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孔子的仁学思想罗坚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偏重于政治伦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儒学作出不同的解释,使之独执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牛耳。儒学作为中国最悠久、最丰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论证分析,对孔子著名的“三十而立”思想的本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他的儒学思想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也就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已经基本确立了。同时对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使用也做了简要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3.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大致可分为儒经、儒行、儒治和儒学4部分。儒学既是前三者的综合,又是对儒经、儒行、儒治在理论上的总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它是以其道德伦理的形式再现的,政治、哲学伦理化是儒学的一大特点。本文试以儒学伦理思想为原点,以探究荀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在重新估定孔子、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认为在继孔子后儒学鼎立门人荀子、孟子二人中,荀子当为孔子儒学伦理思想的笃实继承人;同时对荀子群、争、分而礼的道德本质、道德起源论予以新说;最后比较孔子原初的一些伦理思想,指出荀  相似文献   

4.
自孔子创立儒学之始,时至今日,儒学始终发挥着它的政治功用。在民族关系领域,儒学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较多地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征服特性。儒学在促成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发展了自身。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我国传统学术的主干,是国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之所在。我们今天要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必须继续推进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学从孔子创立之后,就向人们提出了如何不断创新的问题。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今天,儒学要得到创新发展,既要在实现自身变革、完成现代转换上下功夫;又要在同当代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服务当代文化建设中锻炼提高,以便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开拓新局,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信仰为儒家思想的合理定位提供了可能。而以西方宗教优先的价值判断体系为儒家争取价值地位的做法,无益于真正把握儒家思想的实质。仁构成了孔子不断超越自身、完善自身的力量。孔子对仁的超越性追求,充分体现了儒学的道德追求与道德信仰性质。从孔子行仁的方法和行仁的途径来看,儒学与宗教信仰有明显的不同。儒家哲学既不属于宗教信仰,也不属于理论哲学信仰,它重在道德方面,故此属于实践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7.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8.
孔子“和”的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大影响.认真研究这一思想,不仅是正确认识评价孔子、儒学的需要,而且还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愿就此谈点看法,以就正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9.
儒学道德哲学的特质及其意义李亚宁孔子首创的儒学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流传2000多年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为国内外思想界所关注。儒学道德哲学是入世哲学,人是与天地并存或天人合一的存在物,因而凸现对人自身的绝对肯定。当今西方世界,到处谈论着...  相似文献   

10.
西方对孔子的认知和形象建构是近代中西/中德文化互动感知的重点之一。除了西方学者基于研析儒学典籍对孔子形象的学术性建构,19世纪接踵来华的德意志人以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观察与书写,为德意志公众拓宽了认知孔子、儒学和中国的新视野。受书写者多重身份和利益向度的影响,他们在认同孔子“伟人形象”的同时,也从总体上将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置于西方文明之下。这种对孔子形象的社会性建构不仅反映了来华德意志人在华殖民主义、文明布道的行动目的,而且也是19世纪中西/中德权力关系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曾参“孝”论任重曾参是孔子的重要第子之一。作为孔子的传人,曾参对孔子的思想、理论极为推崇,并为儒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儒学大师。他所弘扬的孝道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伦理意识与审美意识之中。他不仅对孔子有关“孝”的理论做了发挥,而...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中国儒学,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卓越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将儒学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和大同思想全都赋予革命意义,并利用儒学的理性思维及其传统权威阐释了革命的科学意义和本质要求,从而将他的革命理论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之上,使儒学在服务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自身也充满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蒋庆的"政治儒学"是对孔子儒学以"正名"为宗旨的"春秋大义"的异化,最终与"康党"的"新康有为主义"走向合流,标志着"政治儒学"已经走向"堕落"与"终结"。究其原因,在于蒋庆与"康党"不懂孔子的性命之道,舍"内圣"而求"外王",以儒学为干政的工具。故当代中国的儒学研究应当回归孔子儒学的性命之道,对儒学史进行正本清源,以儒者的修身立世风化社会,真正将儒学复兴于儒者的现实生命与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与21世纪牟钟鉴最近十余年,中国大陆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便是重新研究和评价孔子及其儒学。世人关心孔子,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改善当今社会病态的深切忧虑,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和未来关怀。可以说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历史人物及学派有如孔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主流应是儒学,尤其是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学说。这不仅因为继孔子之后历代有大儒之鸿篇巨制展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令人应接不暇,还因为儒学又似涓涓细流渗透于全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文化、习俗和语言等等。从而在形成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就语言方面来说,人们在笔下或口头上常提到“欲速则不达”、“当仁不让”、“既往不咎”、“不耻下问”等等奉为立身处世的信条,不正是孔子所说的记载在《论语》中的话吗?只是习焉而不察,不一定了解此话与孔夫子有关系罢了。其实,这恰好说明孔子  相似文献   

16.
儒学即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思想体系。此学说自孔子建立,特别是汉武帝定为一尊以来,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三教九流,都是以儒家为尊为首。可见儒学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儒学本是一种世俗的学问,但古人却把它与佛、道并列为三教。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儒学的本质是什么?一般的人都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是任继愈先生,在《论儒教的形成》一文中认为,儒学是宗教,“是不具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宗教。近几年,任先生又在其文章和书中,反复重申他的观点。对此,我们不敢苟同。要说明儒学到底是不是宗教,应先弄清什么是宗教这个问题.“宗教二字本来源于佛教,  相似文献   

17.
儒学也可以称为“人学”,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关于“人”的思想,“仁”则是人追求的道德目标,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人必须通过自身修养,方能达到“仁”,无论人的本性是善,亦或是恶,都要通过自身修养完善自我,进而为建立社会公德服务。豆、孔子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规范——求仁。孔子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仁”,为了达到“仁”,必须通过一系列道德修养之法,其中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克己复礼”而达到“仁”。“克己”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同时还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克己与复礼相辅相成,人们通…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修辞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先秦文献中可信的有关孔子修辞观的言论进行搜检,可将孔子修辞观归纳为两个方面:普通修辞观和儒学修辞观;孔子的“儒学修辞观”更为集中地反映出儒家思想对修辞行为的认识和界定,也决定了中国传统修辞观和修辞行为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9.
在四月份举办儒学与现代化讨论会的基础上,7月2日我校再次举行儒学讨论会,并邀请兄弟院校等单位参加,就儒学的现代意义及济南籍著名儒学家、国学大师李炳南的生平学术进行讨论。副校长董操教授主持会议,校长李庆臻教授发表讲话。 张传曾教授、曹萌博士等分别就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儒家风操和仁德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论述。赵宗来讲师对儒家政治思想源于“连山”进行考释。党明德副教授认为孔子已经主张公平竞争,并加以论证。董时副教授、谢嘉峰博士、吴聪敏先生、吴碧霞先生、张清泉副博士从不同方面对李炳南教授作了介绍,诸如生活经历、文化观念、社会贡献、学术成就以至于几成“绝响”的唐诗吟诵。他的成就是儒学、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儒士群体在西汉追求理想政治的过程作视角,认为王莽所代表的是西汉士人的利益,就个人人格的发展和治国措施而言,王莽及其改制恰恰符合儒家的“内圣”和“外王”两个理论层次,由于儒学理论自身的痼疾,改制最终失败。改制的失败不仅是王莽个人的悲剧,也是西汉士人群体的共同悲剧。从孔子到王莽反映了儒学的提出、渐入世道到“全盘儒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