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由于第七卷(“科学与哲学”)和第八卷(“评论、通讯和书目”)的出版,皮亚斯哲学著作的官定本完成了。第七卷收有皮亚斯关于“物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更多的篇幅是论述“科学方法”和“精种哲学”的。在“科学方法”部分,可以找到最令人发生兴趣的新村料。特别有趣的是1902年写的“从古代文献征引历史的逻辑”一篇长文。从这篇文章我们进一步看到皮亚斯的历史解释观点,这种观点构成他对休谟“论奇迹”一文著名批评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归纳归纳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西塞罗翻译著作时译作“内引”;日本学者译为“归纳”。这些都是意译,大致表达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地体现在他的著作《工具论》中。什么是归纳?他认为:“归纳是从个别到普遍,从已知到未知并  相似文献   

3.
从“辩”到“变”实际上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当代西方文论研究的一个总趋势,即从之前的“辩”——对于西方文论的知识性、资料性整理过渡到进入深层次的文化反思与对终极价值的探寻,从而获得一种知识上的融汇变通,构成带有独特语境下并带有个体参与性的文论体系,即本文所称的“变”。然而国内关于西方文论的变通性研究成果则以论文、评论为主,一直缺乏对西方文论的整体性研究。清华大学教授陈永国的新著《理论的逃选》则打破了这一束缚,勇于在“辩”中求“变”,为当代中国的西方文论研究打开了一条学术谱系史范畴下的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4.
江沅的《说文释例》是《说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其产生误解,认为江氏的《说文释例》问世于王筠的《说文释例》之后,其实江氏之作先于王筠的《说文释例》20余年。由于江沅的《说文释例》与王筠的《说文释例》书名相同,人们多把这两种书看作同是阐释《说文》体例的著作,这就混淆了“类例”与“体例”的界限。江沅的《说文释例》是以类例材料阐明《说文》一书的“本字本义”和“音义关系”的著作,而王筠的《说文释例》则是阐释《说文》体例的著作,二者的性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论《左传》家族层面叙事写人的艺术白显鹏(左传)是一部体制恢宏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所以有人甚至把它誉为“文学的权威”(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从古至今,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左传》的文...  相似文献   

6.
“说文四大家”在说文学史上分量极重,“段、桂、王、朱”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然而清中叶亦有“段、桂、严、王”之判断。这两种看法的产生或因体例不同、或因著作时间早晚。朱骏声著作刊刻最晚,未入“说文四大宗”,一方面受到著作体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其打破常规的编排方式,时人未识其善;而严可均未入“说文四大家”主要由于著作不能突破前人藩篱,仅对许书订正、修补。  相似文献   

7.
论汉字的两度成熟──兼论《说文解字》在汉字史上的地位何丹众所周知,汉字是现存文字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体系.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欧美人类文字学著作中普遍把汉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归划在一起,作为“古典文宇”的代表,认为这三种文字共同标志着人类文...  相似文献   

