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 ,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 ,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 ,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转换研究视角 ,另辟蹊径 ,从国际法角度切入 ,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 ,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 ,不…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略上"先胜"、战局上"速胜"、战术上"易胜"的军事情报思想,对近代日本军事情报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甲午战争中,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日本都正确认识到了情报工作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情报工作,全面搜集清政府政治、军事、地形等方面的情报,这是日本赢得甲午战争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孙子情报思想对甲午战争中日本情报工作进行分析,能够剖析出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并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情报思想。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与沙皇俄国围绕着对近东地区的争夺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报纸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配合政府极力煽动民众的反俄情绪,制造对俄战争舆论,《泰晤士报》等报纸还通过战地记者发回的报道将英国军方在组织、管理的混乱和战术上的失当展现在了公众面前,从而对英国政府和军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这不仅提高了报界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使报界对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得以极大提高。但同时,英国报界对舆论的控制也引起了政府的警惕,从而促成了英国战时出版审查制度的出台。  相似文献   

4.
金普森在《东南学术》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在甲午战争前 ,中国与日本基本上是同步走向近代化的。但是甲午战争后 ,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赔款 ,大力发展本国工商业与基础教育事业 ,从而迅速挤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中国除战争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外 ,还承受了最为残忍、最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 ,超负荷地背上战争军费外债与战后赔款外债。甲午战争后 ,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为 2 315 0万两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费支出以及为解决军费困难 ,而举借汇丰银行、汇丰金款、怡和借款、瑞记外债等近 1亿两 ;对日赔款举借的俄法、英德续借款三笔…  相似文献   

5.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大众媒介的报纸、杂志、书籍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公共舆论空间。《大公报》是中国现代一份富有影响力的报纸,其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副刊充分发挥了公共舆论空间的多重功能,对现代文学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公报·文艺》深度介入到当时的文学领域,在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文学评奖机制的制定和文学审美标准的倡导以及具体的文学批评活动中都无一例外地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这在实质上是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利用公共舆论空间实现自己文学理想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
这场发生在历史与文化背景长期相似且关系密切的两个近邻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震撼程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教训,远远超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这场战争是由日本统治集团蓄意挑起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震动了中国各个阶层。中国人感到困惑、震惊和愤慨。这场战争中国军队败得比以往都惨,而且是败在被中国人看不起眼的邻近小国日本手中,而日本所提出的条款又过于苛刻。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耻辱和深重的灾难.促使中国人民在屈辱、惊恐和悲愤中觉醒,并展开了救国图强的爱国运动,中国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甲午百年祭──马关割台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滨海大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敌人仅从海上入侵就有400多次,其中甲午战争是最重要的一仗,由于这一仗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台湾人民在半个世纪内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一、马关和谈的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是一场以海军制胜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取决于海上战场的成败。北洋海军在威海的覆没,最终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结局。1895年3月初、接连失去了山海关外的中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清军全线瓦解,溃不成军,清政府的求和活动也由秘密转入公开。早在平壤、黄海两…  相似文献   

9.
4月17日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00周年的国耻纪念日,也是台湾反割台武装斗争100周年纪念日,4月14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专家召开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针对甲午战争形势、战败原因及影响,历史教训,反割台斗争等进行了分析研讨,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台湾历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在榕召开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的重大国耻纪念日。100年前,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这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综观这次中国惨败的历史,探究其惨败的原因和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十分必要和有深远意义的。一、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次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当时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竟然在短短的8个月内被东方小岛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不仅那支有相当实力的…  相似文献   

11.
《益世报》案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引发的反日运动中的一个舆论事件。对《益世报》而言,其面临的是参与中国外交事务以及与《顺天时报》的话语权之争。在美国驻华外交官及舆论界人士看来,这是美国发展在华舆论,获得与日本同等在华舆论权利的有效途径。但是,外交与内政紧密相连,同时也对公众舆论形成影响。此时介入中国舆论界的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驻华公使芮恩施、在华外交官以及传教士的力量,为中国反日舆论的高涨提供了支持。但舆论的"幕后"是政治,《益世报》案最终以主编被判刑,报纸脱离美国管控而告终。《益世报》案证明了外交、舆论争夺与政党政治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戚其章先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一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是继《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之后对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又一个总结。关于海陆战的研究,是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该书通过对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及成欢之战、金州保卫战的论述,辨析了史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同观点。关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究竟以  相似文献   

13.
林辉锋  ;付婷婷 《理论界》2014,(10):116-123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对于甲午战争的叙述,经历了不断全面、深化的过程。通过研读、比勘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学国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战败原因以及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叙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国民从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甲午战争"。之所以如此,既与民国时期时局变动有关,也与史学研究进展及教科书编写日渐成熟、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994年9月山东威海举行的“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主持会议的甲午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又向大会奉献出他的新著《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这是作者继《甲午战争史》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要我写篇书评。返沪以后,怀着喜悦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该书,写下了以下几点想法,以之就教于作者并向广大读者推荐。 (一)该书于1994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6万3千字,分成五章撰写。第一章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与挑起战端的外交策略,着重揭露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并一手挑起的过程。第二章清政府乞保和局与列强调停,着重叙述晚清  相似文献   

15.
日军为侵占中国东北编造了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其实为虚假谎言。在日本军部的引导和严密控制下,日本主流媒体为配合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实施军事占领,刊发了大量支持对华侵略的言论,其中《读卖新闻》的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该报通过社论的形式,为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的野蛮行径辩护,号召日本国民理解和支持日军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另一方面有选择地报道日本军界、政界、金融工商界、社会团体以及日本普通民众支持对华侵略的言行,极力煽动对华战争情绪。《读卖新闻》的相关报道固然有迎合军部及民众参战热情的趋向,亦说明在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军政当局对华宣传战略方针的逐步确立以及由媒体配合的舆论鼓噪,支持对华战争的共识已经逐步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阶层,并为日本军部继续推动战争进程以及实施舆论统制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读卖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界逐步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在日本对华侵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考察《读卖新闻》对九一八事件的相关报道,还可以了解这一时期日本舆情与日本侵华战争机器发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的错误决策而失败,但中国军民在战争中所表现的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令人振奋,特别是战争的失败强烈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并由此促成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和在救亡的总目标激励下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提出一套新的思路,更是发人深省。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温这段历史的价值之所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经历过1840年和1856年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1884年发生的中法战争。战争的结果,一方…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就这场战争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亚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之路,而甲午战争则促成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完成,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一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开辟了日本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政府“殖产兴业”、“富国强  相似文献   

18.
论报纸理论宣传的特征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辨的角度来看,报纸理论宣传似乎是属于操作层面的话题,属于从事报纸理论宣传工作者自身业务的范围。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不过,将这项工作置于引导舆论的大背景下,置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巩固社会主流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个大视角下,报纸理论宣传就不单单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要想清醒地、自觉地或者更有效地发挥社会主流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统领、指导作用,就必须将报纸(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渠道)的理论宣传提到应有的位置加以重视和研究。其实,报纸理论宣传研究是一个涉及传播学、舆论学、受众心理学、社…  相似文献   

19.
吴鼎昌将舆论、信息、政治、经济四者构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之成为了良性的循环系统。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出发,吴鼎昌是“四不主义”的始作俑者和修改者,是“文人论证”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政治视角看,《大公报》是吴鼎昌攀登仕途阶梯的政治筹码,他看重的是报刊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经济视域下,吴鼎昌是新记《大公报》名义上的出资人,其借用银行的资源和资本,控制了《大公报》的资本来源与股权分配,并成为了报纸实际意义上的“把关人”。同时,他也将《大公报》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0.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支持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