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婚姻观念、择偶方式是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人口的婚姻观念、择偶方式又是随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的。1991年北京婚姻与家庭调查为这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主要依据这次联合调查的有关资料,对北京市人口婚姻观念、择偶方式及其变迁,作一初步研究。 一、基本情况 ——初恋年龄。本次调查了2163名妇女,根据她们的自述,其初恋年龄是:57.9%的人在20—24岁时开始初恋,23.1%的人在25—29岁时初恋,低于20岁和高于29岁开始初恋的人,分别占16.3%和2.7%。这一情况与中国城市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相关法律是相吻合的。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基本上达到高中毕业的程度,即18—20岁左右;而女性高就业率的现实决定,她们必须先解决就业问题,然后再解决婚姻问题,否则是找不到理想的伴侣的;而新中国两个婚姻法对妇女结婚的最低年龄要求是18岁和20岁。这一切就决定了女性初恋年龄是不会过早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杨新科︵甘肃省委党校研究所兰州730070︶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相适应,中国公民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研究这种变化,笔者从征婚这一特定的角度出发,将1985和19...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2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本文对当前我国婚姻市场的择偶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传统社会,高收入的男性和专职于家庭事务的女性被认为是完美的结婚组合(郎才女貌),因此当时的择偶标准体现为收入上的异质性。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收入水平相当的男女更可能结为夫妻。现在与过去择偶标准的不同导致了郎才女貌悖论的出现。最后,本文阐述了婚介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新逃婚”的出现给农村的婚姻与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从相关案例分析发现,“新逃婚”现象主要出现在年轻夫妇、有婚生子女、跨省婚姻、男方家庭经济条件差和夫妇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新逃婚”在打工潮的背景下表现的更加激烈,以打工过程中女性的婚外情为突出表现,并最终以女性的出走为结局。多数发生新逃婚的家庭男性都难以再婚,而女性则开始了新的婚姻生活。传统道德、舆论与地方性规范的式微,家庭关系与夫妻关系的松散和婚姻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女性择偶观念的经济理性是导致“新逃婚”出现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赫哲族妇女的婚姻、生育自主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哲族妇女婚姻、生育自主权是赫哲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对赫哲族主要集居地的详细调查数据,从文化程度与择偶方式、文化程度与初婚年龄、择偶方式与对目前婚姻的满意程度、赫哲族现有孩子的数量看妇女生育观的变化、文化程度与意愿孩子数、文化程度与现有孩子数、不同时期出生的赫哲族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生育孩子数、赫哲族妇女的生育决定权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较具体的研究,得出赫哲族妇女已基本上具有了婚姻自主权,对目前的婚姻是较满意的,但部分还存在着早婚、早育问题,在选择生育孩子的数量上与丈夫协商的占有很高的比例,能够得到丈夫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社区文化、女性文化与女性人口发展鹿立一、引言关于女性人口文化状况与女性发展,近年国内的研究以为,女性人口文化状况是制约女性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影响女性的就业、收入、婚姻、生育、家庭权力等等,但这些文章大多谈的是女性受教育问题与女性发展,而不是...  相似文献   

7.
婚姻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支配人们处理婚姻关系的准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结婚动机上。结婚的动机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从自然因素来看,人们结婚的动机是为了满足性欲和种的蕃衍,这是婚姻的生物学基础,然而,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性生活和种的蕃衍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的。因此,婚姻的动机是受社会因素决定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德国社会学家穆勒里尔曾将婚姻动机归纳为三种,即经济、子女和爱情。这三种动机在不同的时代其重要性是不同的: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则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由此可见,婚姻的动机是复杂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是社  相似文献   

8.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8.58。出生性别结构失衡必然侵害女性生存权利,造成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男性择偶困难、加剧女性就业难度"、婚姻挤压"及妇女地位问题等难以逆转的长期的社会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9.
上海流动人口的婚姻、生育与计生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上海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1.与上海人结婚的外来人口的基本状况。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通过男女间缔结社会契约而建立起特别的、受社会保护的两性关系。婚姻是许多女性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重要形式,“人往高处走”是众多女性婚姻选择的基本原则。9...  相似文献   

10.
由传统到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亮 《西北人口》2004,(2):29-31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加强、婚姻趋向自主,家庭关系趋向民主化,家庭功能社会化。这些变革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潮的涌入和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衰微。  相似文献   

