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2.
对于北宋词 ,人们历来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诸如词风的革新、意境的开拓、艺术技巧的提高、题材的扩大等。但是 ,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 ,有着复杂的社会生活 ,有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民生疾苦等内容 ,在北宋词中几乎难以找到 ,而这些内容却是北宋诗所经常反映的。北宋词人虽然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努力 ,但在艳情词强大势力的统治之下 ,词的题材范围局狭 ,主题取向狭窄 ,审美情趣内敛 ,这样 ,词的发展的畸形性就随之表现出来 ,而北宋党争则是其畸形发展的最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周邦彦的词 ,在词的发展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是北宋词风向南宋词风转变的枢纽。在慢词长调中 ,以赋的手法入词 ,一改柳永词的平铺直叙 ,多为转折、跌宕回环 ,结构之法丰富多彩 ;在秦观词情深词雅的基础上 ,更重言情体物 ,向思力精工、缜密典丽发展 ;大量融化唐人诗辞入词 ,使词更加雅化 ,善造深融和雅之境 ,影响波及南宋、明、清 ,成为婉约之大宗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对词的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山谷词是其中的一个显例。正是在党争背景下,山谷词的后期创作完成了词体的诗化、词意的延展、词风趋向沉郁的转型,由此使山谷词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地。  相似文献   

5.
贺铸生活于北宋末期,创作了20余首豪放词,这些词在豪放词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书写内容看,贺铸豪放词中书写登临怀古、抒发内心豪壮情感的内容上承苏轼词,书写军情国事、表达隐逸向往的内容下启南宋词;从使用手法看,贺铸豪放词中以诗为词写法上承苏轼词,回忆以及化用前人成句的手法下启南宋词.  相似文献   

6.
北宋词的发展历程,就是词境不断拓展、词格提升的历程,而以张先、柳永和苏轼为其关键人物.张先自标题序,用词抒写文人日常生活.柳词以平民阶层、下层失意文人作为抒情男主人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苏轼"以诗为词",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开创超旷词风,是词疆最有力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了著名词人秦观的词作在北宋诗人之词向词人之词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了秦观词既远祖温 (庭筠 )、韦 (庄 ) ,又兼取诗质 ,他对词质的这一拓新 ,促进了北宋词最终向最高品位的词人之词的转捩  相似文献   

8.
词之体性功能的体认是历代词学论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亦是词学研究的原生点。本文通过对北宋词学观的宏观考察与观照 ,以点带线 ,显幽阐微 ,勾勒出北宋词学批评因革递嬗的轨迹 ,力求揭示出北宋词学观发展演进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词的历史发展过程是词与诗的分离与合流的过程,是艳俗与雅正相互交融的过程.词独立成熟之后向主流文化悄然回归,在北宋初表现为词与诗开始由分离而初步融合,词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转移.张先较全面地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如把"言志"等传统题材及诗文的写法纳入词中,成为北宋初词转型期中较为典型的 代表,也体现出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南北宋之争肇因于词家振衰起敝的共同意识,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浙西词派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点,相关探讨贯穿了浙西词派的发展历程:为反拨明代"花草"词风,朱彝尊提出宗尚南宋,正式开启南北宋之争,除南宋雅词一系外,南宋豪放词也曾是其推尊对象;厉鹗在朱彝尊的基础上丰富了争论的内涵并提出南北宗之争的概念,借此将豪放词剔除出宗尚序列;浙派后期词家对南北宋之争进行弥缝补苴,王昶提出诗教意旨作为衡量词格高下的标准,吴锡麒则借用明人正变说以变革厉鹗南北宗概念,在宗尚序列中加入了北宋婉约词;郭麐则在宗尚南宋雅词前提下,规避了界化南北的词风分判。姜夔被浙西词派词人赋予词圣的地位,以与常州词派所推尊的周邦彦相对立,成为南北宋之争中的一个理论节点,反映了浙西词派的新发展及与常州词派在理论内核上的逐步趋同。南北宋之争也是考察清代词学的一个关键点,该争论与清代词坛各种思潮皆有互动关系,并参与了整个清代词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为避免词被诗的同化,为维护词体独立地位和价值,张炎强调词与诗的不同,其词体观念主要表现在强调词的音乐性;词体陶写风月性情,情致深婉的特质和词体独特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3.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14.
花间词内容题材丰富,其中一部分词作突破了温庭筠为代表的艳体词“代言”的藩篱,将传统诗歌的白描手法成功地运用到词体中,即事抒怀、触情兴发,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这部分词作虽非花间词主流,但却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宋代苏轼高举“以诗为词”大旗,进行词体革命提供了远程支援,从这个意义上,花间“别调”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作“以诗为词”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词作不多且良莠参差,但其词作无论就涉及题材的丰富性及创伤风貌的独特性,特别是禅语词所占比重之多来说,在王氏以前并不多见。王安石填词是他词学观点的具体实践。王安石主张回复“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的创作道路,是东坡以诗为词的前奏。王安石的词学观点是建立于其诗化创作心理基础之上的,这是王安石词风诗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物,词学研究只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纪词学史上科学地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证诗,以诗补史”的方法,对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解决了词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诗论、词论和西方诗学的某些成果,解读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菩萨蛮》14首,不仅新意扑面,妙趣横生,而且发明了两种全新的读词方法。他的词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词学思想和治词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他的诗、词创作既都具有多元化风格的一面,又有诗多纪实词多言情不同的一面。陈与义诗词互动首先体现在简斋词题材立意的诗化和创作技巧的诗化,这些是诗歌对词的影响和渗透;其次体现在简斋词对简斋诗流丽特点的影响以及简斋诗句化用词句等方面,这些是词对诗歌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8.
姜夔作为南宋词史上的大家,词风清劲空旷,“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其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著作《白石道人说诗》既是南宋诗话的经典,也可作为研究他创作词时的理论指导和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对于探讨他的词风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词坛上的两束奇葩——魏玩与朱淑真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玩与朱淑真,是北宋词坛上的两束奇葩.魏玩<鲁国夫人词>风调谐婉,语言清新,其善于化用唐人诗句,以"自言体"代替"代言体",转换抒情形式等特点,对推动词体艺术的雅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淑真<断肠词>主要由闺思与咏物两大类构成,其中又以闺思为最.意象的纤丽细弱,比喻的别出心栽,赋物以人格化,是朱词表现在艺术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二人的共同努力,为北宋女性词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词作家,他的词不仅表现出情景理多重融合,仪态横生而又浑然一体,而且更深层次地叙写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感悟,赋予词作丰富的人生意蕴。苏词的人生意蕴突出表现在摆脱困厄、消解悲愁、挑战命运的积极向上精神和对人生有限性、虚幻性的深刻感悟与艺术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