8.
清代叶燮(1627—1703)的《原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论杰作。它探本求源,提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诗歌创作理论,被当时誉为“直抉古今来作诗本领,而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①然而,这部著作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合诗与文而论之”的,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只就它的创作论——理、事、情、才、胆、识、力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读了周来祥同志的美学著作《论美是和谐》,很受启发,获教非浅。对“美是和谐”这个命题,作者说“是很符合我的想法的”, (《论美是和谐》第3页。以下只注页数)我们也很有同感。对美的本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托尔斯泰说:“多少博学的思想家写了堆积如山的讨论美的书,‘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都有一种新的提法。”(《艺术论》)古今中外的美学家对美的本质下了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到“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心雕龙》的主旨是解决文质关系的,具体到六朝文学就是质不胜文、文质不协调的问题,而“文体解散”则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文心雕龙》在写作体例上又不同于子书、“近代文论”和经学家的注经著作,它融“弥纶群言”和“研精一理”于一体,实现了理论的概括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刘正国的《文艺创作要论》是一本自出机杼的研究著作。著者的知识准备比较充分 ,对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都经过了认真的材料积累和学术思考 ;化解前人的理论成果比较到位 ;以“要论”为书名 ,旨在抓住文艺创作的主要的基本理论而深言之 ,在这些“要而言之”的理论述说中 ,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思想的闪光点 ;该书对作品的分析也细致到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出版的几种教学参考书,把《六国论》一文说成政论文,有些欠妥;在段落划分上,也有分歧。要想透彻地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先从文体入手。正如“作文必先定体”一样,我们要“从分类中认识文章的本质特征”,因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鲁迅) 认为《六国论》属政论体的,可能是着眼于文章的标题。《<六国论>简析》(高培权同志)一文说:“《六国论》,即‘论六国’。就是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乍看,言之成理。明明是“论”嘛!亦如作者的《管仲论》、《辨姦论》等文章一样,无疑属政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通过对民族文化“原点”的追寻,经由对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化与扬弃的“通变”,完成了从“道之文”向“文之道”的转换,最终重构了以“文道”为核心,由文学本质本原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鉴赏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浓缩于“文之枢纽”对“文道”的论述,不仅确证《文心雕龙》的时代中国人文学意识的觉醒,而且启示我们恪守文学理论的文性品位,此为刘氏体系“重构”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长期从事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中,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撰写和发表了许多关于党的建没的文章和著作,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等等。在这些文章和著作中,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想,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刘少奇同志的建党思想已经在我们党内深深地扎了根,培养和教育了一代共产党人。林彪、“四人帮”为了乱党篡党,污蔑刘少奇同志推行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建党路线”,并编造了所谓“黑六论”大加批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idea(思想)和logos(理论)两个单词构成,基本思想是关于系统的观念的理论。现代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思想家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特拉西的主要著作叫“意识形态的要索”。在此书中,特拉西说他之采用“意识形态”这个名称,是为了反对形而上学和神学的观念论,并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文化泛滥,文学边界扩张的文化环境中,“审美意识形态”论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文章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意识形态与“两个尺度”的内涵,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文学观念的。在当前语境下,马舍雷和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为我们研究文学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另外,“审美意识形态”论既有它的历史针对性,也有其当下的现实关怀,我们应当充分理解这一论题所蕴含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周远斌 《南都学坛》2006,26(4):75-78
《淮南子》中情感论材料丰富,虽散布于各卷中,但可从中总结提炼出这样一个体系:情感的发生论、规约论、表现论、接受论;而且论述深入详致。这一承前启后的体系化情感论发生在汉初,而且发生在一部著作中,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但可由此管窥中国古代对情感世界的较早而又较为全面的自觉性体认,而且这对研究古代文学情感学体系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汉代由先秦的重志轻情,一变为重情轻志,在《淮南子》这里已露端倪,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人道当情”论、“诗缘情”论在汉初就已开始酝酿了。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八年第四期,本刊发表了王振武同志题为《以选择论为框架,建立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一文.该文向我们推出了作者在哲学领域的“新发现”,这就是“选择哲学”.据说作者经过几年的探讨,认定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可摆脱历史局限性而已经过时”,以为它是“一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哲学体系”,需要“用选择论对自然、社会、思维以及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心     
讲中国文学,最先让人想到的并非诗歌,而是“文”或“文章”。中国文人历来有一种共识,不妨叫做“文章正宗论”,即认为“文”的历史最久,作者最夥,成就最大,形式也最灵活、最具包容性,“诗”则位列“文章”之下,甚至隶属于“文”。西人论文学,推本溯源至于“诗”,“诗”乃一切文学之顶峰,故亚里士多德《诗学》雄霸西方文学理论数千年而不坠。中国古代讲文学,一“文”字足矣,理论上可媲美亚氏《诗学》者,《文心雕龙》也,而刘勰之“文”,一如陆士衡《文赋》之“文”,兼赅众体,诗歌韵语自不能外。这是东西方“文论”、“诗学”理路及符号体系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论的“传统性”指它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特征,“现代性”则指它所隐含的现代文论因子及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古代文论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反思和清理。一种普遍的误解是以为西方文论都是大部头的体系性著作,对“西方”的理解也过于狭隘。“中西比较”这样的研究方式几乎是不成立的,因为它将原本庞大、复杂的文化发展过程大大简化、割裂,抽取出一些所谓的特征来进行比较;如果一定要比较,至少要在中、西、南亚3个传统之间进行。历史在变化,不可能“回到”古代文论,只能不断地学习它、使用它。学术研究的要义是把问题搞清楚,不能把纯粹的学术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或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