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话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形态,以其丰富的接受文本内容、批评主体的个性化与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尚,成为李白经典接受与阐释的重要载体。清诗话具有非常典型的"历时接受"特征,包括经典文本和接受文本的双重接受,前人的阅读经验和审美发现是清人论李白的重要阐释依据。清人对前代李白诗论的大量接受,形成厚厚的经典阐释层,既丰富了清代李白经典接受的诗学思想与审美意蕴,同时也体现了清代诗学实证性、累积性、专门性与细致性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朝鲜文人李德懋、柳得恭等人来华,通过潘庭筠、李调元等人了解了袁枚的为人与作品。并将其人其诗引入朝鲜。朝鲜诗家非常关注袁枚及其诗论和创作,他们基本认可袁枚的诗坛主导地位.也很赞同其追求个性自由的诗学理论,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所受益。在诗歌创作方面,朝鲜诗家欣赏袁枚怀古诗的豪迈,同时也批评了其它一些诗作的浅浮绮靡。这充分说明.朝鲜诗家已经对袁枚有了相当成熟的认识。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诗歌的积极接受与批评,是清代中朝诗歌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对袁枚研究的拓展及东亚汉诗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潘岳与陆机二人同为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历代诗话中,各代论家对二人的评价各执一词,不尽相同。有人认为陆机宏博而潘岳浅近,亦有人认为潘诗清净而陆诗繁芜。不过他们的诗歌,都显示出中国诗歌由汉魏古诗重风力的古朴浑厚,转为六朝俳偶诗重雕琢技巧的重要走向。这一点,在潘陆二人的历代诗话接受史中显示出共识。这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就诗歌本身的发展而论,没有潘陆等太康诗人的重要转向与过渡,就没有后来盛唐诗歌的成熟与辉煌。  相似文献   

4.
在朝鲜古代诗话中、汉诗创作和中国诗话集的引进中,对中国江西诗派有不同称谓,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或者直接引用诗话集的过程中,可以管窥到朝鲜古代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情况。朝鲜古代诗学对江西诗派概念的称谓虽然有个别差异(苏黄),但对内涵和外廷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对诗话理论的接受是全面的,在朝鲜文坛上的反响是先褒后贬,二者兼具。  相似文献   

5.
韦应物作诗博采众长,尤其得陶诗精髓。他成功创立了韦苏州体,同时又能较好地处理关心国事与寄情山水、心归佛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诗歌传到朝鲜半岛后,受到文人和政府的普遍欢迎。朝鲜诗人赞赏韦应物的吏隐之道和高洁品格,认可韦诗淡清近禅的风格,并以选录、摘句、注释、比较等方式积极评价韦诗。很多诗人还以效仿、次韵、和诗、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学习韦诗。虽然朝鲜诗人对韦诗偶有误记,但他们对韦应物的接受乃是韦应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朝两国诗歌交流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日本汉诗的创作中影响甚大,也是日本汉诗论中的重要关注对象,这充分体现于日本诗话之中。日本诗话对陶渊明的评论涉及诗歌创作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两个层面,对其平淡诗风及其诗史地位有了清晰的确认,对其在日本汉诗创作中的影响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日本诗论界对陶渊明的批评以虎关师炼的《济北诗话》之傲吏说为代表,对其诗艺也不无訾议。既承继中国诗论中之陶渊明论,又兼有异见,体现了他们在诗歌批评方面极强的自主意识及接受异质文化时一贯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对朝鲜后期诗坛接受袁枚诗学之状况做详细分析:朝鲜后期的诗坛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清朝文学的?18世纪朝鲜诗坛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袁枚的,其中主要的朝鲜诗人是谁?19世纪初期至中期朝鲜诗人的性灵观到底与袁枚有什么关系?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袁枚对朝鲜诗坛有什么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吕进的诗学话语体系中体现着鲜明的“诗话”特征,主要体现为以感悟为基础的诗性言说、象喻式批评的话语方式、类概念的范式策略、“以少总多”的学术笔法等几方面.这种“诗话”特征既赋予了吕进诗学话语独特的学术品位和理论个性,使他在中国现代诗学领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也给中国现代诗学话语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朝鲜文人在出使北京的途中结识了辽东诗人李锴,互有诗歌酬嘱。李锴的《睫巢集》也随之传入朝鲜。朝鲜文人对李锴诗作中的“故豳之思”和淡泊情怀颇为欣赏。多有赞誉。李锴虽不是诗坛大家。但是朝鲜文人对其诗歌的接受是两田诗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两圜文化交流的盛况。也为“辽东三老”研究增添了新的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0.
郝曦光 《延边大学学报》2023,(2):92-100+143
朝鲜王朝中期以后,文坛出现了大量咏陶、和陶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鲜为人知的女性汉文学创作。朝鲜时代女诗人不仅在诗作中频频化用了陶诗意象,还通过追和陶诗的方式来表明对一种文化品质与精神力量的归属与认同;她们更执念于寻找仙界、人间的“武陵桃源”来获得心灵慰藉与情感寄托。在这一接受过程中,女诗人们并非仅停留在表层的追拟与效慕,而是更多地呈现了独具个性化及民族化特色的改写与再创造,使陶诗及其作品精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量。对这一现象及问题的考察与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汉文学创作在中韩文学交流史上的贡献与作用,且对全面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在东亚汉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尤具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诗话将多变而冗杂的诗之"气"理解为大自然或人体之气,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创作心理与倾向,是一种成熟而务实的诗歌理论心态。在对诗气的探索之中,有如寻求隔水蒹葭之伊人,挫折中折射出了一缕淡淡的迷茫。然而正是在这百折不挠的探寻之中,才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其探索的过程和经验,实为后人诗歌创作竖起了一面泽被百代、可资多方借鉴的铜镜。  相似文献   