11.
婚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同时还制约着人口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因此,保证和促进青年男女在合适的年龄顺利地择偶、正常地建立家庭、更好地承担生儿育女的义务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淑敏 《西北人口》2010,31(1):42-46
论文采用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对甘肃省东部蔡村青年男子的择偶困境进行了研究。论文指出,青年农民工的流动使得流出地农村青年男子的择偶难度加大:彩礼飞涨,家庭负担加重;凑合婚增多,婚姻的不稳定性提高等等。贫困地区青年男子的择偶难问题成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从婚恋方面对于农村的又一次剥夺。应该把解决农民工的婚姻问题纳入关乎社会和谐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中来。论文是对有关农民工婚姻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浙江省人口迁移流动十分活跃。在迁移流动行列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迁移人群——外省婚迁女性,数量很大。她们给浙江省人口的婚姻、生育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 一、迁入浙江女性人群的现状与特点 外省籍女性迁入浙江的婚姻迁移,是指外省女性以婚嫁方式、以在浙江农村择偶落户为目的而进行的迁移。改革开放以前,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决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的社会经济特征、婚姻地位及家庭结构等因素在家庭生育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对2006年中国健康营养调查中的家庭微观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率显著相关;体现家庭结构的丈夫劳动参与和夫妻年龄差距等指标也对生育率有显著影响。另外,通过对城镇与农村的比较分析得出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生育率的影响要大于城镇。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处于改革前沿的珠江三角洲的人们在冲破传统的生产方式之后,迅速开阔了眼界,再也不满足原有的生活方式,传统农业文化的婚姻、生育模式也随即出现转型。为考察东莞市育龄妇女婚姻、生育观念的转变状况,1996年7月我们在该市的8个镇、区,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办法进行了一次女性婚姻、生育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5%。 一、女性婚姻观念情况 (一)实现了由早婚向晚婚的转变 东莞绝大多数即约86.74%的妇女认为在23岁以后结婚比较好,而只有13.24%的人认为应在20—23岁间。对已婚者初婚年龄的回顾性调查反映出,  相似文献   

16.
郭志仪  杨琦玮 《西北人口》2010,31(6):103-106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甘肃省居民婚姻意愿现状,主要对择偶标准、期望初婚年龄、期望夫妻年龄差和期望婚居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甘肃男性择偶时较看重身体健康,甘肃女性择偶时较看重经济收入;甘肃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逐步提高;绝大多数居民期望婚姻中丈夫的年龄大于妻子,且倾向于男大于女1-2岁;从夫居和独立居住是普遍接受的婚居模式。虽然现代婚姻观对甘肃居民有一定影响,但是这里的婚姻观仍较传统。  相似文献   

17.
《人口学刊》2018,(2):60-71
本研究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对1975年(含1975年)之后结婚的18~59周岁分城乡初婚夫妇的婚龄匹配和教育匹配及其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初婚夫妇的婚龄匹配依然以传统的"男大女小"模式为主流形态,主要介于丈夫小妻子1岁到丈夫大妻子4岁之间;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体上看,农村和城镇初婚夫妇平均婚龄差(绝对值)的均值呈上升趋势;农村和城镇初婚夫妇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找年龄相同或相近的配偶。在初婚夫妇教育匹配上,同质婚和异质婚中的"男高女低"仍是中国城乡婚姻匹配的主要形式,教育匹配的同质婚更多地表现为夫妇双方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的对等;由于教育普及、高校扩招以及妇女经济社会地位逐步上升、性别平等推动等因素的影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两性教育水平差异不断缩小,初婚夫妇教育匹配异质婚中"男高女低"的占比逐渐下降,而教育匹配的同质性则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适婚人群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受教育程度趋近的配偶,因此,女性在择偶过程中选择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的配偶的可能性和倾向性也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我国教育获得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都不均衡,一些地区尚存在性别差异,而同质婚的增加和异质婚"男高女低"婚配模式的减少使得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难以通过婚姻实现社会流动,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男性可能在择偶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80后”农民工择偶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永  朱传耿 《西北人口》2007,28(1):125-128
本文通过对528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知:80后农民工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在择偶上出现了年龄偏早化、择偶观念逆传统化、婚期选择集中化等趋势。针对这种变化,笔者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择偶模式势在必行,政府、家庭、社会和个人应各尽其责,协调合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偶观,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1989-1999年十年间《女友》杂志中的征婚启事,本文对我国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和男性的择偶标准存在着很大差异:和男性相比,女性在择偶时更重视对方的经济条件、职业及生活地区等方面。而男性对女方外貌性格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多,他们选择妻  相似文献   

20.
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研究1949~2000年50年来婚姻教育配对程度变迁和模式的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匹配的同质性上升迅速,其主要原因在于"跨层"婚配的难度的上升和对角线模式的强化.这暗示着在社会结构激烈变动分化的转型社会,在市场不确定性的压力下,择偶模式发生了同质性回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