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早在1996年,云南省建设厅就编制了《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此后10多年云南省一直积极谋划推进滇中地区协同发展。2014年10月21日,历时五年编制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规划》构建了以昆明、玉溪、曲靖、楚雄4州市及红河州北部拓展区为发展空间的"4+1"滇中城市经济圈全新建设蓝图,  相似文献   

2.
正5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批复同意《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批复要求,滇中产业聚集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要求,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成为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该项《规划》中,滇中产业聚集区定位6大发展方向,布局"两片两轴八组团"。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4,(28):18-19
5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批复同意《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批复要求,滇中产业聚集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要求,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成为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该项《规划》中,滇中产业聚集区定位6大发展方向,布局“两片两轴八组团”。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一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安徽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合肥经济圈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对接、环境治理、科技合  相似文献   

5.
区域物流一体化战略是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结合当前昆明与玉溪城市经济圈发展的现状,得出昆玉一体化加速滇中城市一体化。然后,对昆明玉溪物流园区网络的形成背景及园区网络协同内涵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物流园区根据现代物流的网络理论被界定为区域物流网络中的组织节点,引入了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发展的概念,同时论述物流园区协同网络对昆玉物流一体化的意义。最后,探讨物流系统中物流园区的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以"生态文明"著称的"爽爽贵阳"再多一张城市标志性名片。7月8日下午,备受关注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召开前夕,由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最新研究编制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和《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在贵阳市正式首发。该《报告》首次运用"贵阳指数"对我国31个省区市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4,(17):18-19
正继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后,4月19日,首个地方新型城镇化规划——《云南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社会公布。《规划》分10篇、共35章,包括继续推进"城镇上山、农民进城"、构建以滇中城市群为首的六大城市(镇)群等内容,指导云南省城镇化健康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云南特色新型城  相似文献   

8.
水系专项规划,是我国各个城市编制总体规划时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但我国编制水系规划一直没有技术指标指导,是项"空白"。9月27日,由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水系规划规范》——中国城市水规划的"国标",通过专家评审。今年底,经建设部批准后,该规范在全国实施。武汉市治理水环境的思路成为编制《规范》的重要原则。《规范》提出"同步划定三线"——水体、岸线和滨水建  相似文献   

9.
雷娟  张莉娜 《经营管理者》2013,(25):208-208
现代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打造都市经济圈的需要,将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助推器,是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路径,是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政府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明确了加快福建港口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人才资源是实现港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就加强港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港航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董昭礼 《决策》2010,(2):I0004-I0005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安徽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10,(22):14-15
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抓紧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2009年4月,广东省出台了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决定和实施方案,召开了全省贯彻实施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3.
陆玉龙 《决策》2007,(11):50-51
2006年,南京市编制了南京都市圈5年建设规划纲要.今年,合肥经济圈的规划也正在加紧编制.加上皖江城市带,在长三角边缘的不大区域内就同时出现了3大城市群,三者不是相切而是相交的,巧合的是交叉重复的城市、人口、面积都占1/3左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兴市战略的意见》,秦皇岛市将着力打造升级版的大旅游,努力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大力推进高端旅游,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是秦皇岛市实施城市经济战略的突破口,是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战略的牛鼻子,是对接京津、融入"首都经济圈"的战略选择,是区域城市形象营销的最佳载体,是富民战略的第一抓手。我们要按照这一科学发展定位,主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08,(30):13-13
案例背景着眼于融入泛长三角战略,2006年6月,安徽省出台《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南部的马鞍山等8市组成沿江城市群。同时,《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通过专家评审。同年10月,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包括合肥、六安和巢湖三市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今年5月28日,《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正式发布实施。  相似文献   

16.
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决策与信息》2007,(2):42-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而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对于增强城市圈综合实力,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以及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求,也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在深入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育产业发展同质化、协同发展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主要问题,提出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创新,构建体育产业深度协作机制,优化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中提到培育成渝城市群、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开等内容。继国家批准成渝经济区规划后,去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的全团建议。建议主要内容就是,进一步突出重庆成都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由国家牵头编制重庆成都城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位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接合部的广西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广西已逐步摆脱经济总量全国倒数的窘境.开始谋划新一轮大发展。11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富民强桂”的战略新目标。打造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峨眉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乐山市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背景,通过调研分析乐山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认为乐山旅游产业在创新发展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创新意识不强、旅游产品单一、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等短板,并结合相关问题提出促进乐山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