12.
明代诗话是在前代诗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明诗的发展及清代诗话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明代诗话是中国诗话的发展期,在中国诗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诗话的发展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初期诗话以讲诗法为主;中期诗话主要是宣扬复古主义;后期诗话已成为专门之学,其中心议题是彻底批判复古思潮,宣扬个性解放.明人在宋、元诗话的基础上,把宋诗话的综合之学发展成为专门之学;他们还发扬元诗话偏重诗法的优点,把它充实提高,使之成为系统的诗学理论,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明诗话.明代诗话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时代性、针对性、理论化、系统化及专门化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自然原生的茶以其平凡却不失高雅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中,由最初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为能从中得到启发、感悟并萌生出精神内涵的独具审美意味的饮品,逐渐成为古代文人们关注的对象。饮茶成为他们感受生命愉悦的一种方式,他们以茶为媒,激发诗兴,享受闲适的生活乐趣,抒写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古典诗歌中的茶意象进行解读,借此观照其"自然"存在的生命哲学和人格魅力,以期为深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蚕桑业作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多样的影响。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寄寓了人类关于美德、情爱、生命、故园等种种美好情感。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进行解读,借此观照其"自然"存在的生命哲学和人格魅力,以期为深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质,应该从超越心物二分的“不隔”世界去体会。这一世界,叶嘉莹先生概括为“兴发感动”或“感发”之作用。从本体角度看,这种“兴发感动”是宇宙之“大生命”中的“共鸣”世界;从其显现或体验的角度看,这种“大生命”之“共鸣”即人类精神的“本质”世界,更确切说,是人类精神中“真诚纯挚”的伦理世界。叶先生认为,这种心物一体“不隔”的“真诚纯挚”之域,应该是中国古典诗歌“赋、比、兴”传统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海棠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海棠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渐高,人们根据海棠的姿态、习性、品质等特点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借其寄情寓义,使海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形成了一种以海棠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灿烂的花卉文化中的海棠文化。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海棠,发现海棠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漫远悠久的瑰诗丽词长河中,绵延不断滚滚流淌着的爱国主义,蔚为壮观。纵览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诗史,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诗派,无论兴盛衰落,抑或激昂婉约,都毫不动摇地或隐或现恪守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正是它象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使我们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得以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典故的涵义和类别,概述了历代文人用典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的最杰出作家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用典,大多能做到寓典于情、寓典于景、寓典于理、寓典于境、寓典于美,具有一种美丽而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朝鲜古典诗学作为东方艺术的一部分,具有抒情言志的表现说的东方美学特征,这与偏重于再现说的西方美学特征不同,与此相应,比起西方诗学的分析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美学形态,朝鲜古典诗学具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的经验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它对越南古代汉文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形式和内容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国历史、文化交融以及越南崇尚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文学审美心理而导致的结果.越南汉文诗在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不断创新,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