民族观的主导下,康熙、雍正、乾隆在“苗疆再造”过程中,对待苗民的态度采用“帝王赤子”(“君主”与“臣民”)来消解“华夏蛮夷”(“文明”与“野蛮”)的叙事。雍正、乾隆打破传统中国“夷夏之辨”把南方各少数民族视为“蛮夷”的偏见,认为“苗、瑶、倮、僮”等皆属“赤子”,都可以通过教化“共敦善俗,永息刁风”。雍正、乾隆把清王朝境内的诸多族群都视为一视同仁地当作“赤子”,把自身建构为“天下共主”,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强化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与国家认同。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末乾隆在面对英国要求扩大通商事宜上却继续套用“夷夏之辨”的理论武器,对抗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16.
人生转折的临界点--母题数字"十三"与藏族成年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十三”在藏族早期文化中的大量出现,其背后具有深层的文化精神作支撑。文章从藏族“十三”的一系列民俗思想中发现,“十三”是人生重要转折时期———成年礼的临界点。这种成年礼习俗在周边民族中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杜常顺丹噶尔即今青海省汉源县,以其地有著名的黄教寺院栋科尔寺(建于1652年)而得名。“丹噶尔”即“栋科尔”之异译。清雍正前,丹噶尔为青海和硕特蒙古领地,雍正二年(1724)划归甘肃西宁府西宁县。道光九年(1829)析置...  相似文献   

18.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82-83
<正>在拉萨繁华的八廓街东北侧、冲赛康市场南面,有一座三层楼房的藏式院落,被称为“冲赛康”,这便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的旧址。大门上方挂有一块匾额,上书藏、汉双语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清朝建立以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命令马喇、  相似文献   

19.
<正> 自元代始,封建王朝在鄂西土家族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对表示愿意归附的当地首领,招抚优待,委以土司官职。结束了唐宋以来的羁縻政策,加强了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的控制。据史料记载,到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止,鄂西地区先后设立了大小土司三十多个,而以明代为最盛。明王朝在鄂西设置有四个宣抚司,九个安抚司,十四个长官司和五个蛮夷长官司。  相似文献   

20.
英国人贝尔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结缘于达赖流亡印度期间,三年中二人频繁交流,建立了所谓的“亲热的友谊”.当然,有着浓厚政治身份的二人实则是友谊搭台,利益唱戏,各有所图,各取所需.贝尔成功地通过达赖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成功地使得中国的西藏问题愈加复杂化.贝尔开创了侵略西藏新模式:精通藏文化,对西藏僧俗阶层施以情感攻势,上下其手左右逢源攫取权益.贝尔苦心经营的西藏事业貌似成功,但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时代,西藏地方于中央政府却无太“过分”之举,“精明”的贝尔终被“善变”十三世达赖所弃,亦可说贝尔只是十三世达赖手中的一张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