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5月24日我写完《(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万余字篇幅,刊于《西北师院学报》]985年第一期;后来又作了补论,写成《锦瑟为李商隐诗集序》一文,刊于1985年第三期《艺谭》。拙著“诗序说”中,曾列出六项证据,证据之六,即当代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机李商隐《锦瑟》则作者自送,颈联象“神思”,腹联象“作性”,两备一贯;别见《玉溪生诗》卷论《锦瑟》。(第三册第1184页。)钱先生虽只讲了《锦瑟》两联,已透露出他也认为《锦瑟肉描绘创作构思有关,为义山自道创作甘苦之作,这与明清二代认为《锦瑟》为义山诗集序…  相似文献   

2.
王渔洋说过:“一篇《锦瑟》解人难”。对李商隐《锦瑟》诗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是悼亡之作,如朱彝尊、冯浩等;另一种认为是自伤身世之作,如何焯、宋于庭等。此外,还有种种解释:有的认为“锦瑟”是令狐楚之妾(见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三);有的认为“锦瑟”是当时某贵人的爱姬(见刘攽《中山诗话》);还有的认为是专咏“锦瑟”这种乐器的,并说锦瑟之声是适、怨、清、和的(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二十二)。近年来,有关论著。对于《锦瑟》一诗的意见也基本上未脱离“悼亡”、“自伤身世”这两说的范围。我们认  相似文献   

3.
<锦瑟>诗典故意旨尚可继续推敲,"锦瑟"二字系用典起兴.结合<唐茅山燕洞宫大洞炼师彭城刘氏墓志铭并序>推论李商隐<锦瑟>诗系为李德裕妾刘氏而作,并参照相关研究成果对<锦瑟>的形成过程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和寅恪六七年度.谢晓莹置酒之作。晓莹,寅恪夫人唐女士字,女士维卿先生(景崧)孙女也。  相似文献   

5.
和寅恪六七年度,谢晓莹置酒之作.晓莹,寅恪夫人唐女士字,女士维卿先生(景崧)孙女也.  相似文献   

6.
张涛  贾学书 《船山学刊》2007,(3):159-160
对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诗的诠释具有多义性,笔者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对《锦瑟》诗的四组意象进行了分析,并从读者接受的视角感受此诗所蕴涵的诗歌审美指向,得出《锦瑟》是一首歌颂爱情,倾诉作者对爱情无限渴望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锦瑟》主题阐释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悼亡说、自伤说与诗集自序说,三种说法均与何焯有关。通过对何焯的李商隐诗歌批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考证,可以探寻何焯对《锦瑟》主题的阐释及其流变,追溯自伤说产生的渊源。何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与科学严谨的文献考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悼亡说到自伤说,从《锦瑟》扩展到李商隐的全部寄寓之作,建立了自伤型批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罢李商隐的<锦瑟>诗,人们对诗意似乎有所领略,又似乎未曾领略,朦朦胧胧、模模糊糊.无怪乎有人说,<锦瑟>诗是一首具有朦胧美的诗歌.的确,诗篇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感受,达到了较高的美感效应.现在,我们不妨顺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探讨这种美感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 年前,有幸购得万绳楠先生整理出版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通读之后,对一代宗师寅恪先生学问之博大精深,又增添新的感受。《讲演录》第二篇之(一),言及晋武帝罢州郡兵问题,本人亦曾于80年代初探讨过这个问题并撰写过论文。此时才发现,当时的研究思路基本上踪迹于寅恪先生,惜乎未能早一点读到寅恪先生的这部著作。经反复研读此篇文章,亦觉寅恪先生论述中似有可商榷者(若万绳楠先生整理传写不误的话),试述于后。寅恪先生着重探讨了山涛论“孙吴用兵本意”问题。文中引《世说新语·识鉴篇》刘注: 涛居魏晋之间,无所标明,尝与尚书卢钦言及用兵本意。武帝曰:“山少傅名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80年代初 ,《陈寅恪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开印行 ,学界企盼已久的“义宁遗书” ,总算正式问世了。俞平伯先生为此写了一首题词 ,文曰 :“覃思妙想 ,希踪古贤。博识宏文 ,嘉惠来学。名山事业 ,流水人琴。”俞、陈二人相差十岁 ,但缔交甚早 ,相知甚深。题词开宗明义 ,突出“覃思妙想”四字 ,可谓一语中的 ,点出了陈寅恪史学的魅力所在。从《文集》中 ,可以见到寅恪先生多次提及“深思”、“精思” ,乃至“神游冥想”之类的治学要诀 ,说明他非常重视史与思的关系。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 ,无论是述论、笺证还是考释 ,寅恪先生都有非同…  相似文献   

