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墨子、兼爱下”),这是墨子表示他“以理服人”的辩论态度。这种精神贯彻整个“墨辩”,规定了墨家对于逻辑的看法;也影响了战国辩说的作风,尤其是荀子。墨子主张兼爱——“兼相爱,交相利”,以为这样就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君能这样做、称为“兼君”,士能这样做、称为“兼士”。反之,不能兼相爱、交相利,则称之为“别君”“别士”。一句话说,墨子是以“兼”与“别”对立;誉“兼”而非“别”。且引他两段话:  相似文献   

2.
墨家利之于民、益之于国的“兼爱”思想之所以值得推崇,我的看法是: 一、墨家解决社会矛盾方法的积极性。墨家思想的创世人墨子,处于春秋末期,出身于下层手工匠。他先“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木”,但不久,他发现儒家思想完全适于上层王公贵族特权者之利益,对奴隶们极为不利。他认为,所谓“仁”是“爱亲、亲旧、尊贵”,“礼乐”之所有上下尊卑之分,“仁爱之爱分远近亲疏之别,这完全是一种偏爱。由此他提倡“兼爱”,即爱应不分上下、尊卑、贵贱和远近,“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希望天下之人人应处在平等、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之中,因为人人互爱,必然互相得到温暖,所以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  相似文献   

3.
墨子的管理思想,与儒家、法家有明显的不同,他所反映的是小生产提高自己政治、经济地位的愿望和要求。 (一)人际关系管理思想——兼相爱 交相利 墨家认为人际关系中有两个根本对立的原则:“相兼”和“相别”。“相别”又称“交别”或“相非”、“相恶”、是天下大乱、人民贫困的根源。“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墨子·兼爱下》,以下只注篇名)。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须“兼以易别”,用“兼爱”来代替“交别”(《兼爱下》)。所谓“别”,是指把人们区分为贵贱等级的差别,实际上是指阶级  相似文献   

4.
首先结合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断定"义"字原始形体当为"羛"。这体现了墨子摒弃自我,摒弃武力的兼爱思想;进而结合《墨子》文本,具体分析墨家以何为"不义",以何为"义",以何为"仁"。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得出结论:墨家之"仁"就是兼爱,墨家之"义"就是天下公利,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仁"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义"是"仁"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钟肇鹏 《东岳论丛》2006,27(1):166-168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其兼爱之说是以利为本的,以安民利生为目的,这与儒家学派孟子的“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思想有明显的不同。墨家贯彻兼爱主义的着重点有三:“尚志”,即对兼爱主义之贯彻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见诸行动;崇尚舍己利人的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6.
孟子“推恩”说,上承孔子“忠恕”说,下开理学家“万物一体之仁”说,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文明。“推恩”乃儒家“仁爱”之术,是指人藉推己及人的方法将人之血亲情感普遍地诉诸他人。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以及基督教“博爱”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墨家的“兼爱”,计较在交相利,基督教的“博爱”考量在契约回报;提倡契约上的平等回报,其实也就是在提倡利益计较,则较之墨家“兼爱”及基督教“博爱”,儒家“仁爱”显然具有非“功利”性、非“契约”性之特色。就精神文明形而上而物质文明形而下来说,儒家“仁爱”因倡导无“功利”计较的泛爱众,在精神境界上要比重“功利”考量的“兼爱”及“博爱”更贴近人的基本关切。  相似文献   

7.
《公输》篇选自《墨子》一书,记叙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止楚攻宋”的动人故事。墨家的学说,一是“兼爱”,二是“非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大的影响,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世之显学”。墨家重实践,其思想方法,有所谓三表或三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亦可视为他们的论著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也有重实践的意义。因为墨家重实践,又有初步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论著很注意语法和逻辑。我  相似文献   

8.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上的安定团结,构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兼爱互利思想。“兼爱”是先秦墨家思想的核心。墨子是生活在动乱的战国时代,他认为乱之所自起,是出于不相爱,所以才出现强劫弱、众暴寡、富侮贫、贵敖残等一系列问题。他提出补救的办法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他说: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贱。君臣相爱,则惠  相似文献   

10.
墨家虽然很重视“亲知”和“闻知”——特别是“亲知”,以为最可靠,而且是一般知识的基础,但决没有把它们看作知识的唯一途径。他们知道有些知识是“不以五路”(即不靠感官)的,如对时间(“久”)的知识便是。知识也决不能停止于“见”和“闻”,却必有赖于“心之察”,才能“循所闻而得其意”。更概括地说,知识不但要靠感官(材),知的要求(虑)和与客观事物的接触(接),而且还要将感官所得借理智加以分析论列,以了解其意义。反之,不借理智,是无法获得知识的。事实上,人们也有许多知识是靠记忆和推  相似文献   

11.
<正> 战国之世,墨者之言盈天下,与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墨学有十大纲领,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它简直就是墨家用以改造社会的政治宣言。本文只谈他的尚贤和兼爱。论墨子的尚贤思想在墨子的政治主张里,“尚贤”是其最重要的思想。所谓“尚贤”,就是希望统治者任用“贤人”做官为政的意思。尚贤不是墨子的发明,可以说古已有之,但贤人的含义在各个时代,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那里,性质是不同的。我们探讨墨子的尚贤思想,不是说他也主张尚贤,而是着重地阐明他的尚贤主张的阶级性质和时代意义。我们不妨追溯得远些:殷周社会保存了不少氏族制度的残余,并且和这种阶级社会的政  相似文献   

