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沈从文早期小说受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影响。《边城》的产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不是突兀的现象,同样得到《迟桂花》的深刻启迪,沈从文始终关注着郁达夫的创作,并抱着不变的钦服之情。郁达夫和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嬗变,也具有着某种相似的面貌。另外,《边城》人物的塑造,也有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的影响。但是,《边城》依然是一部超拔之作。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湘西系列文学的扛鼎之作 ,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学”。作者把自己的故乡湘西所拥有的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俗、真挚的人情挥写得自然流畅 ,留给读者的是一曲不尽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田园牧歌。因此也代表着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一、自然是最好的启蒙者我想从沈从文最有名的那篇小说说起。《边城》里一切发生的地方"茶峒"是沈从文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中极为重要的一处: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完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转变,这可以从其审美“功利主义”文学观中得到解释。而老庄诗学的悖论,直接导致了沈从文小说写作中的叙事方式与理性归趋方面的矛盾。沈从文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资源正是老庄道家文化,而道家相对主义的评价立场却削弱了沈从文小说应具的国民性批判力度。沈从文构建的湘西边城世界,充溢了和谐自由的人性赞歌,体现了道家式的自然逍遥精神。  相似文献   

5.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之所以蜚声文坛得益于他所建构的完整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它们是短篇系列《柏子》、《丈夫》、《萧萧》等;散文系列《从文自传》、《湘西》等;长篇系列《边城》、《长河》;民间传说系列《龙朱》、《月下小景》等。正是因为这充满异域情调的湘西题材,使得沈从文在现当代文坛被误解、曲解长达半个多世纪。到了九十年代,又因为同一题材,沈从文被誉为“边城圣手”,当重排二十世纪文学大师座次时,他成了仅次于鲁迅的大师级作家。对沈从文现象如何认识?怎样对其作出合理的阐释?这些问题都有再思考的价值。 我们今天重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题材是因为湘西艺术世界中隐藏的某些东西吸引了我们,而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那些本来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意义,才能被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到它:湘西题材是一曲以湘西人生形式的探索为主旋律的生命之歌,寄寓着沈从文期望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与湘西游侠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英杰 《船山学刊》2000,(4):113-116
湘西自古多侠气。从边城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对湘西的游侠精神甚为推崇,认为“游侠者精神的浸润,产生过去,且将形成未来”(1)。在《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及诸多的小说、散文作品中,都有他对湘西游侠精神的生动描述。在沈从文身上,除了有性格温和的一面外,还有一种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游侠之气。研究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是不能离开生他养他的湘西这块神土的。一、湘西游侠精神的特点湘西游侠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做君子不做小人”。湘西人的君子之风,少儒家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之风,更多地表现为一…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小说《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实际上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丰富而隐匿的,应该说《边城》主题具有对话的多样性,即小说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角度,从东西方宗教精神,从隐秘的中国现代精神的角度揭示了《边城》主题对话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边城》主题隐秘的对话走向敞开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1 当"边城小说"崛起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被它那浅层表象所震慑.西南边区(湘黔贵)的荒僻的山村和偏远的集镇所散发出的浓郁四溢的乡土气息和撩拨人心的边城野味,体现了"边城小说"在题材上的新;"边城小说"所叙述的一个个扑朔迷离、神奇变幻的故事,带来了小说内容情节的奇;而沈从文所着意塑造的"乡下人"形象系列,和艾芜笔下的报仇未成而只能"叫出乌鸦一样的声音"的疯子(《乌鸦之歌》),心狠手辣而又不失人性的强盗头子和天真善良而又充满野性的在强盗窝中生长的"野猫子"(《山峡中》),瞎子父女,偷马贼,以及蹇先艾笔下  相似文献   

9.
文化保守主义是近现代中国的一股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创作。沈从文的《长河》延续着他乡土作品中的田园牧歌式的风格,描写了三、四十年代湘西社会。本文从《长河》中的无聚焦叙述切入,探讨其背后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边城>的故事文本,从沈从文其人及其创作<边城>时的具体情景入手,将<边城>"故事悲剧性"的因由阐释为缘于作家沈从文对生命存在之无常之无奈的思想观念,并认为这种思想观念既有沈从文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无常与无奈的感慨,同时还隐含着他对湘西故土上的人们--群体生命存在之无常之无奈的悲悯与痛苦.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是作为他实践自己创作主旨的秘密代码而存在着的。在他所构建的湘西小说世界里,写于1932年以后的小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一年,沈从文走出了自己的精神误区,他高扬起“民族品德”和“人的品德”重造大旗,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追求。沈从文...  相似文献   

12.
自问世以来,《边城》对湘西世界"人生形式"的担忧,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关注和思考。按照"现代文学"理想的"文学形式"塑造的翠翠,遮蔽了老祖父的存在,导致我们忽略了后者才是理想的湘西世界及其"人生形式"的化身。把小说的主角还原为老祖父,不仅可以澄清沈从文理想"人生形式"的古代性内涵,也可以从中观察"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是如何扭曲了我们的阅读和理解的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8,(3):143-148
沈从文通过小说《边城》,在一个自然无为的空间里展现了纯美的道德人性,他试图通过剔除人性之"恶"去重塑人性之"美",排斥病态"都市"且回归精神"原乡"。这种披着道家"虚静无为"的外衣,其实质却是张扬儒家"人和"思想的乌托邦理想,使《边城》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彻底摆脱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最终只能是一曲沈从文哀叹传统被现代逐渐消解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14.
凝固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模式不能认识一个作家的真面目,尤其对于沈从文。“避免由社会阶级的方面而力图由文化方面评价历史,是沈从文区别于同时代作家,的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冷静地观照、测量沈从文的“《边城》体系”的文化价值之后,我们说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化继鲁迅之后第二个在封闭民族传统文化之内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小说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人物,另一种是一群不属于人物的东西。”后者就是小说人物之“象”外的“物象”,物象上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隐喻式的思维。我们现在有必要来还原一下沈从文对于文化——这个难解的斯劳克斯之迷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是沈从文苦心孤诣、精心营构的“湘西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始至终贯穿着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念。应重新认识《湘行散记》中所透露出的浓厚江湖特色。从四个方面探析与阐发《湘行散记》的江湖特色:江湖概念的价值取向;豪爽野趣的江湖人物;热烈浪漫的江湖爱情;江湖故事的传奇叙述。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二、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尊严;三、爱是生的一种形式。在《边城》里,沈从文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往往在优美的描写中,平淡从容的叙述中隐藏着一股忧郁与哀愁的情绪。《美丽总是令人忧愁》一文作者试从沈先生的民族根源和个人经历两方面探讨其产生忧郁哀愁的原因,并从湘西文化角度探讨沈先生的所忧,也许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笔下特异的湘西世界主要是通过其小说和散文构建完成的,但代表其文学成就的应首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沈从文小说在牧歌情调的底层蕴涵着无法摆脱的悲剧意蕴。楚骚地域环境和文化遗脉的浸染,与自然的亲和及沉思中形成的泛神论思想,少年式微和乡下人情结中构筑的幻梦的破灭,成为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悲剧意蕴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中理想的“湘西世界”,以其“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自然之美和“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性之美以及“安其居、乐其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和生态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