1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似文献   

12.
读《莺莺传》的同时,比照着看《读<莺莺传>》,也看寅恪先生其它一些有关文章,以及近年来国内学人研究《莺莺传》的文章,颇有感想。其中有一些是对寅恪先生观点的疑问,特录之如下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3.
1936年4月18日,陈寅恪读完沈兼士寄来的论文<"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复函赞道:"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近日著作能适合此定义者,以寅恪所见,惟公此文足以当之无愧也."此说今人多认为悬的过高,其实清以前历代文献总共不过2万余种,下死功夫,读完并非难事.  相似文献   

14.
一、为华夏民族独立文明创立的永世准则1 在吸收输入外来思想学说的同时 ,不忘本来民族的地位2 再度申明夷夏之大防3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二、为出现超过“贞观之治”的光辉时期而讲学授业三、贬斥势利 ,尊崇气节本文为纪念恩师陈寅恪先生诞辰 110周年而作。弟子王永兴敬述寅恪先生在 1964年夏所作一文 (《赠蒋秉南序》 ,见《寒柳堂集》)、三诗 (《甲辰四月赠蒋秉南教授》 ,见《陈寅恪诗集》)是了解寅恪先生一生最重要的文献 ,妻李锦绣在以《圣籍神皋寄所思》为题的论文 (见拙著《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的代序 )中 ,对寅恪先生的一文三…  相似文献   

15.
杜诗讲稿     
一 秦州詩風格 杜甫在秦洲寫的詩,集中在五言律,給人以一种新的風格之感。这种風格,应該是关塞詩所特有的。杜甫后來到夔州后曾有著名的詩句道:“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赋动江关。”杜甫的秦州律詩确乎就是杜甫生平最蕭瑟的詩,应該是受了庾信的影响。杜甫一生最后的一首詩又會說他“哀伤同庾信”;(“風疾伏枕书怀”)  相似文献   

16.
刘瑞明先生《吐鲁番出土文书释词》(载《西域研究》1999年第4期)引《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第189页《义熙五年道人弘度举锦券》:“民有私要,要行二主,各自署名为信,沽各半。”第181页《北凉承平五年道人法安弟阿奴举锦券》作“故各半”,编者校“故”为“沽”。第三册第71页《高昌章和十一年某人从左佛得边买田契》作“沽各半”,谓:“故各半”的“故”使句意不通,因而被校为“沽”。但这仅是以多见的“沽”来校正少见的“故”,实际也不成文意。今议,“沽”应是“占”字之误。“占各半”是说同一契约文本,在同一纸上写成一式二份…  相似文献   

17.
杨巨川,字楫舟(也写作吉舟、济舟),榆中青城人。1901年庚子、辛丑并科举人,甲辰科进士,官授刑部主事。1905年赴日本考察法政,1907年归国。又任湖北麻城县知县。辛亥革命后,他便返回故乡。1922年被选为甘肃省议会议员。此后历任敦煌,固原二县县长。在敦煌有政声,自吟有“一载清劳酬锦伞,万家遗爱在沙  相似文献   

18.
"当日英贤谁北斗?"这是陈寅恪先生所作《王观堂先生挽词》中的一句.其实,用在陈先生自己身上,也完全合适.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素以学问渊博、中西融通而名闻中外,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其兼通程度当时不用说在西南联大,即使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曾同陈先生一起留学于哈佛大学,本为同学、朋友关系,但他却不止一次地说:"始宓于民国八年(1919年),在美国哈佛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为吾师."(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锦瑟》诗,在千古传诵过程中,解说纷纭;有的说咏瑟;有的说悼亡;有的说会有政治寓意;也有的说兴寄深微,难以指实。翻开人类文化传播史,古今中外,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却都存在不被人们完全理解的现象。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其最佳信息效能的因素。 一则信息其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要经过几个环节,才能从传播者手中到达受众那里。这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兴林 《学术研究》2005,(5):145-146
《尚书·禹贡》中记载天下九州物产土贡时说,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南宋蔡沈《书经集传》释织贝为锦名,“织为贝文”,亦即织有贝形纹的锦,《诗经》中有贝锦。是说影响较大,但是,织有贝纹的锦可以称贝锦,而称作织贝则不合于中国古代对于织物的命名习惯。蔡氏又说:“今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根据汉以后文献记载,我国两广、福建、海南一带居民称木棉或木棉布为吉贝或古贝(吉、古字形相似、古音相近导致讹混),最早三国时魏人孟康注《汉书》,提到闽人呼棉为吉贝,同期丹阳太守万震《南州异物志》说:“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