12.
试论墨子的尚贤思想程有为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墨子的社会政治学说以“兼爱”为核心,“尚贤”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其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说明这一思想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影响。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的尊贤举贤思想...  相似文献   

13.
赵保佑 《中州学刊》2006,(2):139-142
“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中心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伦理、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思想相比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伦理原则,有兼爱之心,使利己心(爱己)与利他心(爱人)之间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取得双赢、多赢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也是现阶段社会走向和谐的道德需求。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曾说 :逻辑学家定会成为修辞学家(《大英百科全书》“修辞”条 )。这显然是把逻辑作为修辞的要素。按亚氏的观点 ,墨家逻辑本身就是修辞的要素 ,更何况 ,除了逻辑之外 ,《墨子》中还有丰富的修辞内容。然而 ,墨家对修辞所做出的贡献 ,至今也没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 :楚王对墨家弟子田鸠说 :“墨子者 ,显学也。其身体则可 ,其言多而不辩 ,何也 ?”田鸠回答楚王这个问题时先讲了楚人鬻珠和秦伯嫁女的故事 ,然后说 :“今世之谈也 ,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 ,传先王之道 ,论圣人之…  相似文献   

15.
“兼爱”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学说区别于先秦其他学派的根本标志。在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兼爱”说以它独特的成就,闪耀着光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作出了贡献。时至今日,也仍有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墨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墨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本文认为 ,墨家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力”、“赖力”、“强力”的能力本位观墨子之前 ,老子和孔子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就已经意识到人作为道德自我的存在。而墨子以救世的情怀与理想 ,和面向社会大众的生存实际出发 ,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提出了“主力”的思想。墨子云 :“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鸟贞节虫异也。赖其力则生 ,不赖其力则不生” (《墨子·非乐上》) ,墨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最明确的区别在于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自然 (“固已具矣”) ;而人之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  相似文献   

17.
王充,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他的效验论上。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剖析王充的认识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理解。本文试就这个方面作一简单剖析。哲学上两种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之间长期斗争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关于认识的起源和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早在我国“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孔墨显学”之争。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并以所谓“正名”论(《论语·子路》)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代表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一派。而墨家的认识论,则以客观存在的世界为认识对象,以人们的感官为认识工具,从“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墨子·明鬼下》)和“非以其名、亦  相似文献   

18.
墨子里籍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里籍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东鲁”即山东膝州说和“西鲁’却河南鲁山说。比较起来,“西鲁”说论据充分,比较可靠,令人信服。一、吕家学派以楚国为根据地当墨子裂裳裹足,千里至郢,止楚攻宋,其弟子禽滑厘同时率墨家子弟三百人亦自鲁阳出发,长途跋涉,赴家之难,助宋守城。为了一次军事行动,能派出三百弟子,慷慨赴难,足见墨子队伍的壮大。然而这只是禽滑屋一支的部下,不当理解为全部墨家子弟。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带有军事集团性质。墨家子弟有游仕的风气。就(墨子)请书所见,有:子墨子游耕柱子于楚。…  相似文献   

19.
儒学两题     
有人提出儒学两题,我试答如下: 问:春秋时儒墨同成显学,何以墨学独晦,直至清代才被人提起?愚见:墨子之反宗法比儒家的重宗法优良,墨子的反宿命比儒家的信天命优良,墨子的作重于述,比儒家优良,墨家的施自贫贱始比儒家的施自亲始优良,墨子的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努力生产、努力工作,比儒家之天地之性人为贵优良。 答:谈问题恐怕应从本原谈起。我国从野蛮进入文明大概在于东周战国之交,儒家正当其时。所以儒家的孔子被捧为大师,不是无理由的。在说人生而有父母,于是又和家与国毗连。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由里及表的概括,这是墨和管、老、庄、荀诸家所不能企及的。因为管、荀、老、庄诸家所见纵即比儒家精深,究竟偏于一隅,不及儒家能覆盖全体。再说墨子之学比起儒家是后起,其人也不与孔子同时,他的传统关系也不与孔子同。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又“为了东周”栖皇一生的人,从人格来看,他和管、墨近似,而与老庄不同,宗法之制,仿自殷周,不能不讲。所以孔子的“述”摆在“作”之前,如说孔子有“述”无“作”也不对,孔子作《春秋》,难道不是“作”吗?  相似文献   

20.
<正> 九流十家,家各有名。其名何义?除墨家外,大都有了定说。“墨”义为何?前人也曾有所探讨,如诋毁说,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主此说的可以刘节氏为代表,在《辨儒墨》(见所著《古史考存》)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墨”不是好词,既是一种刑名,为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之一,又是“贪以败官”之义的表现,而且它还表示丧服,古代对刑徒就叫做“墨者”。像这样一个坏词,决没有人会把它用做自家学派的名称,这是仇家诋毁之词。即如墨子之名翟,翟与狄同为一字,也有诬蔑之意。说到仇家,儒墨互相攻讦,孟轲以墨为无父,甚至詈为禽兽。所以这“墨”之称,翟之名,都是儒家所加的诋毁之词。至于何以《墨子》书中又自称墨者?这是由于该书为战国时人所转述,当时称之为墨的情况已经普遍,其后学也就接受下来而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